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旨:设计师要有理性的思维,体现在始终围绕产品定位做事、深入挖掘需求本质、转化为合理设计规划、设计原型页面。
本篇结合我的个人的工作展开,暂不涉及到跟进开发环节。
1、产品定位—中心
产品定位不清楚而引起的场景。
场景1:众人开会开着开着就争论起一个简单的界面问题,A说某块内容应该强化、B说要体现某块的重要性,应该这么设计、C说…,最后乱成一团,会议主题跑偏,且无任何结果。
场景2:产品经理或交互设计师根据竞品或以往版本的功能点和功能描述开始做设计,美名其曰:大家都这样做啊,市场上流行这些功能等,结果都是东拼西凑的设计。
这些场景相信很常见,包括我自己也遇到过。究其原因,就在于产品定位不清晰或不够清晰。方向盘没了,结果自然一塌糊涂。
产品定位的核心就在于要明确出来,目标用户希望在什么场景使用产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一切都要从产品定位出发去思考。
比如滴滴的产品定位:需要用车的用户在户外希望通过滴滴快速打到车。
产品一直都在围绕快速打到车在做努力。
乘客要快速将消息发布出去,因此出发地默认为自动定位,如果不准,可以在地图上移动图钉,目的地有历史记录供选择,一切都尽量避免打字,节约时间。
为减缓乘客等待时的焦躁感,司机的定位以及与乘客的距离,预估几分钟后到都会显示出来,让用户从心理上能感觉到快速。
乘客最关心的就是司机何时到达,因此这部分内容即地图会占据大部分空间。
司机要多当然也很重要啦,不过这方面需要运营推广发力。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饿了么,改版后的饿了么体验做的更好了,相信大部分互联网用户都用过吧,可以用最新版本的饿了么试着订个餐体验从下单到外卖送到的这个过程,顺便思考一下,饿了么是如何围绕它的定位做体验提升的。
2、挖掘需求本质
所见不一定为真,所思所想不一定所为,同样这些道理也适用于现象级的需求。何为现象级的需求,比如用户会提出这样的需求:我想要油耗更少、速度更快的汽车,可当投入巨大完成这个需求时,用户往往不会为此买单。这种情况一定出现了问题,究其根本,在于没有直达用户需求的本质,哪怕是用户自己提出来的。
所以拿到一个需求的时候,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用户为什么会提出这种需求?这种需求能帮用户解决问题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以某修图软件为例,已有12个滤镜,用户提出需求:希望多添加几个滤镜。这个时候切记第一步一定不是拉着团队的人员,急吼吼的增加一些滤镜种类。
而是先问一下,已经有12种滤镜了,为什么用户依然觉得滤镜种类不够?答案显而易见:用户在现有的12种滤镜基础上无法得到满意的照片。
如果再增加10种这样品质的滤镜,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吗?好好想一想,既然12种滤镜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再添加10种同样品质的滤镜一定会解决用户的需求吗?答案是未必,这么分析下来,既然不是量的问题,那就很可能是质的问题。
那就要再思考了,如何提升滤镜的质量已达到让用户满意的照片?最后挖掘到了本质需求,很可能是滤镜之间的差异化不够,在提供差异化的基础上,如果用户还能个性化修改图片,那可能就能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了。
因此照这样的思路不停的追问自己,我们会离需求的本质越来越近,效果自然更好。
3、转化为合理的设计规划
需求确定下来之后,就要根据需求画出主要的流程图,流程图分为多种。流程图用来帮助自己和开发梳理产品的线路。包括贯穿用户目的的主任务流程图、主任务流程图上某个重要环节的流程图、分支流程图等。
以斗地主为例,主任务流程图的行为流是:进入一个房间——人到齐了开始发牌 ——抢地主——打牌 ——结算。
主任务流程图上的某个重要环节流程图的行为流, 比如打牌这个环节:得到牌——出牌(提示出牌或自行出牌)——结算。
分支流程图的行为流,比如房间人数:第一个人进入一个空房间——进入第二人——进入第三人——人满自动开始(无法再进入第四个人)。
根据行为流画出具体的流程图,每个行为流下的环节下可能还有一些子任务,比如首次斗地主,会送金币。
主任务流程图的优先级最高,分支流程图和子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排优先级。此处显然分支流程图优先级也较高。
这种逻辑思维一定要锻炼,可以拿自家产品、竞品、手机上常用产品锻炼,它会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全面、更加敏捷。
4、设计原型页面
这个环节就不班门弄斧了,把握一个原则,界面清晰、符合基本的设计规范、交互说明详细、尽可能的专业即可。
最后重复一下本文主要内容:设计师要有理性的思维,体现在始终围绕产品定位做事、深入挖掘需求本质、转化为合理设计规划、设计原型页面。每一步都是基本功,每一步都要稳住,有意识的多练习,多观察,就能稳稳的提升。这也是写给我自己的,哈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