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习君
相信你最近应该被《延禧攻略》、《如懿传》各种刷屏,除了电视剧,我们每天还充斥着不同的热点新闻,接着朋友圈就是各种跟风,一个人的深度思考力,正是这样被一点点分割的。
今晚的内容偏于干货思考,相信能够认真看完的你,将对“碎片化时间”会有新的收获。
01.一个人下班后是什么样子,看他的午休时间就知道了
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霸屏了整个办公室女生的手机,现在午休时间的最佳打开方式基本就是,一边刷着时下正火的大剧,一边和旁边同事讨论里面哪个妃子应该领盒饭。
要么就是刷抖音,看着网红小姐姐小哥哥跳舞卖萌讲段子,一刷一个午休就过去了,回想一下,在你身边,有多少人每天都是这样度过午休时间的?
手指轻轻划动,一场5分钟的搞笑视频能缓解工作压力,各种App会根据你的喜好不断输送最合你口味的娱乐段子和花边新闻,你什么都不用做,也不用动脑,坐着看手机就行。
人类已经被自己引以为傲的文明牢牢控制住。
越来越少人能够静下心看一本书,没有思考也拒绝思考,而是选择娱乐消遣,在得过且过的日子里,慢慢丧失向上精进的动力和野心。
这里并不是说,午休时间煲剧、刷抖音是坏事,而是它侧面反映出普遍人的真实情况:
下班后的路上,你可能还会继续打开《延禧攻略》一路刷回家,可能你计划着今晚要看书,或者去一趟很久前办了卡的健身房,但是工作一天,一身疲惫让你忍不住瘫在沙发上,把手伸向了手机,煲剧、刷抖音、玩起王者荣耀。
一晃到凌晨了,告诉自己「明天再去吧」,然后洗漱,睡觉。
第二天,重复着跟前一天一模一样的生活。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这样的结果完全从一个人打开午休时间的方式中预见。
“积极废人”已经成为现代职场人的一种常态。
02.碎片化信息让越来越多人逃避思考
日本著名作家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提到一个观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陷入“逃避思考”的泥淖之中。
“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轻易就遭到媒体的操纵,得过且过、毫无斗志,每天沉迷于游戏和各类娱乐综艺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中断的时代”,微博热搜、今日头条…每天一睁眼,就会有无数的未读消息涌来。
在开车等红灯的时候,掏出手机刷微信;
在喝水的间隙,也不忘打开手机刷微博消息;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忍不住看下手机有没有新消息......
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不断分割人们的注意力,最终让人们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
手头做着一个PPT,隔一会看个报告,再一会接个电话,偶尔和旁边同事聊聊八卦......这看似是把碎片时间都充分利用的行为,在科学家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他们发现,这样处于多种任务状态切换的人,智商下降的速度比吸大麻的人还要厉害。
“持续被打断”对人产生的影响,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叫做“中断科学”。
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无法放下“信息速食”,更别说捧起书本了。在2014年,我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仅为4.56本,而同期,美国的年平均阅读量为5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
一个印度工程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文中是这样讲述的:
“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就算是读书的时候,很多人也永远没办法安心下来,因为手机就摆在一旁。
我们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无数的工作和事情需要处理,尤其是在移动网络发达的时代。
那些工作效率很高的人,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文豪鲁迅曾经有一句名言——“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了”。
这里面,就暗藏了一个时间管理学上非常有用的概念——“碎片时间工作法”。
“碎片化时间”通指人们等电梯、搭车、排队之类的一些分散性时间。
很多人会在这些零碎的短暂时间里刷刷手机,玩王者,高效能人士则是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务:
比如在等电梯的时候,可以用手机回复一封工作邮件;
在临睡前,对明天的工作流程做一个简单的预览;
在飞机上,你可以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做PPT......
碎片时间工作法在无形之中为自己攒下了不少整块时间,让自己在处理正事时能够更加专注,不为琐事中断思考。
这是反其道而行,把整段的工作时间切碎成无数小片,一会看手机,一会浏览网页新闻,和同事闲聊两句,再打电话给自己订个外卖,结果快下班时,发现自己的工作进度还差着一大截,只好拼命加班,甚至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表面上是公司劳模,但实际工作质量和绩效,却是差强人意。
很多人的工作时间正是这样不断地被切碎,导致效率变差,越来越懒得思考。
知识付费盛行的时代,很多人在搭车、等公交的时候,会听讲座和学习各类线上培训课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这是好事,却不是最好的利用方式。
能真正掌握到有价值知识点的人,极少是通过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
这需要一段完整的时间,通过笔记、思维导图等记录方式,理顺整个系统逻辑,列点分析,再代入自己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论证,内化、行动,最后自发输出,才算真正地掌握。
这也是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学不好的原因。
专注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那么,怎样才是“碎片化时间”的正确使用姿势,时刻保持自己的深度思考力?以下逆习君有3个建议:
1. 拒绝那些企图抢夺时间的娱乐产品
现在有着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企图抢夺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泡沫剧、综艺节目、娱乐八卦、网络游戏等等诸如此类。
就算你没有主动关注,也会被朋友圈的刷屏、突然弹出来的广告所影响,如果可以,拒绝从众,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有营养的、优秀的作品。
不要让自己陷于短暂娱乐的糖衣炮弹之中。
2. 给娱乐时间定个闹钟,避免沉迷
生活也并非只有工作,适当的娱乐还是必要的,可以给自己设置个“娱乐时间”——刷抖音半小时、煲剧1小时、打游戏2小时......
设置个闹钟,时间一到就关掉手头的娱乐产品,切换到工作/学习状态。
逆习君自己工作时,如果发现无法集中精力,就会开启飞行模式,然后把手机屏幕向下放着,让手机“飞”一会。
可以把工作中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需要哪些知识补充、能力补充、人脉补充、资源补充等等。
列成清单随身携带,也可以用带便签功能的手机APP做记录,还可以直接做成手机壁纸,时刻提醒自己。
记录这些有什么用呢?
搭车、等人时,就可以翻出记录在手机里的问题,开展“十万个为什么”的思考模式。
也可以进行大面积的资料收集,记录下来,回到家的时候再动手动脑进行信息筛选和梳理,分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三毛说过:“你读过的书,会存在于谈吐中、气质里。”
其实一个人如何对待工作时间也是一样的。
能否克制短期娱乐带来的满足感,保持专注与深度思考,是身处这个娱乐泛滥、充满中断、盲目从众的信息时代里,保持头脑清醒的一剂良药。
你的时间用在哪里,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与君共勉。
作者:逆习君。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逆习(ID:nixi173)。正能量爆表的逆境成长研习社,不讲纯鸡汤,只讲关于成长和面对逆境的思考,每篇原创文章都会给你3个锦囊妙计。唯有坚持学习,才能逆境重生,实现人生逆袭。
【本文已获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