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底的一个清晨,身处“3Q大战”漩涡中心的360董事长周鸿祎接到了一个电话。
“公司里来了30多个警察,你赶紧逃。”
那时候,360与腾讯的商业竞争正处于水深火热中。有人举报到公安部,认为360涉及“刑事犯罪”。
周鸿祎翻遍了自己随身携带的护照,发现自己有去香港的有效签注。
“掉头,直接去机场。”他对司机说。
车子掉头开向了首都机场,他直接飞到了香港。
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的场景重演,男主人公来不及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被带走了。周鸿祎说,那一刻他最想看到的,也是自己的孩子。
这已不是第一次,周鸿祎处于危险的风口浪尖。
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中国新经济崛起的二十年。周鸿祎是乘着东风,从出身平凡的小男孩变CEO的佼佼者之一,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最近,周鸿祎自传《颠覆者》上市。在这本诚意满满的自传中,一个真性情的周鸿祎,一个励志而毫不鸡汤的“颠覆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1:
2006年,周鸿祎36岁。那一年,是他人生的低谷。
当年,流氓软件肆虐,媒体上的讨论沸沸扬扬,有人认为这与周鸿祎有关。知道了这些言论,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连着一个星期不敢出门,砸坏了一张桌子和两扇门,被冤枉的愤怒,几乎让他想冲出去决斗。
但他渐渐冷静了下来,并下定决心,终结这个潘多拉魔盒。他开始组建360安全卫士团队。最初,这个队伍仅有不到10人。
“我从不是一个商人。归根结底,我是一个程序员,产品经理。我虽然喜欢点名批评人、挖苦人,但我是一个敢于担当的男人,不暗地里害人。我小时候打架是这样,现在做公司也是这样。”
原来,360的诞生不是源于商业上的考量,而是直接源于一个男人的血性。
当时,各种病毒肆虐互联网,但杀毒软件的普及率极低。2008年的2亿网民中,使用杀毒软件(包括盗版)的用户不到1000万。
周鸿祎笃定地相信,未来互联网总会渗入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上网开店、购物、玩游戏、买装备……网上安全应该是一种刚性需求。而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就像水和空气一样,都应该是免费的。
于是,当产品渐渐成型,他决心将这款产品免费开放给所有网民使用。而这,将直接砍掉公司内部2亿元的收入。
他不惜为此到处吵架。后来他的投资人回忆:“想驳倒他很难。他太有激情。你说半个小时,他能说两个小时,而且热情不减。他的坚定和顽强,最后总是能让他赢得胜利。”
2009年9月,360免费杀毒1.0版本正式推出。到年底,它迅速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加上360安全卫士,整个公司的用户数逼近3亿。
“免费”策略,将市场上的所有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有人责怪:“周鸿祎你扰乱了市场”。结果最后,这个市场的规模扩大了100倍。
周鸿祎和360“颠覆者”的形象,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深入人心。
2:
2017年7月,一篇《人民想念周鸿祎》在互联网创业投资圈子里刷了屏。
写作者行文恳切,甚至有些痛心疾首:“创业阶层固化、投资模式利益集团化、寒门难出贵子,大家都在看AT(阿里、腾讯)的脸色吃饭……中国创投圈再没有你这样仗义执言的优秀人物了,没有了。”
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的问题,不仅创业圈人士日日担心,实际上,也盘桓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头。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这个时代,太多人感叹努力无用。别人有一个好爹,便理所应当地对许多东西唾手可得。穷人一辈子,都达不到他们的高度。
他说:“迷茫的年轻人,还是应该静心想想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找到目标,为之不断努力。”
目标感,是周鸿祎给的答案。他自己,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周鸿祎从小就痴迷于计算机。他没有参加高考,而是作为竞赛生被破格录取进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改班。他从一个小毛头出落成一个头发蓬乱,眼睛贼亮的年轻人,而一个伟大的创业梦想,始终在他内心盘桓不去。
他不想要稳定的工作,不想要高薪的回报。他只想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用自己的力量,做最完美的产品。
而那时候,计算机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新兴专业。出国或进大企业,才是主流年轻人的追求。他却说,我从不盲目跟风。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我的目标服务的。
△少年周鸿祎
大二的时候,他去一个课题组里参加实践课程。作为什么都不懂的大二学生,在老教授和高年级研究生中,存在感很弱。
但偏偏周鸿祎改变了这种局面。
当时课题组里有几百张电路板,需要把几百张电路板画成电路图,然后去运行。但只要一个语句,一个坐标出错,整个电路图就错了,需要整组人一点一点地,如同排雷一般地寻找错误。周鸿祎一看,这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他潜心研究了几个晚上,研究出了一个结构化的图像编辑器,只要组里人告诉他,电路板的哪一个角出问题了,输入数据,就会显示坐标。根据坐标按图索骥,就能找到出问题的地方。
后来,周鸿祎说,年轻人不要害怕重复的工作。如果你觉得这种重复毫无必要,你就应该想办法去优化它。
在做出这个画图工具之后,课题组的老师对他们这群“小屁孩”态度大变,气氛变得其乐融融了。他可以蹭电脑,可以报销相关的买书经费,整个人如同“掉到了米缸里的老鼠”,开心得不亦乐乎。
△1994年,痴迷于计算机的周鸿祎
大四的时候,他去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上班。
不仅有专业之内的业务,也有专业之外的销售任务。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如何独立地把销售这套流程走完。
于是,他向经理申请,去北京提货。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带着一张汇票去了北京。先找银行入了帐,再到中关村挑选设备。背着手,装作专家的样子,用挑剔的眼光看着设备。面对店家心疼的眼神,周鸿祎说:“我想先验货,先给我打20张看看质量。”
他不仅买到了设备,还学到了怎么开发票,怎么办理运输。在回西安的火车上,他暗自得意:“我终于学会做生意了!”即便做了20多小时的硬座,一宿不睡,这样的成就感,也使他精神抖擞。
△周鸿祎在研究生期间创业
有人统计过,在创业的路上,周鸿祎曾遭遇过16次“滑铁卢”。他被警察抓过,被伙伴和“投资人”坑过,创立的公司屡屡倒闭。他痛下决心去当时最好的计算机公司北大方正好好工作。又终于抛弃了高管的职位和可观的薪资,离开那里。
“稳定的工作,可观的工资,和未来晋升的可能,跟我的理想相比,算什么呢?”
这个坚定不屈的年轻人,这个腋下夹一堆软盘,头发乱如茅草,眼睛贼亮的小男生,后来终于变成互联网产业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
“不要相信什么阶层固化,要敢于打破框架颠覆自我,坚强、坚韧和坚持。这是我给年轻人的建议。”他最后说。
“周大炮”、“红衣教主”,撇去各种各样的方法论,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他任由世间潮起潮落我自横刀笑的气魄,才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最好的标杆。
作者|海谧
来源|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ID:duhaoshu),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
【原文标题为《周鸿祎:寒门难出贵子?错不在寒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