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深圳卫视继续牵手罗振宇,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打造5小时跨年盛宴——深圳卫视2017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此次罗振宇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聚焦了以下六个问题上:
第一,我们不是强者,还能不能登上舞台?
第二,我们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玩法?
第三,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
第四,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遇到天花板?
第五,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
第六,中国能否赢得良性的全球发展环境?
并将六个问题的答案总结成了“六个脑洞”,而将藏在这六个脑洞里的机会称之为——“中国式机会”。
以下为关于“六个脑洞”的部分演讲内容:
一、动车组脑洞
提问:在大者越大、强者恒强的时代,还有没有新玩家的舞台?
沈南鹏告诉我,你看到的舞台虽然更单调,但是你没有注意到,舞台本身正在变得更大。虽然聚光灯下的主角在膨胀,但是聚光灯外,在更大的舞台上,有更多的角色在登场。
一部手机的平均价格是2000块人民币,而一部汽车的平均价格至少能达到十几万人民币,所以智能汽车行业比智能手机行业大很多,这将会是一个几十万亿的市场。这个领域一定会产生一批巨头。和手机一样,其中,必有中国公司的身影。
再放眼那些新领域,从AlphaGo到AlphaZero,好像都在讲述一个西方科技打败东方智慧的故事。但同时呢?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智能论文出于中国人之手。你说还有没有机会?
得到作者刘润老师今年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今年的一些热门公司,来历有点奇怪?他们都出身在二三线城市。”
是的,这些公司都不是从一线城市发展出来的,是二三线城市的成功逆袭。
按说,一线城市人口聚集多、信息传播快、示范作用好,为什么这些成功的消费品牌反而诞生在二三线城市呢?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所有的答案,都和中国独特的国家禀赋有关。尤其是人口的分布结构。中国最大规模的人口还是聚集在二三线城市。它们更能代表典型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种消费品,无论是价格、消费习惯,还是供应链的成熟度,只有在这些城市被检验了、成功了,才有在更大范围内复制的能力。
这些城市,虽然并不像一线城市那么庞大,但本身也有一个不小的人口规模和市场。同时,又不像一线城市那样,选择那么多,竞争那么激烈。于是,天然就成了消费品牌的实验室。
举个例子:
2017年,很多人都在谈论喜茶。其实,还有一家叫做古茗。7年前,它在浙江台州的一个镇上开了第一家店,今年开到了第1200家店。想不到吧?那他有什么诀窍呢?其实都是这种小知识。
比如,他就发现,在小镇上开店,装修不见得要多高大上,但是灯一定要亮,要成为当地的路灯。镇上的灯光通常是很暗的,你的店特别亮,顾客就觉得这家店更好、更干净。
你看,这种知识难吗?这种知识,即使你不在大城市里,听不着热门的创业课,也见不着硅谷大佬,你也一点都不可惜,因为这些知识只能来自于实践中的点滴积累。
在很多人眼中,这不是技术,不是创新。但是不要忘了熊彼特的教导:“创新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的创新,没有必要走什么捷径,扎到最深的现实中去,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办公室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这是我们的商业信仰。
商业世界里有一些自古不变的朴素道理。比如货真价实,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对客户诚信,做生意要赚钱等等。这可能就是下一轮崛起的创业者的群像。
这个认知,是我今年开的非常大的一个脑洞,我称之为“动车组”脑洞。为什么这么说?
过去四十年,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认知,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先富带动后富、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一线城市带动二三线城市、精英带动普通人……
在这个认知里,我们认为中国是一辆绿皮火车。但是,从2017年发生的桩桩件件来看,中国已经分明是一组动车。很多人还不知道动车的原理,其实简单说,就是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
如果靠火车头,车厢越多,车速就越慢。而在动车组,车厢越多,也就意味着动力单元越多,速度反而不会慢下来。这就是我们把这个脑洞称之为“动车组脑洞”的原因。
所有人都在分享这个时代的机会,也在给这个时代创造动力。带着动车组脑洞,我们也可以更深地理解,中国的全球性崛起。
过去每一步成功,我们都把它解释为勇气、智慧和胆略。但是现在,很多发展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的、自然生长的,是中国国家势能的一种“溢出效应”,像高山滚石一样,就这样倾泻出去了。中国正在从一种“追赶式”的力量变成一种“溢出式”的力量。
二、热带雨林脑洞
提问:在中国市场,如果你是一个新选手,如何找到打法?
