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而且每个人的天赋是有所差异的。
每个人都想从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并能创造价值的工作。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恐怕你会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我们来看看那些曾经发挥了自己天赋的人吧:
张经理是当年的数理化高材生,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某知名企业做程序员,拿着不菲的年薪。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小张感觉体力明显跟不上那些刚毕业的“小鲜肉”了,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现在的小张可谓上有老下有小,生怕哪天因为跟不上公司发展而被裁员;
王编辑曾经也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的文艺青年,毕业之后在媒体行业工作,经常能见到“大人物”。但是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留给传统媒体和体制内媒体人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王编辑看到师弟师妹们在互联网公司负责内容运营做的风生水起,羡慕的同时又觉得很难放弃已经积累的资源和经验跳槽过去“从头开始”;
刚到而立之年的李科长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长得非常体面,而且擅长察言观色,说话八面玲珑,大学毕业之后考上公务员,按理说应该是如鱼得水。但是最近几年对公务员的考核猛然收紧,而且传说中的“灰色收入”戛然而止。成天琢磨“张处长和李副厅长都喜欢坐车的前排,所以要把他俩分别安排车辆”、“李主任的老婆不吃辣椒,所以点菜要清淡点”的李科长,知道自己一旦离开这个体制就完全没有竞争力,而留在体制内的获利越来越小,进退两难。
此外,还有一些训练刻苦、成绩辉煌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就过得贫困潦倒;
你能说他们没有天赋吗?非也!
你能说他们不努力吗?非也!
你能说他们运气不好吗?非也非也!
如鱼得水的时候,可能就是作茧自缚的时候
谁都想做那种“如鱼得水”的工作: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能获得上司的欣赏,名利双收唾手可得。这种工作状态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但是不会持续太久,尤其不可能持续你的整个职业生涯。原因很简单:社会在变化,职业在变化,对人的要求同样也在变化。
让人比较容易有“如鱼得水”的感觉的工作,往往有如下几个特点:
2、对人的要求比较单一,只需要发挥你在某个单方面的特长,比如能说会道,比如技术开发,比如擅长写作等等,让人觉得上手很快。
3、工作考核容易被量化,而且量化指标比较简单,比如销售额、工作时长、工作量等等,很多人看似考核成绩还不错,但是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会措手不及。
这几种工作做到最后,往往会有两种结果
1、 变成职场老油条,但是格局越来越小,只精于小圈子的人情世故,而看不到大环境的深刻变化,温水煮青蛙;
2、 为了留在现有的平台上,不得不和小鲜肉们拼体能、加班,熬夜,身不由己,苦不堪言。
躺在“天赋”的温床上享受是极其危险的:当你如鱼得水的时候,往往就会丧失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好奇心和动力。而在长达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20多岁学到的技能,到了60岁的时候还能适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人只有在“确定性的”环境里面,才有可能长时间的“如鱼得水”。可是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不确定性”的因素越来越多,那我们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呢?
应对“不确定性”,必须要具备一些“逆天赋”和“逆职业”的技能
下过围棋的人知道,每多下一颗子,才会多一口“气”。“气”越多,赢面就越大。其实人的技能的培养也是这样:每多一个技能,就相当于比别人多了一口“气”,在漫长的职场生涯中,有足够的“气”才有活路。
一群编程高手在一起工作,谁会成为LEADER呢?往往不是写程序最厉害的那个,而是沟通和表达能力最强的那个,因为只有他才能够把其他人捏合起来。让他在一群编程高手中脱颖而出的,恰恰不是开发能力,而是沟通表达能力;
(创业者和HR记住了:有性格活跃的女生的技术团队,散伙的可能性更低)
很多传统媒体业的朋友都在尝试转型做新媒体。同样是“腹有诗书”的文人,什么人转型做自媒体最容易成功呢?很可能不是写文章最厉害的那个,而是除了写文章之外,还懂宏观经济、或者熟悉某个产业、或者会分析股市行情、或者对餐饮娱乐、爱情婚姻家庭等等有深入研究的人。(吴晓波、罗振宇、咪蒙等无一不是如此)
同样是退役运动员,有的人转型做商业、做投资、做教练等等也有做的很成功的。看看国内的郎平、姚明,还有国外的克鲁伊夫、瓜迪奥拉,都是转型成功运动员的代表。而那些没有在运动能力/天赋以外积累其他技能的人则会过得很悲催,比如国内做搓澡工的举重/柔道冠军,还有NBA退役后挥霍无数重返赤贫的球星。
再比如在企业培训这个行业,如果你是大学一毕业就做企业培训,往往会因为职业积累过少的原因很快会遇到瓶颈。一个“有十年培训经验”的培训师,往往不如“五年销售,三年管理和两年培训经验”的培训师更吃香。因为企业培训更看重的是你讲课内容的“实操性”,而非简单的授课技巧。
怎样实现“自我突破”呢?
你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可能性比你现有公司的存活期更长,所以具备一些现有公司考核不到的技能十分必要!无论你是菜鸟还是老鸟,必须要多多练习暂时“无法量化”的技能作为个人的“战略储备”,哪怕组织对此视而不见。比如——
如果你是一个程序猿/ 程序媛,公司当然要考核你写程序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一旦当你的编程水平达到公司的平均水平以上,你就要去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练习其他的技能,比如当众演讲、比如财务和融资,比如企业管理,比如市场销售,甚至比如个人形象设计与服装搭配等等。只有让你自己和“其他程序员”有差异性,你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如果你是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朋友,务必在“文字工作”的基础上,再深入某个行业进行研究。你的优势并不在于写作本身,而在于“研究或者经历了某个行业之后,能够比其他人更清晰的记录和表达”,这样才能避免“文艺青年们”很容易犯的脱离实际、自艾自怜的毛病。
如果你想做好HR 的工作,那么除了掌握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等岗位技能之外,务必要对公司的业务比较了解。在一个现代企业,哪怕沟通能力再强,情商再高,完全不懂业务的HR简直是个灾难。只有懂销售的人,才能做好销售的招聘工作;只有懂技术开发的人,才能做好技术团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说CEO才是一个企业最大的HR的原因)
总结
人在职场数十年,总要实现几次转型。与其等着被逼着适应变化甚至被淘汰,不如早做准备迎接变化,乃至引领变化。
计划没有变化快,谁能够管理“不确定性”,谁就能占据主动。
作者|夏广润:华中科大校友,武汉华友会会长,从职业人到创业人转型实践者!
来源|广润呈品(ID:gh_09169ef66ad3)
【原文标题为《(深度)漫长的职场生涯,别让你的“天赋”变成作茧自缚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