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报纸的人事广告,到网络人力银行崛起,成立一年多的伯乐银行则尝试结合网络社群和传统人脉,企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服务中,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找工作,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伯乐银行执行长曾国哲表示,要提高求职成功的机率,足够的情报资源是一大关键,与其一个人默默地找工作,不如透过社群力量,让大家帮你找工作,“伯乐”人数愈多,千里马出线的机会也愈大。
斯坦福育成创业梦
三十出头的曾国哲,成大的土木系毕业,后来进入结构工程研究所,专攻材料;不过,受到营造业景气衰退的影响,本行工作难找,曾国哲退伍后,便在竹科园区的企管顾问公司,负责网络和E-learing的规划。
当时正好也是全球网络创业的第一波热潮,虽然后来走向泡沫化,然而,曾国哲发现,即使是作风老派的企管顾问公司,也开始意识到网络服务的重要性,因此,传统产业走向E化,已是大势所趋。
曾国哲后来进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原本是攻读材料科学方面的博士学位,最后决定转战管理科学的硕士学位,学习创业、财务和投资等相关专业。由于斯坦福向来就有鼓励创业的传统,经常就是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大谈创业梦。曾国哲后来成立“伯乐银行”的合作伙伴,就是在斯坦福时期结识的友人。
曾国哲表示,当时那批一起做创业梦的朋友,不少人都倾向网络创业,除了成本较低;另一方面,网络的核心价值,其实是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曾国哲也开始思索,什么样的需求,可以作为他提供网络服务的切入点。后来,他找到了答案,就是 “人力资源”。
“群众外包”,人人都是“伯乐”
透过朋友的介绍,曾国哲返台后,成为花旗银行的储备干部。花旗银行是知名外商,人才济济,自然也成为外界挖角的目标。像他虽然资浅,就已经经常接到猎人头公司的来电,或是提供工作机会,或是找他确认其它候选人的评价,而他的同事们也经常接到这一类的电话。
于是,曾国哲整理出两个心得:
一、人力市场上有很多中高阶的职缺,但是信息往往仅限于猎人头公司,或是企业内部,需要有一个更大的情报平台,让企业更有机会找到适用的人才。
二、像他和同事们经常帮忙提供候选人的信息,形同帮别人牵成的“红娘”,自己却没有因此得到回馈,如果帮忙寻找人才的“红利”也能够“雨露均沾”,势必就会有更多人乐意主动引荐人才。
因此,他把“crowd-sourcing(群众外包)”的概念放进人力资源的领域,简言之,就是让人人都能举荐人才,人人都是“猎人头”,这也是所谓“Web 2.0”精神的具体实现。
职场情报就在“社群”中
曾经见证过第一波网络经济泡沫化的惨烈,曾国哲放弃外商银行的金饭碗,选择投入网络创业,他并没有贸然采取全新的模式,而是在原有“猎人头”的“旧产业”中,加入网络经济的“新灵魂”。
他认为,第一代网络人力银行的出现,虽然简化了求职的手续,“但是,无形之中,也把‘找工作’这件事,变成了你和计算机之间的行为。”其实,人际关系才是帮你找到好工作的最佳管道,“伯乐银行”所做的事,就是把传统的人脉关系,连结回新的网络世界去。
拥有愈多就业的信息,愈有机会找到好工作,在网络时代,信息就在“社群”中,“把自己关起来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你必须走出去交朋友,让自己处在社群之中。”
曾国哲指出,相较于过往,上班族有更多的网络工具,可以用来经营人际关系。他举时下最红的 Facebook为例,只要花点时间贴贴照片,或是称赞一下别人的照片或发言,往往就能拉近彼此的关系,甚至有机会从网友变成朋友,对方甚至可能成为帮你找到下一份工作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