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陆地面积有960多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排在美国之前,中国的领土面积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那么,中国的土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何自然环境如此复杂多变呢?其实,与6500多万年前的一次大碰撞有关,6500多万年前的这次大碰撞大概是影响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一次自然事件之一。
(中国地形图)
宇宙起源于138.2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而中国如此广袤的陆地的起源,则与6500万年前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大碰撞有关,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起,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隆起深刻地改变了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地貌与气候环境,如果用地质学的时间来看中国的变化的话,青藏高原隆起以前的中国可以看作是“古代”的中国,而青藏高原隆起以后的中国,则是“现代”中国。
(2亿年前印度板块还在南极附近)
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至50亿年前,地球在刚刚形成的时候,是由比较轻的气体组成的,如氢和氦,大约在44亿5000万年前,地球表面开始慢慢冷却,形成固体状的地壳,在40亿至38亿年前,开始有大量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这被称为“重型星体撞击时期”,这一系列的撞击事件,导致地壳内部的水蒸气被释放了出来,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氮气也随着火山喷发被释放出来,在38亿年前,地球的大气层突然开始冷却,于是,先前被释放到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并下起了一场大暴雨,这场大暴雨持续了百万年,大量的雨水汇聚到地球表面的低洼处,海洋就诞生了。
一般认为,地球上的地壳和海洋刚刚形成的时候,当今世界上的各个大陆是聚合在一起的,称为“超大陆”,在44亿年前至3亿年前,地球先后存在伊尔干克拉通、瓦巴拉大陆、科马提地层、乌尔大陆、凯诺兰大陆、妮娜大陆、哥伦比亚大陆、罗迪尼亚大陆、潘诺西亚大陆、冈瓦那大陆和盘古大陆。
中国的土地主要由华北陆块、华南陆块和塔里木陆块组成,此外,还有众多的褶皱带。
中国最古老的土地是华北陆块和塔里木陆块,这两块土地在地球表面刚刚凝固,地壳刚刚形成的时候即已存在,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土地之一,华北陆块至少在18亿年前就是哥伦比亚超大陆(15亿年前至18亿年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华北陆块在15亿年前的位置,也就是说在15亿年前,今天中国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南部、蒙古高原的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已经聚合在一起了,在北纬30°至赤道附近,纬度位置比今天中国的华北地区要靠南一些。
在11亿至7亿5000万年前,地球上形成了一个罗迪尼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是由哥伦比亚超大陆发展而来的,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中心是劳伦大陆,当时的西伯利亚大陆、华北陆块、华南陆块皆位于劳伦大陆的北方,关于华南陆块的位置,我们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当时华南陆块所处的位置)
华南陆块北邻米洛维亚洋(北方的古大洋),东面是西伯利亚大陆,西边是澳大利亚大陆,南边是劳伦大陆,而此时的华北陆块可能位于印度陆块附近。
大约在7.5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开始分裂,华南陆块成为独立的大陆,如同一个岛屿。
在6亿至5亿4000万年前,地球上又形成了一个潘诺西亚大陆。
(潘诺西亚大陆)
潘诺西亚大陆从整体上看位于南极附近,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在潘诺西亚大陆分裂之后,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大陆开始向北方移动,大约在4.1亿年前,华北陆块、华南陆块与冈瓦纳大陆开始分离,成为独立的大陆,如同岛屿一般。
大约在2.9亿年前,华北陆块开始与西伯利亚—哈萨克大陆碰撞。
在2.5亿年前,潘诺西亚大陆又重新聚合成盘古大陆,盘古大陆经过三次分裂与聚合,形成了今天地球上陆地的现状。
(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
与此同时,辛梅利亚大陆从盘古大陆南部分离出来,并向北移动,辛梅利亚大陆包括今天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等等,在2.5亿年前,辛梅利亚大陆与华南陆块碰撞。
由于辛梅利亚大陆不断向北移动,导致古特提斯洋慢慢消失,现在的地中海就是古特提斯洋的残留,此时,中国的华北陆块、华南陆块都聚集在了一起,西伯利亚—哈萨克大陆也与早已与华北陆块连接,构成中国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了亿万年的聚合与移动,终于走到了一起。
(2.5亿年前的辛梅利亚大陆)
让我们来简单叙述一下,2亿年前,中国的概况,此时,中国的长江流域仍然是一片大海,是古特提斯洋的组成部分,今天我国的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的大部分地区也是一片海洋,湖北省的西部一带则是古特提斯洋的海岸线,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的地势则稍微高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长江还没有形成。
