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内向外向,一方面在我们出生时就先天确定了,另一方面也可以靠后天的发展得到改变。小编过去这二十六年里生活得比较平凡(好像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天生的腼腆内向直到今天都没有很大改变,当然小编也没有因此就觉着自己比别人差点什么。
但是我们的文化似乎是更喜欢性格开朗并爱好交际的人。因为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小编不知道被爸妈数落过多少次了;而那些阳光开朗、说话利索的“别人家小孩”无不例外地受到了爸妈们、老师们的赞扬。
不得不说,这是一条隐含的社会标准,使得这些与众不同的内向的人们常被大家看作是有问题的。
可是小编觉着性格内向的人也有他们潜在的好处啊:
内向的人可能适合倾听朋友的倾诉,这些倾诉常常是感情深厚且有价值的。
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加谨慎细心,更容易把事情想透彻并作出明智的决定。
独行快
内向的人往往能够坐得住,也够专注。专注的例子,比如沃伦·巴菲特就是一个公认的家庭至上、喜欢读年度报告和打桥牌胜于外出社交的人。其实人在单独工作的时候,会更有成效。
小编除了是编辑之外,还是一位骑行者。“独行快”这句话深有体会,在集体邀约骑行时候,10人左右的车队,队员有快有慢,一个都不能少地编队骑行,只能保持均速大概在18-23km/h;但是小编独行,均速就可以达到30-35km/h之间,偶尔发个力基本就是时速40+。
工作上也是如此,内向性格的人常常独自工作,他们都会有“独行快”的体验。长时间做单独的工作,正是孕育出新想法和掌握新技术的最佳工作方式。但是我们会发现,今天人们越来越难以有机会和时间,独自反省、沉思或者训练了。如今的工作环境,正以加强合作的名义强迫员工聚在一起。
今天也是创新的大时代,好的创意与集体会议、头脑风暴的数量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想让员工把事情做好,老板们一定要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编的BOSS似乎就是这样)。这并不是说集体会议和头脑风暴一无是处,主要是指出集体思考也是具有风险的。
黑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对集体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描画,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最后审判还需要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的意见。一切证据显示男孩有罪,大家觉得毫无讨论的必要。
但第一次的表决结果是11对1认为男孩有罪,倘若按照集体思考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故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法规必须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采纳。随着赞成无罪的人的坚持,对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扩散。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最后,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终于,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
集体思考风险最明显的例子应该就是陪审团制度,参考电影《十二怒汉》,社会凝聚的需要时常会构成对正义的戕害。
独行快,但行不远
“独行快,众行远”。再举例骑行吧,虽然小编自己独行可以骑得很快,可是却不能一直快下去,一天独行100公里就已经腰酸背疼腿抽筋了;但如果是和小伙伴们结伴而行,虽然速度慢很多,但是还没有腰酸背疼,就能日行300公里就是常有的事情了。
虽然独行快,但是想走远,还是要众行呐。虽然说长时间做单独的工作,是孕育出新想法的最佳方式,而且创新创业是现在的时代最强音,但在全力提倡双创的时候可是用了这样的话语:“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电影《十二怒汉》可以理解为集体思考的风险,也能理解成集体思考的力量——说到底也正是十二位陪审员的无罪意见,才使得冤案得以避免。
独行快 众行远
所以,不管我们是喜欢独立工作,还是喜欢大伙儿一起上,两种工作模式对应着两种性格偏向,都是做事业不可或缺的。独行与众行从来就是不对立的关系,只快不能长远或者可以长远却慢得要死,二者都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职业发展。
内向者独行和外向者众行的特质,都不能完全控制住我们,总会有某些人和事是能够刺激这两类人来超越各自的性格极限,形成互补,最终得以不断成长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