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润
今天你焦虑的,可能恰恰是高度和思维视角问题。
1、不要轻易用你的视角,断言别人的生活
什么叫思维视角?
你拿着一杯星巴克走在路上。
一个人对面走来看到了,突然眼神中露出鄙夷。
你大概知道他的意思:
唉,现在的人真虚荣,拿着一杯星巴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
你继续往前走,遇到约好的企业家朋友。
他看到你拿星巴克,很惊讶,但他没说。
你大概知道他的意思:唉,你还真是节约,居然还在喝星巴克。早就可以喝精品咖啡了,还在喝这种大众咖啡。真不讲究。
所以,影响力不带来品位。
同一件事实,两个观点,为什么?这就是视角问题。
对第一个人来说,他仰视星巴克,所以他觉得普通的人,喝星巴克是装。
对第二个人来说,他俯视星巴克,所以他觉得有一些影响力的人,还喝星巴克是不讲究。
而事实呢?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事实。
或者你不愿意相信事实,是我喜欢喝。
而喜欢这两个字,在第一个人的耳中,就等于“装”。
在第二个人的耳中,就等于“不讲究”。
不要轻易地用你的视角,断言别人的生活,尤其是初衷。
你太远,就会“无视”;
你太近,就会“放大”;
你太窄,就会“诛心”。
2、在一个行业待久的人,特别容易被方法论蒙蔽双眼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刚进入汽车业时,业内人士都不看好。
记者问他怎么看待汽车,他说: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和两排沙发吗?
这句话引来无数业内人士的耻笑:
这...真是个无知的疯子。
但是今天,应该没有人敢轻视吉利汽车了。
早在2017年,吉利就销售汽车120万辆,增速超过60%,净利润超过100亿元。
吉利收购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更是让很多业内人士闭口不言。
当李书福说话有分量时,我们再回顾他曾经说的那句疯狂的话,难道不对吗?
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和两排沙发吗?
四个轮子和两排沙发,就是汽车的本质。
从第一台汽车被发明到现在,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更安全、更舒适、更高科技,这个本质从来没有变过。
在一个行业从业过久的人,特别容易被方法论带来的成功蒙蔽双眼,忘记什么才是本质。
我是这么对客户笑的,我是这么设计灯光的,我是这么陈列货品的,我是这么和供应商谈判的……
这些打磨了几十年的方法论,让我在行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对不对?对。有没有用?有用。
但这些都不是本质,它们都是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个特定组合下,取悦客户、优化产品、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在变革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行业本质,拥有本质思维视角。
3、怕就怕做好了A,你却以为是B
有次和晨兴资本的刘芹聊完后,对他的一句话一直印象深刻:
人,一定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什么叫“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举个例子:如果你去随机调查100家正在转型的公司,80家以上会认为:
1)说起产品,我们好于多数公司;
2)一路走来,我们克服了多数公司无法想象的困难;
3)提到转型,我们的状况要比多数公司复杂。
总而言之,多数人认为自己属于少数。
也有企业家朋友会问我:
润总,我们今年做了巨大研发投入,把产品从90分,做到了120分,但是市场收效并不大。
我们现在很困惑,是不是也许用户并不需要消费升级的好产品?
这时候,我会很有兴趣地和他一起了解他的产品,他的同行的产品,市场上最好的产品。
很快大家就明白,其实这家公司的产品过去只有60分,他现在做到了65分。
但是他以为他过去的产品有90分,现在自己做到了120分。
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如此的重要。
要去目的地,光有地图不行,你还必须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
要想转型,光有战略不行,你还必须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有的品牌也许认为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产品(创造价值),但其实它最大的强项在于渠道,开了千家门店(传递价值)。
企业家习惯把过去的成功归结为哲学层面的原因,会让自己在新的征途中迷失。
在产品、营销、渠道这三件事情上,你把一件做到极致,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
但怕就怕,做好了A,你却以为是B。
因为归因错误,思维视角错误,导致战略导向错误。
最后的话
在进化岛社群里,我曾给岛上的同学们讲过:同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角度,高度,立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很多问题,在CEO的位置,本质上是取舍问题,优先级问题。
先做这个,还是先做那个?为了谁,而牺牲谁?重视什么,搁置什么?
但这个问题在中层,就变成了能力问题。
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流程怎么优化?团队怎么激励?
而到了底层,就变成了资源问题,体制问题,使不上力的问题,甚至态度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开始逐渐显现分野。
在马车进化到汽车的时候,如果你说,看来轮子很重要,我们在马掌上装轮子行不行?
这显然非常不现实。
你为什么不能用汽车?
是因为你有马,你不想把马扔掉。
你舍不得。
所以一定要先跳出来,扔掉价值观,再重新冲回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思维视角的不同。
今天你拥有的,可能恰恰是阻碍你往前走的包袱。
今天你焦虑的,可能恰恰是高度和思维视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