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了一个知识体系地图的构建。enjoy~
身为体验设计师,你在工作几年之后会不会有时候这样想:
每天刷着知乎、36氪,但是其实不知道自己在刷什么,吸收什么。
感觉每天刷的文章,知识核心都差不多(都来自Alan的《交互设计精髓》),不知道还要学什么。
行业变化太快,新知识不知道从何学起。
这个时候你拖延症就开始犯了,你就更不知道学什么,你就会很焦虑。
感觉在这样下去自己随时要被淘汰了!
为什么?
我们有这样的焦虑,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交互知识的整个体系无法预估(事实上设计的高度非标准性也令我们无法感知整个知识体系的边界,事实上它本身也没边界),所以导致我们常常不够安心。
事实上,知识学习本身就有一条学习曲线:刚开始是成长期,随后就是平稳期,然后就进入瓶颈期,需要学得更深,否则只会一直停滞。越到瓶颈期,越不知道要学什么。
那么,这么庞大的知识体系难道就无法入手吗?我看未必。这几天和几位行内朋友、设计同事交流过,虽然知识无界,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逼近最终的所有知识的,这就是:掌握已知的,逼近未知的。
而这,就是今天的主题:知识体系地图。这个方法,在踏入互联网行业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至今,最近和朋友们交谈,发现也颇有用处,特此分享一下。
知识体系是个人的(这是个性的部分),但是知识体系也是有共性的,这也是希望分享出来的原因。在开始讲述内容之前,感谢一起脑暴和讨论的朋友。知识体系地图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有更多想法,可以把它填入这个地图。
通过穷举的方法,把我们能够知道的知识点穷举。按照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实际情况,划分为:“未知”“涉猎”“掌握”“熟练”等程度,对自己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理解。
可以指导自己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不会说“不知道学习哪些知识”)
长处深挖和放大,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的不可替代价值在哪(这样就能更好地跳槽、加薪)
PS:我认识一个会写前端代码的交互设计师,平时都是直接用代码做设计稿、直接写demo。他在团队中就很有不可替代性。因为代码做设计可以提升设计效率(改起来快)、沟通效率(直接开发同学直接用)、用研效率(直接可以用于测试)、设计管理效率(内存小)……
点击下载大图
没错,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每个人都能梳理出来。下面我们看每部分的详细内容:
知识分类的最源头来自于核心能力、通用知识、行业影响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参考BAT现有对设计通道的能力要求,其实都一脉相承(有共性的部分)
核心能力:就是解决问题,这就是设计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通用知识:就是一些职业素养的东西,比如文案、英语、沟通能力等等。
行业影响力:就是对行业的影响。
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比,更倾向于是工具的使用。
2. 知识树枝
每个部分延伸就是树枝的知识,这里就是知识点,或者是知识点中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经过自我梳理、集体脑暴而得来的。举例:核心能力下的解决问题、执行力。
整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树,树干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树枝就会不断生长。
也就是,它会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点,或者知识点中的知识点。有的时候,甚至会有新的树干长出。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整个互联网的新知识,填充我们的知识体系地图。
但是新知识汲取了,还需要用于扩张自己的知识体系地图。比如几年前刚毕业做完这个地图的时候,其实“AI设计相关知识”并不在我的地图里。但是今年爆发的AI热潮,让这块新知识及时补充进来。
说在前面,最重要的是:这是我认知中的地图,我相信是有共性的部分的,但是同样的,个性的部分就因人而异。
真正用起来的时候,取共性,添个性,这是最重要的。
1. 标记知识点的熟悉程度
梳理了知识体系地图后,就可以开始根据自己的情况,我个人习惯是把每个知识点按照“未知”“涉猎”“掌握”“熟练”“精通”等程度进行标记。这样的好处在于:
明确自己的长处 —— 那就继续发扬光大,或者有没有办法深挖。
明确自己的短板 —— 那就制定计划,弥补。
当然“精通”是最终目标,我至今都没敢说自己精通,正如基于设计敬畏心,行内没人敢说自己大神一样。
举一个例子,我自我评价是问题的定位和解决能力比较强,但是数据分析、技术原理还是短板,于是就有了标记。
所以,我会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弥补这一块的空缺,这也是最近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先收集资料,然后制定好计划去学习。我习惯的使用工具是百度云和滴答清单。
我们梳理完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也会发现,我们的短板和不足是很多的,某一个时间段内我们不可能n只手把所有知识都填补完吧?太泛的蜻蜓点水和囫囵吞枣,不如精细耕耘。
因此,我们在制定计划时,要取舍和平衡。比如我不熟悉C4D软件使用,但我觉得数据库知识对我现在来说更重要,那我就会选择把这部分优先补充完 。
前面说了,整个知识体系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随着自己学习曲线的变化,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掌握程度。
甚至,在修正完所有的掌握程度时,就会同步修正知识体系,填补更多内容。比方说“互联网+”这个概念兴起,我就会填补相关知识,这部分是我缺乏的,我就会制定计划去弥补:比如做各行业的分析与竞品研究。希望不要局限于某一个业务领域。
四. 总结
知识体系地图是因人而异的,会有共性的部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个性部分。今天分享出来,一来是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二来是如果大家觉得有什么想法或者补充,可以一起来讨论,然后一起动态修正整个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