一个故事:
快手在2017年里,用户从3000万发展为7个亿。为何发展这么快?
快手创始人宿华给我讲了个故事:我每天9点听一个老人家给我拉二胡,慢慢注意到老人家与别的二胡演奏者不一样,右手持板,左手拉弓。
这种事情有两种可能性,一,老人是左撇子;二,老人是丧偶或者离异的情况。因为只有用自拍模式,不懂得设置的时候,才会发生左右颠倒的情况。
实际上老人正是过着独居的生活,因为快手的存在,他每天晚上拉二胡,可以有6亿人跟他互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不断有人涌入互联网,他们就需要一个连接器。
一个事实:
《战狼2》票房碾压第二名的票房成为历史票房冠军。是中国小镇青年打造了它的票房。小镇青年正通过电影院的建设、高铁、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的贡献群体。
一个调查:
红杉资本做了00后的调查,这些说着我们听不懂的“黑话”的00后人均月消费500元,存款2400元左右,这些存款不为养家糊口,只为消费,所以他们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庞大贡献力量。
一个判断:
新物种往往会成为高价值的连接器,未来,谁能把高价值用户连进自己的经济形态,谁就赚钱。
一个新玩法:超级用户思维。
旧玩法-流量思维 vs 2017新玩法-用户思维
过去是流量伊甸园时代,线上要流量,线下商店也要流量。但随着流量越来越贵、越来越枯竭,我们必须走出伊甸园,从“狩猎采集时代(从流量中获取)”到“农耕时代”去。圈多大的地是你的本事,但里面的庄稼就是你吃饭用的东西(从自己的耕地中获取)。
他们不是什么点击量,他们是活生生的具体的用户,他们是你的衣食父母,你还胆敢大大咧咧地把他们称作是“流量”?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将其称为:超级用户思维。
从流量思维到超级用户思维的过程中,我们不关心有多少用户,企业应更关心有多少超级用户。
回到一开始的提问:如果你刚刚进场,如何找到新的玩法?
亚马孙热带雨林有70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独立生态系统。光昆虫就有250万种,很多动物植物很多都是别处没有的。为什么别处没有?因为它有足够的规模,有足够的内部多样性。
我们中国跟亚马孙热带雨林一样,有着大生态系统的有时。不管它原来有多少古木参天,也不管它原来有多少野兽成群,都会有新机会出现。
而且新机会还有两种,都是流量思维之后的新玩法:1.做物种间的新的连接器;2.维持一个独立的小生态。
这两种方式在亚马孙热带雨林里都是不错的活法。所以,我把2017年开的这第二个脑洞称为“热带雨林脑洞”。
三、比特化脑洞
提问: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果我跟不上变化,我是否会被淘汰?
2017最快的商业演变是新零售。快到了没有人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只好在老概念前面加了一个“新”字,取个名字用起来再说。
这一年,雷军和马云在同一天,时隔千万里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刘强东也做出了同样的行动。
阿里收购了好多商超,腾讯在12月投资了永辉超市,这一年的很多布局让很多人感受到新零售的演化才刚刚开始。
虽然真正的好戏得明年上演,但从已经铺开的战场可以看出新零售的本质就是效率、高效率、用一切手段全方位无死角地提高效率。
要求我们在数据算法上下功夫,有的,在支付上下功夫,有的在物流配送上下功夫,有的在建仓策略上下功夫,有的在创造场景上下功夫。
不管什么功夫,你站在消费者这头看,本质上都是让你“想要就要,马上就要”。在你的购买欲萌发时,就能完成支付。在你的购买欲消退前,就能完成送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快递来。
效率的提升就是这样一点点挺进。当你意识到的时候,这一点一点的量变,已经积累到把你的生活改变。因为“货”正在一点点地逼近“人”。
这是一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战争。从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到你楼下的夫妻老婆店,全面被动员,分开走,一起打,打一场效率战争。
那你说,既然是效率战争,就很简单啊,找到货更快,支付更快,送货更快,不就行了吗?这么想你就把这场效率之战想得简单了。这种快是在所有维度打开的,包括认知。
我去年不信小米开线下店,小米卖音响一台赚一块钱,利润太低了,满足不了线下房租和人力成本。但是今年,小米之家平效27万元,全球第二,仅次苹果。
有关效率,雷军的这句话才是正道:消费者进门可以闭着眼睛买东西。
让大家觉得小米的东西足够好,便宜,雷军不赚你钱。那么在对产品的选择不够苛刻和个性化的时候,那你买我吃不了什么亏的,买小米产品就好了。
这是价格战么?不,这是认知战。
价格战,不管多惨烈,仍然是靠产品本身赚钱,战场仍然摆在商场里;而认知战,战场只在用户的头脑中。价格战的目的,是消费者仔细权衡之后,选择我;认知战的目的,是消费者只知道我。价格战的目的,是在比较中胜出;认知战的目的,是不存在比较。
从货逼近人的速度、支付的速度、送货的速度到认知的速度,演化这么快,真的会把那些不赶时髦的人(跟不上变化的人)甩出去了吗?
