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事事都习惯先做好计划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是要事先做好计划的,这就是潜意识里形成的习惯。
比如学习一门技能,会上网查询很多资料,计划多久学完?每周每天学习多少内容等等,都会列一个详细的计划。
其他的比如跑步计划,都是一样,但是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计划很完美,执行起来很痛苦,大部分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是我们的计划制定得不好吗?我们都在强调,制定计划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标,但事实上,这只对了一半,没有执行的计划,也是毫无意义的。记得李笑来说过:当我们对任务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是空谈。
因此,我们缺少的不是行动前的计划,而是计划前的行动。多数人是执行力差,而不是不会制定计划。如何在计划前行动,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微习惯”,帮你解决执行问题。
“微习惯”是什么?
也是一种自我的管理法则,这和我们常用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微习惯的重点就是“微”,就是很小的习惯,比如每天记一个单词,每天做一个仰卧起坐,或者每天读5页书,这些都是微习惯。
为什么“微习惯”会有效呢?
先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我让你伸一下懒腰或者双手合十,你会很自然的按照我的要求做,并不会不做。
这就是微习惯的巧妙之处,因为完成它很容易很简单,所以你不会抵触,付出的代价也很小,这就是行动的开始。
如何养成“微习惯”,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执行。
1、“微习惯”的选择
每个人学的东西不同,行为习惯也不同,我们要制定属于自己的微习惯目标,比如每天读5页书,做5个仰卧起坐,散步10分钟等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微习惯虽然小,一定不要制定得太多,或者太多,建议每天坚持的微习惯不要超过4个。
2、明确每个“微习惯”的存在价值
每一个微习惯,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要坚持做这个“微习惯”,到底是为了什么?找到其中的价值。只有当我们明确每一个“微习惯”的意义后,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来支撑我们,才会慢慢坚持,成为我们的习惯。
3、将习惯列入日程
我们都觉得自律很难,因为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很不自由,但是真正做到自律的人,往往是自由的。因为每一个习惯养成,都是我们很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并不会觉得是痛苦的。比如睡前看书等。
我们可以把微习惯放在某个特定时间内,并列入日程,这有点像条件反射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内,长久的做一件事,就会形成习惯的。
4、建立奖励机制
有时候要自己好一点,有时候也要对自己狠一点,必要的奖惩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促进。这是一种工作管理方法,对于个人管理也是很有用的。每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就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一顿大餐、出去游玩一天等。
如果没有坚持,相应的就要惩罚一下,大餐取消、休假取消。这就是一个反应机制,给我们的大脑提供反馈,从而慢慢形成习惯。
5、记录完成结果
任何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都是长期的,这个过程也是需要不断调整的,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多事情都是在变化中的,因此,做好记录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详细的记录,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面也可以针对性的解决。
如果没有记录,也就没有方向,也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习惯也就无法养成。
6、逐渐增加“量”
前面说到了,“微习惯”强调的是“小”和“少”,一页书、一个仰卧起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开始执行的阻力,而不是永久的这样做,毕竟“微习惯”的内容太少了,当我们逐步坚持下去,都可以很好的完成,我们需要逐步增加“量”,当然,不要增加太快太多。
因为前面的“微习惯”都能很好完成,增加一点,一般也是可以完成的,因为你已经养成了某个习惯。
7、期望不要过高
“微习惯”就是一些很小的习惯,虽然坚持了,可能效果本身并不是很理想,毕竟每天读一页书、一个仰卧起坐,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我们会不自然的增加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最后又很难执行了。
我们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坚持制定得计划,如果你今天看了两页或者三页书,那是超额完成的,而不是说下次一定要读完三页,哪怕只读完一页也是完成了任务。
8、确定习惯养成的标准
有一个标准,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说法也不完全是对的,有国外学者提出,养成一个新习惯,不是21天,而是66天,一个行为变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66天。
这也只是一个平均值,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是不同的,从18天到254天不等,有些习惯是比较容易的,有些习惯是比较困难的。
怎么样才能说我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呢?标准就是“刻意”还是“不刻意”,一旦不再刻意去做一件事情,可以说,你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了。
任何一个习惯,本身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也是一种身份认同,每天坚持读书,是希望成为读书达人;每天坚持跑步,可能希望成为一个跑步达人。
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是很无聊的,习惯的养成就是说你习惯了,坚持本身也是一件无趣的事,但自律的人都是这样的。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一段:人生本就是痛苦的,当我们真正明白这点,人生中的很多痛苦便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种考验,我们可以从痛苦本身中抽离出来,更加理智地看待种种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