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三大黄金社交原则】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接纳对方,不强加自己的价值观给交往对象);2、己所欲,施于人(学会赞美、欣赏、肯定交往对象);3、人所欲,施于人(有同理心,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交往对象的需求)。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有的学生都向孔子请教过什么是“仁”,孔子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仲弓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答案中的一句话。一次,仲弓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同会见重要的宾客,治理百姓像是承担重大的祭祀活动。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样一来,在国家中工作就会没有怨恨,在家中生活也没有怨恨。”仲弓很谦虚地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也会努力去实践这些话。”
仲弓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孔子曾经夸奖过他,说他可以做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地方的长官。他也曾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中包含着两个方面:做事要庄重谨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他人。
做事庄重谨慎,也就是严肃、认真地处理事务,这一点前面已经讨论过。这里主要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找出工作过程之中,己所不欲的是什么,即人们不想要的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广泛的调查:什么是你在工作中最不想要的?答案依次是:失败、责怪、批评……相信以下这两种现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
第一,公司举行会议布置了一项艰难的任务,例如推广一个全新的、没有任何市场基础的项目,在需要确定负责人选时,大家往往会找出各种借口来证实自己没有时间或是精力来承担这项任务,而推荐他人负责这一项目。
第二,问题产生之后,在问题的分析会议上,大家总是会相互埋怨并推卸责任,仿佛问题的产生与自己毫不相干。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原因很简单:谁都不想失败,也不想受到责怪和批评。负责一个艰难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很大,所以每个人都希望将这项任务推给他人;同样,承认了问题是因为自身的失误引发的,那就必须面对上司的责怪和批评。无论是失败,还是责怪和批评都是大家所不想要的,于是,就出现了“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情况。
子贡善于言谈,是孔子最聪明的学生之一。一次,他问孔子:“如果有人广泛照顾人民并能够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可以称得上是仁吗?”孔子一听,说:“这样何止是仁啊,一定要说的话,可以称得上是圣了!即使尧舜也难以做到啊!所谓仁者,是自己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也帮助他人发达。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去设想他人,就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仁爱”是指在你争取成功的时候,也促进和帮助他人获得成功。“仁爱”是推己及人,是大家共同成长,一起走向成功。
2、己所欲,施于人;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说话。怎样提升自己的说话技巧,怎样通过说话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怎样让自己在不同的场合说出合适的话来,怎样让自己能够跟不同的人都很好地打交道等等,已经越来越多成为当代人考虑的问题。说话能力的高低绝对可以决定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大小和快慢。本书从不同方面,引用大量生动事例,精辟论述了说话说得恰到好处的方法,帮助你掌握说话诀窍,早日获得成功。
赞美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为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其次,赞美别人时,不可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例如,看到一位流着鼻涕而表情呆滞的小孩时,你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对方的感受会如何呢?
赞美不仅要符合眼前的实际,而且要高瞻远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那样才能提升你赞美的高度,使你的赞美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有些东西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人的容貌、性格、习惯等,这方面比较容易称赞;而有些东西则不稳定,如人的行为、成绩、思想、态度等,若从长远考虑,赞美时要谨慎。
3、人所欲,施于人。
我们都知道应当善待员工,因为组织的任务最终靠他们来完成,而且,他是与你朝夕相伴的战友。你应当真正地为他们着想,绝不是偶尔的一些问候并让他们知道你很关心他们。你要多参加员工的活动,了解他们的苦衷,及时与员工沟通,仔细倾听员工的意见。尤其对于员工的建设性意见,更应予以重视,细心倾听。若是一个好主意并且可以实施,则无论员工的建议多么微不足道,也要切实采用。员工会因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感到欢欣鼓舞。即使这位员工曾经因为其他事情受到你的责备,他也会对你倍加关切和尊敬。
你还需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知道你处处体贴他们。你还要认同员工的表现,向员工表示赞赏,保持和蔼的表情。一位经常面带微笑的领导,谁都会想和他交谈。即使你并未要求什么,你的员工也会主动地提供情报。你的肢体语言,如姿势、态度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若你经常自然地面带笑容,自身也会感到身心舒畅。
颜回是孔子的一个得意门生。有一次颜回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答:“我把脑袋给你。你错了怎么办?”颜回道:“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
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只好把帽子摘下,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后来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这种宽厚与容忍绝对不是争斗小人能够做到的,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大损。不重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潇洒。
这就是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责备自己重些,责备他人轻些,这样的人就没有怨恨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中国传统所崇尚的正是“宽则得众,能下人自有志,能容人是大器”的宽恕精神。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里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居上不宽”的问题。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复从正面说:“宽则得众。”(《阳货》、《尧曰》)宽恕就能得到群众拥护。二千多年前,当孔子的学生请教其如何做到“仁”时,孔子给出了:“恭、宽、信、敏、惠”,仁者的五项外在行为方式。把“宽”作为“仁”的五个方面内容之一,这对于我们经营企业有莫大的助益。
有些企业家在容人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不相信任何人,下面的员工在他一个人的指挥下做着机械性动作,并且还要你时时汇报,事事表明,做每件事的思想动向都要向他汇报,动不动就会问你这个我怎么不知道,你这个想法怎么没向我汇报呀?最后变成没有经过他同意的一切事物都是错的,下面人员做事变成了僵硬性地执行。一味的打击别人,不容别人有一点思想空间,是会挫伤别人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