马云说,互联网在过去20年从无到有,未来30年将从有到“无”,是无处不在。
我们不要低估了互联网,其实,互联网革命是一场席卷一切人的力量。
在2017,连一个水果摊,一个烤红薯的,都已经被微信、支付宝拽到了线上,还有什么互联网转型的问题?
2017年,不管你原来有什么认知,什么处境,有没有互联网思维,不管你是一个传统超市,还是一个夫妻店,都被资本、阿里系、腾讯系的力量,用投资、并购、地推、补贴的方法拉上了轰隆隆的战车。
2017年,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提出一个词:“赋能”。他说:“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
调动不属于你的,组织外的资源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你原来不能,但是我有办法让你能。所以,你才会听我的调动。这就叫“赋能”。反过来,我是一个小创业者,我怎么调动阿里的资源呢?就是反过来接受它的赋能。
只要选择来自比特世界的任何一个手,握住,你就完成了赋能,就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联系。并且获得了流量,品牌,制造爆款的方法论。
就像在内容产业里面,很多内容生产者原本还在焦虑,怎么完成这一轮互联网转型。但是你们不知道的是,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大公司会多么饥渴地寻找你。
所以,在这个时代,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创业者,都有一个更好的活法:做最好的自己,并保持开放。
也就是说,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专长,并不需要以互联网为彼岸,那些互联网公司会以你彼岸,找到你。
明白了比特化脑洞,我们明白了,有两个趋势永远不变:
第一,无论产业怎么演化,都是往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演化。所谓的新零售,不过就是让更多的人,以更便宜的价格、更便捷的方式、更好的体验,买到更丰富的商品。这一点,不可逆。
第二,分工会越来越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只做专业的事。越专业的人,就越不会被时代抛下。这一点,也不可逆。
既然这次是这样,未来再有什么新词、大词,也许我们就不会被它们吓到。
做最好的自己,以最高的效率做最好的自己,比特世界自然会给你寄来船票,那么你的胜利是不可逆的。
四、拔河脑洞
提问:中国经济发展会不会遇到天花板?
2017年,我问遍身边的朋友,哪个时刻你觉得很重要?这回我问的是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他说是10月20日。
那一天,坦桑尼亚批准了巴加莫约(Bagamoyo)港口项目。这个港口预计3年后建成。建成之后的吞吐量相当于现在非洲东部所有港口的总和。这是中国无数个海外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那为什么这个港口很特别?
