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的中心,新疆,离海最远的地方,沙海,走不出头,戈壁,茫茫无际。从一个远方驶来的列车孤独地驶向另一个远方。驼铃声阵阵传出荒漠,绿洲星星点点。
前仆后继的胡杨
对于江南华北,太平洋是强大的所向披靡的,但对于新疆,这远方的荒漠,太平洋是无力的,是陌生的,它的撼天动地温暖湿润的季风终究无力企及,胡杨枯叶在这里显得无比孤独,因为海很遥远。这里不属于雨润与绿意,这里只属于遥远与干旱。毫无疑问,干旱是新疆乃至整个西北的困境与窘境,解锁古老西域的万能密码正是水,无穷无尽的水。
水与生机相伴,缺水孕育贫穷,如果说西北之所以疆域广阔产丰富但仍经济落后的症结全在于水。
我要去看海
居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盆地
这水应该分两种,其一为海,即无临海沿海的地缘优势,因此西北饱受内陆闭塞之害,新疆被称为离海最远的地区,没有之一,以塔里木盆地为坐标,其北距北冰洋喀拉海3131.7千米,西离黑海3884.7千米,虽然南至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距离最短,只有2016.8千米,但横亘在其间的青藏高原不得不令人望而却步,如此看来,新疆是名副其实的内陆腹地。
南疆城市和田
其二为缺水,西北为我国干旱地带,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的塔里木盆地的年平均降水降水甚至少于50mm,干旱使西北盛产贫穷,制约城市形态发展,威胁农业发展,致使经济体量与地域体量严重不符。水问题的彻底解决将极大扩展西北自然禀赋,极大释放西北自然潜能。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然要有用之不竭的蓄水量,这就需要取之不尽的供应水源,湖泊与江河自然远不能满足,只有海水是无边无际的,只有将远在千里之外的海水远调才大事可成。
将吸管插入渤海奶茶中
中国不乏改造自然的精神与实例,不论文献古籍中的愚公,还是取得成功的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都无疑使东海西调一步步由妄想走向可考虑的现实。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最短最优路线无疑是各类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共同追求,由此观之,渤海毫无疑问是距新疆腹地最近的海,从数据上看,渤海最西岸的天津距新疆2608.9千米,不可否认,2608.9千米仍然漫长,当相较于距黄海,东海南海的2819.3、3282.0、3114.9千米仍然不失为最佳线路。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且渤海调水路线途径地为内蒙古高原、腾格里、巴丹吉林等地区,途径地不是草原沙漠就是戈壁,人口稀少,而黄海东海南海调水,尤其南海,则途径之地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耕地广布,工程实行线路漫长,划占耕地在所难免,综合来看,从渤海调水毫无疑问胜出。
工字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水源地和调水路线的确定却不意味着调水方案一半的完成,西北那么大,调水路线的终点在哪里?水要流进城市还是农田?都不是,水要流向漫无边际的沙漠,确切来说是盆地中的沙漠,先前说过,不临海与缺水是制约西北发展的两大关键,如果只是将东调的水哺育城市与农业,那将只能解决缺水问题,远不能改变新疆自然环境。盆地具有四周封闭的天赋特点,是造人工湖的天然地形,地处南疆的塔里木是拥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盆地,如果说将塔里木盆地作为调水的目的地从而填充为巨型人工湖泊那的确是痴人说梦是遥不可及的空想,但仔细观察塔里木盆地地图,我们惊奇的发现有一块近十万平方公里呈工字形的略小盆地完美的镶嵌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其整体海拔比塔里木盆地低五百米,即比塔里木盆地边缘海拔低一千米,其封闭的地形,较小的面积,是人类改造所力及的,是缔造人工湖的绝佳盆地。由此调水线路由西东至西历经华北平原内蒙高原,由于平原与高原都有着平坦的特点,调水线路在华北与内蒙流通难度自然较小,但华北平原与内蒙高原的交界处有近一千米的海拔落差则难以逾越,垂直一千米的高度是动力如何强大的水泵无法企及的,好在高原平原之交并不以断崖陡崖的地势呈现。平原上至高原,中间以逐渐深入逐渐高升的海拔,但其间难免横亘高大的山脉。所以最好的线路是沿着发源于高原的河流溯流而上,一来毫无障碍,二来可以以渐进抬升的方式实现从平原到高原的跨越,分级打压,将一步到位难以实现的供压分割,从而大大水压供应的技术难题。调水线路进入内蒙古后由于海拔落差小和线路漫长等原因则可实行分段供压,一定距离设置一定供压站,从而确保海水定时定量进入新疆。
当然,由于海水淡化技术尚未成熟,人造西海只能为咸水湖,当然,咸水湖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咸水对荒漠地区气候的巨大作用完全不会大打折扣。当然,未来湖区周围形成的农田城市灌溉引用水仍需将西海湖水淡化才可。不可忽略的是,海水对土壤具有盐碱化的副作用,任何事务有利有弊,这是难以避免的弊端,但总的来说,西海的形成终归利大于弊。但更加重大的技术与时间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需水量与输水量是多少,造成这样庞大的人工湖需要多少时间,保守估计,塔里木盆地西部盆地面积以二十五万平方千米计算,平均深度为200米,则需输水量为50000000立方米。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五十亿立方米的输水量来看,则大巫见小巫。
西海龙王敖闰:我终于有家啦
我们的祖先认为中国居于世界的中央,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海拱卫神州,海龙王镇守四海。现实往往比神话残酷许多,西面无海的事实令国人难免失望,中国古人以大湖为海的美好念想也随着清代及近代对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等大湖的割让而变成泡影。东海西调的构想是空想的,妄想的,但也是伟大的,壮阔的。东海西调工程的实现运行,西部人造出海则指日可待,中国人西海的美好神话企望就可圆满实现。当然这终归只是文化意义,其背后的现实意义则格外深远。首先,大湖具有改造气候的巨大作用,西海面积广阔,足以形成强大的水汽环流,为干旱的南疆甚至西北带来雨润,积年累月,继而改变新疆及西北气候。与西藏不同的是,新疆地势较为平坦,湖区的水汽足以使广大区域变成万顷良田,完全有理由有条件使新疆成为第二个江南,为东部实现粮食反哺,大大降低粮食供应压力。再者,新疆城市不再蜷缩于狭小绿洲,城市面积迅速扩张,人口快速增长,成为第二个华北平原,大大提高国家经济体量。同时,经济繁荣则社会安定国家昌盛,新疆地区的繁荣发展将极大的促进地区社会稳定从而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海广阔的海域,封闭安全的环境,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海军训练基地。在这里,完全有条件进行陆海空三位一体联合演练,为舰队赋予战斗力,为战士赋予战斗力,为东部海防提供高素质的舰队与战士。当然,调水线路途径的京津及内蒙,都是北方的缺水区,巨大的需水量赋予了调水路线更大的作用,途径的京津和内蒙完全可以取用来自渤海的海水,经过淡化的海水进入千家万户进入千万农田,为沿线城市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大大缓解了西北沙漠化进程,可谓一举两得。
东海西调虽然有着乌托邦式的幼稚,但却有着实现巨大效益的魅力,古人尚有移山填海的精神。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思维圈在封闭的牢笼,区域资源调配是一个严肃的课题,要大胆地想象,小心地求证,不论可行与否,都具有可圈可点的现实意义,东海西调,是人类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伟大构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