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朋友聚会,谈到我上周五在供应链会上做演讲嘉宾,认识了一些供应链方面的人才,也更深入的了解了供应链行业的人才缺口情况。朋友S就谈到有合适的机会要帮她的表妹D介绍下。朋友说表妹现在在一个五百强公司做采购主管,工作体面,难得非常爱学习,每天工作下班后也不怎么玩,就是学习,一直在考试,很优秀。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学习型的人,当然值得令人尊敬。
再问,D小姐工作8年多,不跳槽,兢兢业业,这么爱学习的人现在只是个主管,薪水到手不过万。我就觉得很奇怪,就问S,D都考了哪些证,学了哪些东西呢?S说,D是他们家一致认为最爱学习的人,每天都看书,在学校里就参加司法考试考了律师证,后来又考过会计证、心理咨询证、似乎还有建筑方面的什么证, 好多证据说很有含金量的,有些证好象还被人家借过去挂靠,每个月好像还有几千元钱呢。
可惜,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抓住重点的努力。如果D不是把这些精力花在考这证那证上,而是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习,可能每个月早就不是这多不知道的几千元,而是多几万元了。
D在供应链领域,即使专注考证,本行业的证书也有不少,有的含金量也很高,主要是一路可以考上去,和工作相结合,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程度,比如CIPS,CPP,CPPM….而她在这行只考了公司规定的证书,并没有在自己专业的方向上努力。在她并不从事的方向上,她也都是只考了一些基本的证书,又不准备转行,只做为增加本职工作外的手段,为了证书挂靠,却花了大量精力,捡了芝麻丢西瓜。而且,这些证书考试现在就已经有的已经取消了。这还是延续了在大学里,证多不压身的思维。
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很少想这个问题,说为了什么目的,似乎太功利了,很多人甚至不愿意承认学习有目的,就和很多人羞于承认工作为了钱,反复强调钱不重要一样。很多人也可以说什么都不为,是为学习的乐趣,这当然是高境界,很好。
但绝大多数人,包括很努力的人,都并不是只为享受学习的乐趣,而是为了什么目的。
成年后学习和学生时代最大的的不同可能就是成年后学习的功利化更明显了。学习知识目的一般是:
就业(转业…);
提升(升职、加薪,升级,深耕….);
扩容(扩大知识面,社交面、视野、人脉….);
这三种目的也是考证时要考虑的,如果是就业(转业)就应该想去哪,可以通过学习新行业入门级的证书开始。
如果是提升:应该在本行业最专业的领域选择需要的证书持续考下去。
如果是扩容:考与专业相关的证书,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考友,或者与兴趣相结合,比如我有个朋友,就去考了红酒鉴定,珠宝鉴定,并不为就业,仅是兴趣。
D考证目标不清,但显然这些专业证书之间缺乏联系,也不构成她竞争力的提升。
大学里,时间较充分,精力也旺盛,行业未来都未知,这时候确实应该把能考的通用证比如驾驶证、英语、计算机等证书都考了再加一些与专业挂勾,有开通对就业的帮助的证,证多不压身。但到了工作以后,就应该紧盯着“目的”来考证。
二,无论含金量多高的证书,如果没有练习的环境也无法带来实际的用处。
资格证和学历证书不同,基本都是技能类证明,如果不能有环境提供给你长期练习提高,技能一定极为生疏,所以如果不打算从事此项工作,即使花了很大力气考到这类证书,也因为没有环境,很难真正胜任相关工作。
即使是有些基础的知识,也许是什么行业什么工作都能用得上,但同样也需要刻意练习,才不会成为一张纸。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没有用,除了知识本身更新快,主要还是你做的工作需要的知识会用技能体现出来,技能专业化是需要不断深入实践才会越来越精通,而大部分知识如果不能用技能表现出来的,就没有练习,慢慢就会遗忘。往往销售人员的沟通就比研发人员的好,外资企业员工的英语比内资企业的好,这除了基本的能力差异,更重要的是环境带来的影响。
每项技能都需要长期练习才能熟练,正如很多拿了驾照的本本族,多年不使,重新开车时等于要重新学习。如果没车,没有环境,很难天天在脑海里复习来加深熟练程度的。
如果拿的是跨行业的证书,又丝毫没有转行的打算,还是不必通过考证的方法来了解行业知识,因为大部分证书与现实都有脱节的现象。通过其它渠道了解这个行业的知识更经济有效。
三,不要混淆各类证书的作用。
在大学里,没有工作时,想要用基本的证书做转行敲门砖时是可以多考几张证书。但是,工作后,如果作为一个专业人才,这样非本领域的证书是没有太高价值的。
证书并不代表能力,尤其是不同领域的证书之间需要考察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1,国家认证
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分为两类,即水平能力评价类职业资格和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通常大致称为执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
