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是一个等级制度分明的地方,撇开标榜自己扁平化的公司,大部分公司都有等级制度,稍有不慎你的一句话,就能触怒哪个大人物。
作为产品经理,沟通力可谓一种天生技能,要沟通与协调的人员很多,如果嘴上没有把门的,估计到最后只落得人人讨厌的地步,沟通力亦是说服他人,推动项目进展强有力的工具。不要小瞧「不太会说话」的问题,他有可能成为你的致命伤。通常产品经理沟通的对象不外乎老板、业务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用户。
那么我们该如何很好的与他们沟通?
第一沟通原则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沟通中我们最起码是要站在同样的层次上,达到一种认知上的平等。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跟老板沟通时,心里总会骂娘的冲动,那是因为你们的认知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老板的格局,战略眼光,洞悉用户的角度,都是站在整体战略高度与公司利益角度出发,而你关注的可能只是这一版对用户能够带来哪些体验上的提升或是指标的上涨。老板不懂细节,你不懂战略。
想一想,那些书中说的不要直接听用户的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说你是产品经理而用户不是,你站的位置比用户要高,自然思考要比用户全面。
当人们在不同维度上沟通的时候就会出现「障碍」。
那么我们如何去扫清沟通上的障碍?
首先就是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其他沟通技巧只是打辅助而已,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就补足什么,任何人都会信任「专业」的人,没有什么比从你嘴里说出让对方感觉「恩,没想到你也懂这些」更能触动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总是有文章说「产品经理不需要什么都要会,但是要什么都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你的想法正常传递给他人。
其次就是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交谈。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想成技术或是业务人员,当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或事情的时候,都会碰到哪些「困难」。
在实际沟通中可以透露出对「对方」一些困难上的担忧,当你想其所想的时候,自然人们就会放下七七八八奇怪的情绪,去坦诚沟通。
如果你不太知道对方有什么难处,不妨在交谈的时候主动问一下,「如果我要实现XX功能,咱们这边会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如果真是有难处的话,就继续交谈,在这个困难的地方,有什么现行或临时的解决方案,可以给予配合修改方案。大家都是为了能让产品上线嘛。权衡各种约束条件后,迅速拿出解决方案,是让他人承认你能力最好的途径。
如果新到一家公司对产品的流程,技术架构,角色划分,业务流程还不熟悉,最好不好搞的好像「撕逼」一样,当你对一切了如指掌之后,面对一些”不合理”的推诿,再据理力争吧。这其实也是一种让自己的认知与他人达到同步的过程。
扫清障碍的最后一步就是调整心态并保持谦卑;我们都不是百科全书,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懂的总是凤毛麟角。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不要装懂,不懂就是不懂,我们可以学,可以去在沟通中请教别人。
没必要把自己弄的好像「大神」一样,什么都懂,并且还乐意将他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有时得到的不是仰视的目光,而是鄙视。诚然每个人都是有表现欲的,当你将他人的表现欲「抢走」时,或多或少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所以有时「难得糊涂」就成了情商高的表现。保持谦卑的心态还可以让你拥抱好奇心,好奇心又会驱动你的学习力,进而让自己掌握更多知识。
我们通过知识武装了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了问题,并且一直保持谦卑的心态,扫清了重重障碍,好像一切都开始好起来了,但实际在沟通中,信息的传递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在信息传递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要保证你每一次与他人的对话都是有明确地目的。「有目的」的意思就是,你们的沟通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是功能的实现,还是UI的调整,还是梳理业务逻辑等等,沟通中尽量不要让自己脱离最初交谈设定的目标。我们经常吐槽某人,一开会大家就想睡觉,这多半是因为某人没有说到重点上,内容脱离了目标。
其次在阐述观点或问题的时候需要有条理,混乱的逻辑会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什么?
这个地方可以利用5W1H,尝试用这种模块化的方式,先禁锢自己的思维,熟练了之后就可以信手拈来了。如果你交谈的对象,对你与他交谈的内容,一概不知,那么建议可以从背景讲起,不要太繁琐,能够让对方了解当下的情况即可,达到相互的信息是对称的,这样才好进行下面的沟通。
再次是交谈中的反馈;反馈并不只会产生在交谈结束之后,在交谈之中也可以获得,比如产品与UI进行界面方面的沟通时,UI并不了解事情的背景,你可以解释给她听,之后可以问一问她“这一块就是这个意思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你觉得呢”。这时通常对方会重复一下你的看法,并带出自己的想法,你就可以通过她的反馈来验证一下,她是否听明白你的意思了,也不需生硬的去说“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因每个人的理解力不同都会产生「理解偏差」,反复地确认反馈信息能够让偏差降到最低。
最后是告诉别人「为什么」;我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公司下面某项目的官网在做一次活动,需要后台录入参与活动的社区,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对原有后台做大改动,只能按原来的框架来设计。
如下图,可以看到在「参赛社区」上有个「编辑」按钮,点击后社区名称前会出现复选框,「编辑」将改为「删除」按钮。
在开发过程中,技术找我问过一个问题,他很不理解:为什么要用「编辑」,他提议直接放一个「删除」不就好了,更直观。对,这可能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场景中。
这样的情况出现,实际上就是你告诉了他“是什么”,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
于是我在当时沟通时,告诉了他原因。我的理由是,这次活动是个长线活动,管理人员可能会有半年时间不会对社区进行操作。删除社区的动作是低频的,如果让“删除”过于易操作,那很有可能会出现误操作的事情。当他听到这种解释后,之前的不解和抵触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时候我们会过高的预估了别人对信息的理解,所以就会导致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与你想的不同,打破这种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沟通,并告诉他人,你每一个想法背后的「为什么」。
沟通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