大约在2亿年前,中国的地形、地貌又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称之为“印支造山运动”,高耸的横断山脉,秦岭、昆仑山开始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部慢慢由海洋变成陆地,但是,此时中国南方的部分河流是自东向西,经过云南西部一带,流入地中海的,而不自西向东流,因为,此时的印度洋板块还没有来碰撞欧亚板块,我国的云贵高原一带还是沿海地区,大部分河流是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注入古地中海的。
(当时的印度板块还未与欧亚板块碰撞)
在2.05亿年前至1.35亿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这一时期被称为“燕山构造期”,青藏高原开始慢慢上升,四川、湖北、安徽一带的山脉也开始隆起,但是,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从整体上来看依然比较低平,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位于浅海或者平原一带,长江并未形成,因为,西部地区的地形与东部地区的地形都比较低平,中国并未形成三级阶梯状的地形结构,当时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位于热带海洋的边缘,黄土高原非常的低平,贵州一带还是一片浅海地带,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两边的河流无法汇聚,它们依然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流入古地中海。
此时,还差一步,那就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可以这么说,如果印度洋板块没有一头撞向中国的西南部,中国的东部、东南部、西南部一带都是沿海地区,三面环海,关于青藏高原隆起以后,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在下文将会详细论述。
大约在1亿多年前,印度洋板块开始脱离南极和澳大利亚,以非常快的速度(相对于地质运动的速度来说)向东北方向移动,经过了6000多万年的时间,撞击到中国的西南部,并且迄今为止,印度洋板块还在向欧亚板块的下方俯冲,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拔一直在缓慢的上升。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洋板块撞向欧亚板块以后,中国的领土就基本形成了,云贵高原、西藏南部一带的海域消失,中国的西南地区由沿海地区变成了内陆,新疆地区也变得十分干燥,由于新疆变得十分干燥,导致大量的黄沙被吹到了今天的陕西和山西的部分地区,在太行山脉的阻挡下,这些黄沙日积月累,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起还带动了横断山脉、天山山脉的隆起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的抬高,导致中国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地区地形普遍升高,形成了三级阶梯状,那么这样一来,原来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注入古地中海的河流纷纷改变了流向,开始自东向西注入东海、黄海和渤海,长江就这一时期形成。
(横断山脉附近地形图)
青藏高原隆起以后,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气候环境,首先,中国的西藏、云南的南部一带由浅海变成了高山,由热带海滨变成了高山深林,古地中海的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影响到我国的新疆和甘肃一带,导致我国西北一带变得异常干旱,但是,大自然总是平衡的,在青藏高原隆起以前,我国的新疆、西藏、甘肃一带虽然比较的温暖湿润,但是,我国的江南一带则比较的干旱,其自然地理环境就如同今天的西亚、北非地区一样,我国的江南地区与西亚、北非的纬度位置差不多,位于北纬30°线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于形成降水,那么,为什么西亚、北非一带比较干燥,而我国的江南地区则比较的湿润呢?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亚欧大陆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在夏季,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从东南沿海深入影响到西北内陆,在冬季,则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的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由于季风的存在,改变了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区域的风向,所以,我国的江南地区在夏季降水量十分丰富,避免了沦为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和草原景观。
(我国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业)
与此同时,在夏季,由于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导致青藏高原的高空比较热,地面的气流不断抬升至高空,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流抬升至高空的同时,也带动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吸引至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作用,导致这些暖湿气流不得不从各个山口呼啸而过,深入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内部,在迎风坡形成降水,所以我国的横断山脉,自然资源十分的丰富。
由于,青藏高原的海拔比较高,大量的水汽以降雪和冰川的形势而存在,日积月累,这就导致了我国有大部分的冰川分布在青藏高原,冰川融化之后,形成河流,大量的水资源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自西向东流,滋润着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现在有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印度洋板块撞向欧亚板块之后,青藏高原隆起,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才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