有些是有准入要求行业的执业资格,比如律师证,需要执业当然一定要考,但不想执业,或者根本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员,我见过很多有律师证,从来没用过的人,也不见得法律知识有多丰富。有些是从业资格职业资格证,如人力资源行业,现在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系列证书,但本身不是执业资格证,只是从业资格能力证,能不能得到认可,还要看雇佣你的单位。
与职业证书并行的还有职称证书,本来又是另一个体系,但现在职称和职业资格现在都属于人社部管理了,国家体系上也在调整之中。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称证书,这个在企业中也不一定有什么用,但在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是有用的,即使是在企业里工作,不需要评职称,有时候国家承认的中级职称的资格证书,即使企业不这么认为,但在户口等行政事务办理中是不同的。我记得外地落户上海的条件中曾经有一条中级职称以上,有业内的朋友匆匆考了人力资源高级证书还是不被承认,而另外考了经济师的朋友就被认可为中级职称了。我个人认为两者不代表什么能力有多大差别,但这就是中国的特殊国情。
所以要根据你的目的去选择适合考的证书。
2,行业认证
国内各地方、各行业协会也有很多证书,如上海的人才行业协会就有过人才中介师,中介员的资格证,其它各行业也有应用范围不等的证书,此类证书主要看政府规定的准入需要,基本不能体现什么能力水准,现在的趋势都在取消中。
我本人在从事保险业时,曾经豪情万丈,考过Loma的国际寿险管理师证书(LOMA是Life Office Management Association(国际金融保险管理学院)的英文简称),花了很多精力考这10门英文考试,只能说比较系统的了解了一下国际保险的体系,即使做为保险业内从业人员,对工作帮助也不大,因为这个证书并不流行,也不能作为职业加分项,几乎没什么用(对我来说是完全没用)。
也有些行业有国际统一标准的,多为专业性较高的,比如金融行业CFA,财务的ACCA,这些证书能代表一定能力,但能力的认可还要看单位。
这类国际证书只是你自己个人知识体系的专业证明,也多是能力证明。但不是从业证书,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获得企业的认可。
3,通用能力证书。
如英语、计算机,尽量选应用广,比如英语能力是非常通用的证书,国际国内都有不同的体系,要看使用的地方,如果出国,大家都知道根据相关学校的要求,要托福成绩的考了雅思,肯定不行。
如果用于就业,就要考虑用人单位的评估喜好,当然还是以工作中应用评估为准估,但在简历中,现在比较普遍的参考是雅思>托福>剑桥商英>六级,四级以下就不要说了。
此类证书即使同样努力,得到了差不多的成绩,因为应用场景不一,也会效果差异很大,所以一定不要盲目努力。
四,要清晰定义手段和目的,对证书和职场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
证书不是已经失去了作用,而是已经越来越不能代表职场的竞争力甚至学习力。
我们只要听到人在学习,就觉得好,值得赞扬,实际上,很多人学习效率很低,东听听西看看,包括我们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没有目标,只是为了心安,缓解焦虑,并不能带来能力上的提高。
我经常看到有的小伙伴非常努力,连上厕所都戴耳机听各类知识,但并没有一个主线去把这些碎片串起来内化成能力,仅仅是多了谈资,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注意力很分散,似乎什么都知道一点,样样没什么用。当然多些谈资也是好的,但这一定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国家现在也已经取消了很多从业资格证书,比如会计证、比如最近刚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因为很多工作最终是需要很多实践的,并不是证书能反应能力。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职业资格证书被取消,说明国家也在传递信息,未来越来越多的行业都会更注重能力和实践经验,证书保证饭碗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
工具只是载体,考证,听课都是一样,只是我们获取资格或知识的手段,一把刀我们怎么用并不是刀的责任。没有一种证书可保你永保竞争力,证书职称只会提供一个维度的评价,你的市场价值的实现永远是最与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学习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当然Enjoy这个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力有所提升。
现在是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但终身学习并不是目的,学习是为了成长,是为了能力的提升。我们要“终身成长”才不辜负我们终身学习。
你考的哪些证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可以与我分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