客观来说,目前定性我国已进入消费主导型经济还为时尚早,理由包括两个:
其一,目前尚未出现消费支出贡献率持续上升的迹象,今年二、三季度消费贡献率再次下滑;
其二,从资本形成占GDP比重的视角来观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该指标尚未扭转明显的长期升势,且我国45%的水平显著高于美国的20%、日本的24%和全球26%的平均水平,由此不管是从长期趋势还是从当前水平来看,我国都尚未摆脱投资主导型经济的特征。
不过站在当前时点上,中国已经步入消费升级的拐点,消费领域的发展值得后续长期关注,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面支持中高端消费的发展。十九大对于经济发展思路从“高增长转为高质量”的表态和对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速思路的明确摒弃,将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带来重大转折式变革。
在新的发展思路之下,粗犷式的加大投资以维稳增速的模式料将逐步淡化,提高供给质量、建设先进制造强国是未来的主攻方向,而先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从供给层面为消费升级做好良好铺垫。
第二,中国长期基本面到达消费升级的拐点。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偏好有望迎来趋势性转变。
根据历史数据表现来看,人均GDP水平与消费在GDP中占比二者总体显示为U型关系,也即随着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在GDP中占比先降后升。在我国人均GDP持续向好的总体背景下,未来消费支出占比有望迎来趋势性转变。
第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支撑高端消费升级的直接原因。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意味着在整体收入增速回落、消费增长平稳的背景下,中高端消费升级仍然能够得到高收入人群的支撑。
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美国40-50年代以后,中位数增速长期低于平均收入增速,基尼系数不断攀升,贫富差距拉大;与此同时,美国消费结构变化的启动大致也是在50年代左右,此后服务消费占比逐步高于非耐用品消费占比。
2015年,中国名义人均GDP突破了8000美元关口,达到中等收入的较高水平,考虑到消费结构受人均收入的较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已率先进入高收入水平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来探究中国未来消费升级之路径。
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为主要的参照对象,其中:美日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相仿,而日韩港与我国同处东亚,具有更为相似消费习惯。
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服务消费占比趋势攀升、耐用品消费占比水平上台阶、非耐用品占比趋势向下。
以当前我国人均实际GDP水平作为各国(地区)的消费升级研究起点,美、日分别在起点开始后的约10年、20年之后出现耐用品占比水平上台阶的现象,而韩国耐用品水平的上升约出现在起点的前5年,中国香港大约正出现在起点之时。
与耐用品占比水平小幅上台阶的走势相比,服务占比的趋势攀升所隐含的消费升级路径则更为显著,美国与韩国分别在起点的10年后与5前年开启这一趋势。
中国香港与日本由于数据时间受限无法观测具体的转折年份,但中国香港在研究起点已开始攀升,日本在80年代也已处于升势。
美国:医疗保健、娱乐、金融服务、住房公用服务是未来消费升级关键领域,汽车、家居设备升级完成之后,不再受青睐。
日韩:通讯、教育服务同样值得关注。
利用美国数据进一步挖掘未来消费升级风口(进一步的细分数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仅显示研究样本时间的后半段,不过仍有近60年的时间跨度):
医疗服务领域,该领域各主要分项包括门诊机构(outpatient)、医院、疗养院消费占比六十年以来均不断上升;
金融与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攀升的重点细项包括投资咨询等证券投资相关服务、医疗保险服务,银行类服务则先升后平;
娱乐服务领域,不断攀升的重点细项包括影视相关的有线电视、赌场、宠物相关的兽医服务,剧院类(包括电影院、体育赛事门票消费等)近四十年也升势显著;
住房与公用服务领域,其主要推升动力来自于自主类住房相关服务,电力相关服务先升后落,其他公用服务也相对表现平平;
其他服务类当中,进一步细分后出现较多增量信息:不断攀升的重点细项包括通信(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接入是重点)、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学校是重点)、社会服务(社会援助是重点),国外旅行、法律税收等专项服务业也值得关注;
耐用品领域,前述娱乐类商品的不断上升主要受计算机类设备的强劲攀升推动所致,体育装备与枪也有平稳上升,其他耐用品中,治疗器械也是长期升势显著。