我们先来看一眼坦桑尼亚的地图。
这个红点的地方就是巴加莫约(Bagamoyo)港口,它连接着坦赞铁路。坦赞铁路,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援建的项目。质量非常好,但是现在运行得并不理想。为什么,因为这条铁路沿线没有什么大城市。现在每周只能开行两三趟车,开起来也是晃晃悠悠,速度慢得很。
但是,坦赞铁路的两侧还有一个别名,叫“南方粮食走廊”。可耕地是9亿亩,80%都没有开发。
巴加莫约港口修建以后,这片地方就可以和全世界,尤其是和中国连接起来。那是什么结果?放飞下想象力。
中国的耕地非常有限,大家都知道一个数字,就是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底线。其中有5.5亿亩耕地是种玉米的,这里面相当部分是做饲料用。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饲料用地转移到坦桑尼亚去,用他们的5亿亩土地来种中国需要的饲料。这并不会影响到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最多对猪的粮食安全有点影响,但是中国这边就有可能腾出来几亿亩的土地。
在这样一种连接中,受益的绝不只是中国。
这个事情,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思考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能局限在中国本身。我们刚才那个问题,中国会不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这个问题必须在全球的框架中才能找到答案。
2017年,我找到的答案,来自于我在得到里看的一本书,中信出版社的《超级版图》。
这世界由两种力量来塑造,地缘政治和基础设施。哪个样子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
前者如同美国,特别在乎国境线,因为军事力量强。前阵子曾想建一赌作为国境线的墙,但是所有想挡住点什么的墙,最终的命运都是旅游景点。
还有一种塑造版图的方式,利用互联互通。供应链。基础设置。显然,中国活在这个世界里。
为什么世界会出现两种途径?大家可以注意到,原来一个地方取名的方式是人名,比如华盛顿,而现在取名是xx出口园区,xx知识城,取名的重点在于它在全球分工是什么。
这是源于点对链的本能冲动,世界不再是分散平摊的块块,而是连起来的点点和线线。世界越来越像互联网。
光占有,不连接,就是一个资源孤岛,是没有用的,用块状逻辑理解世界是有Bug的。
但是如果把世界看成是点线网呢?那注意力就是放在基础设施上,放在互联互通上,放在塑造和维护供应链上。我们来看看,基于这个全新的逻辑,中国这些年是怎么做的。
《超级版图》这本书提出了“拔河游戏”这个精彩的比方。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其实是在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中。美国人眼里的博弈,是一场拳击比赛;而中国人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拔河游戏。
中国正在参与的拔河游戏的逻辑来看,所有国家的人口、产能、资源、资本和技术,都共生在一条供应链上,休戚与共,谁也不能放手。这里面的博弈再也不是你死我活的问题,而是绳子往哪移一点,主导权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问题。
那么拔河游戏里面,谁能获得主导权呢?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胖子多的、肉大身沉的、心更齐的有优势。在拔河游戏里,人口规模、市场规模、产业规模,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了。说到这,你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会在全球那么积极地去参与修建基础设施、去维护供应链,为什么积极地倡导“一带一路”。
拔河游戏不关心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只关心价值的移动方向。
中国的经济会不会遇到资源天花板?可能不会。因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拔河游戏。
这就是我的拔河脑洞:在国境线构成的世界里,在拳击比赛的规则里,这个问题好像很严峻。但是在由供应链构成的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在拔河游戏的规则里,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五、终点站脑洞
提问: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有可持续性?
总有各种声音说持续性不强。今天集中针对一个声音讲一个理由。这个声音说,我们经济模型不独特。会像日本学者提出的“雁阵模型”,先腾飞,后老去。
雁阵模型简单说就是:“随着成本提高,产业会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
日本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亚洲四小龙承接日本,中国承接亚洲四小龙。所以,21世纪初,中国才成了“世界工厂”。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只是产业转移的中转站而已。
这里面就有两层意思:
第一,中国在雁阵中永远也不会是领头雁,你虽然规模大,但是你干的是低端产业,是别人转给你的。
第二,随着中国各项成本的提高,“世界工厂”的地位迟早是要交出去的。这就是可持续性问题。
你不觉得吗?过去几十年,中国人确实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焦虑中:虽然我们的经济在增长,但是我们的各项成本也在上升,产业会不会转移出去?我们的黄金时代会不会就要结束?
到了2017年,回头一看,过去十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制造业向中国集中的趋势仍然没有减缓。那说好了的产业转移呢?中国为什么还没有掉到那个预言中的大坑里?
清华大学的魏杰教授,2017年还进一步提醒了我们一件事:中国正在启动一次全新的全球化。
2017年,我遇到了一个人,他给了我这一年最大的一次思想冲击。这个人就是前面我已经提到的,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
中国人刚刚全球化的时候,只做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卖得比别人低一点,赚一点钱。但是,2017年,我们做的是c919大飞机、高铁、人工智能,同时鞋衣服袜子也在生产。
如果中国到处都有优势,那别人还做什么好?不论是国内外,都很难解释这种情况。
施展老师的《枢纽》启发了我,这个解释的核心着眼点在于,这一轮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到底是西方国家不愿意干了,转到中国来?还是他们干不了了,转到中国来?