由此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大医疗领域(治疗/疗养/医疗保险/医疗器械)、证券投资服务、娱乐服务(影视/赌场/宠物)、自住类住房服务、大互联网通信(服务与设备)、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是未来长期范围内消费升级的重点风口。
体育、旅行、银行服务、电力服务也有一定提升空间,但长期景气程度相对较弱。
而食品服装等非耐用品消费占比则持续大幅下滑,由此也为上述领域腾出空间。
3、中国消费结构的现状与未来
收入水平并不是影响消费升级的唯一因素,某一行业在特定时期内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风靡,均会导致消费升级式的结构性调整(最典型的即是互联网通讯领域)。
由此,当前我国到底处于消费升级路径的何种阶段、未来哪个行业具有相对更强的拓展空间,还需进一步横向对比分析。
选取1992-2016年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日、韩、美三国进行横向比较。值得事先说明的是,四国数据分别来自各国国内相关部门,在统计方式与划分结构上存有一定差异。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美国的消费结构划分最为细致,且其划分的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热门行业的消费支出均属于服务项中的细分项,即并不包括各自领域内的商品消费。
所以此类跨商品、服务行业的消费占比情况与中、日、韩三国并不具备可比性,在这部分,美国数据与其他三国仅比较趋势的差异性。
中国食品与服装消费占比显著高于日、韩、美三国
最新数据显示,中、日、韩、美四国食品消费占比分别为21.8%、17.8%、16.5%与7.1%,服装占比分别为7.9%、3.9%、6.1%、3.1%。在这两个领域我国与美国的差异尤其显著。考虑到食品与服装是历史上消费升级路径中的主要退出项目,由此与美国相比,我国未来的升级空间仍大。
中国在医疗、交通、通信与娱乐领域的相对水平较低。
横向比较来看,我国水平相对较低、未来具有提升空间的领域包括医疗、交通、通信与娱乐。
中国消费占比升势显著的是:娱乐、医疗、教育、通讯。
从中国消费占比变化走势来看,目前升势显著的是娱乐消费,近几年出现提升苗头的是医疗与教育,而通讯领域消费则具备较大的培育与挖掘空间。
娱乐消费是我国目前升势最为显著的领域,二十多年来持续保持明显的攀升态势,目前水平上虽与美日韩仍有差距,但走势之持续高涨一定程度意味着居民消费习惯的不断转变与娱乐消费市场较高的认可度,预计未来消费占比将继续显著上升。
参照美国经验来看,影视业、博彩、宠物服务相关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医疗保健与教育相关消费近几年来具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苗头,可见居民在医疗与教育领域的消费观念在发生转变,相关市场的认可与关注度在提升。
参照美国经验来看,大医疗中包括治疗、疗养、医疗保险、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均是热门,同时其教育行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模式也可能是我国未来的方向。
交通运输消费占比也长期范围内基本保持升势,不过根据美日韩的消费升级路径和二十多年来平稳走势来看,未来我国交通运输持续攀升空间相对不大。
通信领域消费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持续大幅下滑,明显与美、日两国的长期升势明显相悖,水平上与美相比也存提升空间,未来通讯领域消费具有较强培养与挖掘空间。
消费升级面临的掣肘:初次分配不利、地产对消费挤出、居民杠杆高企
不过,在对消费升级怀有美好希冀的同时,也需正视消费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掣肘性因素。
一是中国国民部门初次分配格局不利。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国民总收入的构成中,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13.4%升至当前的20.5%,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比则从68.7%降至当前的60.7%。
这意味着我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在逐渐向企业部门倾斜,不利于居民部门的收入提升。
二是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房地产行业对消费存在的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上。历史数据显示,中国的商品房销售增速与非耐用品、服务消费增速大致存在反向关系,与耐用品消费增速走势则存在一致性(耐用消费品中包括建材、家具、家电等)。
三是居民部门杠杆率高企。考虑到居民加杠杆集中于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引发危机的情况更是不容忽视。
房价的基本平稳仍靠需求的限制与交易的冻结来维系,若未来在居民与政府的博弈中不慎出现房价快速下跌的情形,居民财富规模、消费升级则均将受到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