在探看中国经济模式过程中引入一个新维度:产业演化的速度。
历代工业革命的典型产业能用多少年?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典型产品是火车,用30年甚至更长;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典型产品是汽车,开十年。
这次产业革命的典型产品是手机。一部手机买了之后,能用多长时间?大概1年,大多数人就已经更新换代。
现在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到让生产企业害怕。还记得一个品牌叫诺基亚吗?在它被微软收购的时候,CEO约玛•奥利拉说过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从产业演化速度的角度,也许我们能给出答案。
当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诺基亚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在所有手机厂商中,它是拥有自己完整生产线的最大厂商。这意味着它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把控力,综合成本控制能力是最强的。
但是,智能手机的基本需求是什么?是创新。而诺基亚的庞大生产线,就意味着它的创新能力一定是被抑制的。因为生产线是按照之前产品的需求设计的,想创新的话,整条生产线都得调整,成本极高。
所以,诺基亚是怎么死的?是被它沉重的肉身拖死的。
当西方国家整体进入了创新经济的时候,它就出现了一个急迫的需求,就是必须把生产流程外包,把生产流程转型的成本全部甩给别人,只做观念层面的创新,不停地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
在以前时代的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技术,技术本身就构成竞争壁垒;但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创新,创新的基础是观念,观念本身很容易被抄袭,所以它的竞争壁垒就是自己的创新速度,只要我的速度比你快,你就永远只能追赶而没法抄袭。
举个例子,在皇家御膳房里,你要想把菜做得好,皇上高兴,你就只能专攻一门,比如说,只做川菜,手艺越来越精,十分钟就能上一道水煮鱼,这就叫专业化带来的有效率。
但是,皇上突然变口味了,不爱吃川菜了,改吃法餐了,你就傻眼了,这就叫专业化带来的没弹性。你看,高效率和高弹性是矛盾的。
在制造业领域,谁能把这对矛盾给化解了?当今世界,只有中国能够做到。
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做到?中国具有幸运有这种弹性。这里面既有“命”的成分,也有“运”的成分。所谓“命”,就是中国独有的禀赋,其他国家想学也学不去,那就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所谓“运”,就是中国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恰好踩对了节奏。
中国的胖,能够在拔河游戏中“压倒炕”。令中国制造业专业的可能只有一个:技术巨变,我想那是一种我们现在都没看到过的技术。
所以,中国是这一轮经济制造业转移的终点站。我把它称之为“终点站脑洞”。还记得刚开始提出来的问题吗?中国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最后一站。
六、枢纽脑洞
提问: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会赢得良性的全球发展环境?
在《枢纽》这本书中,施展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中国一直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请注意,不仅现在是,历史上一直都是。
还记得吗?总有人说,中国很倒霉啊,我们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这似乎是中国的一个软肋。但是你一旦把思考角度转过来一看的话,世界缺不了中国。这就是自变量的地位。
但是,自变量只是说明你的重要性,还不能说明你在全球结构中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争来的,是世界格局演化逐渐形成的对中国的一种需求。
二战后的非洲:先甜后苦
我们来看看二战之后,世界格局的一个局部演化。非洲国家在二战后纷纷独立。说实话,那个时候非洲经济发展是不错的。原因是西方的带动。西方要资源,要经济腹地,非洲正好有这些好东西,所以非洲的日子就好过。
但是一转眼到了1970年代,发生了石油危机,西方经济突然之间遭遇了一个巨大的停顿,对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下降,于是非洲国家陷入到了非常艰难的经济困境当中。
然后呢,西方的危机很快过去了,我们都知道里根、撒切尔一系列改革,西方经济继续爬起来,80年代中期迎来一个繁荣的周期。但是,在西方的这一轮繁荣的同时,恰恰是非洲现代历史上最为悲惨的十年。
因为西方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他们已经进入了创新经济的时代,超过70%都是第三产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这和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欠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裂缝。
上个世纪90年代,答案揭晓:这个裂缝,中国可以补。
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就理解中国的全球角色了。
西方国家已经没有办法和欠发达国家直接形成经贸循环了,中国是全球经贸循环有效运转的必须结点。这不是什么推演,这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中国正在变成全球经济体系的十字路口,是资源、信息、资本在全世界流动的必经之路,是世界的路由器,也是施展老师这本书的名字——枢纽。
枢纽:全球经济双循环结构。
作为枢纽,我们向原材料产地国家输出资本、制成品、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
作为枢纽,我们向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形形色色的工业品和创新落地的机会。
我们是世界的路由器。
同是地球人,同住一片家园,没有人可能单独过上好日子,西方国家自己如果不理我们,自己发展,是不可能好好过的。
有经济能力才能建立秩序;保证自己没有战乱和难民,才能稳住西方的经济稳定。
2017年,我们已经看到,当大规模难民涌向欧洲的时候,欧洲既无法抵挡,也很难让他们融入。
就像《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戴蒙德说:“历史上的国家和社会衰败,更多只是影响到自己。而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衰落,都可能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地方。”
中国2016年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总额为361亿美元,占非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39%,是世界第一。这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在非洲建设铁路、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把非洲的矿山、农田、村镇和全球连接起来。
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他们通过中国投放秩序。站在欠发达国家的角度看,他们通过中国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繁荣。这就是中国的枢纽作用。
中国,处于大陆和海洋的连接点上。
在古代,世界通过丝绸之路和中国互动,大陆是秩序的生成线,然后以中国为枢纽,向海洋世界投放秩序,海洋是秩序的传播线。
在当代,世界潮流反向而动,海洋世界是秩序的生成线,然后以中国为枢纽,向大陆的深处投放秩序,大陆是秩序的传播线。
但是,不管方向如何,中国都是联系海洋与大陆的中介性、枢纽性存在。
这是中国的地缘位置和超大规模性共同决定的,这是全球都希望中国去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认清楚这个角色和责任,我们就有能力去营造一个良性的生存环境,就不会和现有的大国发生零和博弈。
这是这场跨年演讲试图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把这个答案称之为“枢纽脑洞”。
在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开出六个脑洞,认出了六种“中国式机会”之后,罗振宇又提出了一个词——人生算法:
这是2017年我感受很深的一个词——人生算法。
过去,我们对于人生策略有一种误解。以为最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因为寻找到了某种规律。我们总觉得,这规律应该是客观的,是不能改变的,是躺在那等着你发现的。但是,只要找到了,就可以一把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在人生算法看来,成功策略不该是这样的。
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律,只有可以不断增大的概率。
哪有什么可以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
为了说清楚什么是“人生算法”,我的朋友喻颖正考过我一个很好的问题。今天也考考你。
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一百万美元;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机会就什么都没有。
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有人会选第一个,因为落袋为安。100万美元也不是个小数。有人会冒个险,选第二个,因为万一成功,从此就成了人生赢家。
但是,出这道题的喻颖正告诉我,这道题的本质,不是考这个。这道题目,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那就是要选第二个按钮。有一半机会拿到一亿美元。
你可以找一个人,说,我有一半机会能拿到一亿美元。咱俩关系不错,如果你给我一百万美元,我就愿意把这个机会分享给你。你去按,什么也没有,你认倒霉,如果拿到了一亿美元,咱俩平分。
有的算法,虽然引入了风险,但是没有风险的控制机制,所以也不怎么样。有的算法,引入了风险共担者,有的算法引入了市场。算法越迭代,成功的概率就不断地提高。
这就是“人生算法”的力量。
我想给你推荐一本书,这里面呈现了一个用“人生算法”驱动的生存方式,美国最著名的投资人之一瑞·达利欧写的,中信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原则》。
我牢牢地记住了达利欧的下面这段话:“算法,就是在连续性基础上运行的原则。”
我们总觉得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憋着什么发财的诀窍,但是查理·芒格说:“当成功概率很高的时刻,下最大的赌注,而其余时间按兵不动。”这就是在说人生算法。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也是在说人生算法。
如果还是觉得费解,喻颖正也写了一个公式: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说得更简单一点,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你抓住中国式机会,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
我相信算法的力量,将穿越光阴,把一切软肋变成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