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樛木
前两天,知乎一个热门帖子“你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现在的年轻人活得很累?”引来980万人围观。
80后答主“无招胜有招”的回答得到3.8万人的赞同。
答主是国企的一名中层管理者,带领着一支团队。他通过对自己团队的六位90后的观察,回答了这个问题。
答主的团队成员当中,有4个211研究生,1个普通研究生,1个北美海归。她们作为同龄人之间的佼佼者,却依然活得很累。
分不到社会资源,加上学历通胀的影响,3年内工资涨到15万,5年内工资能否涨到20万要靠运气,就触顶了。
像答主说的:“现在的年轻人能不累吗?多数年轻人一出生就要接受蛋糕被人分完的现实。”
答主在文章中列出了他的团队的年轻人现状:
普遍住在五环外,和对象或同学一起合租,每天坐一小时以上的地铁来上班,赶在8点半之前最后一分钟,拎着路上买的早饭冲进办公室。
中午则通常在11点半左右偷偷拿出手机点外卖。名义上有一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但是能休息的时间却不多,经常忙到12点半甚至是1点才吃上饭。
晚上号称5点下班,通常下班是在8点,9点以后才好意思说自己“加了个班”,于是到家就九、十点了。
这样的节奏在年轻人当中是十分普遍的,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8117的年轻人(备注:8117指的是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一周无休的工作制),他们在早上宁愿不吃早饭也要挤出那几分钟来补觉。
答主还提到,有两次因为急事在半夜12点打电话,基本都是秒接,他觉得奇怪,难道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夜猫子?第二天问了才知道,对于她们而言,只有晚上的时间是自己的,舍不得睡。
评论区很多年轻人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看到“只有晚上的时间是自己的,舍不得睡”的时候,瞬间泪目。好不容易下了班,只能在狭小昏暗的出租屋内,通过看不用动脑的综艺和玩游戏来麻痹自己,以短暂逃离沉重的压力。
因此,美国作家乔治?卡林对于年轻人的评价是这样的:“很多年轻人总在奔波,却不清楚奔波究竟为了什么。有些人的诉求高于自身价值,有些则因为社会压力和父母期望而活得很累。在奔波的过程中,有些人的思考能力已经开始退化,像是被生活牵着走,完全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
一个年轻人累不累,只要看生活习惯就够了。处在这个年轻人两极分化的时代,靠作为前浪的父母分得一部分社会资源的年轻人,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去挑战极限。另一边,作为“城市飘”的年轻人,只能靠自己,在陌生的城市,精打细算每一分钱。
2、社会资源分配太快,懂得取舍是硬需求
一个十年的北漂曾说过:“北京总是在新年驻足的第一天给你无限希望,然后用一年的时间把你的希望一点一点磨灭,最后让你像个小丑,懦弱的逃走。很多人逃走了,就再也不敢回来。”
然而在我看来,“逃走”的人,未必是懦弱,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是选择了一条更好的路,主赛道上的竞跑者何其多,即使跑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但是在大城市所积攒的这些工作经验、人生阅历,都能为你在辅赛道上的奔跑而助力。
《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在对闺蜜说完:“心气没了,漂不动了”之后,灰头土脸地回到故乡,心事被曾经给自己理发的老师傅看穿,老师傅对王漫妮说:“头发硬脾气也硬,免不了被修剪,想在大城市待着的人多了,扎下根的毕竟是少数,人回来,心也要跟着回来。”
这句话同样是对所有正处于迷茫状态的“城市飘”说的,无论漂得动还是漂不动,人生的路依然要往前走,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这件事从来没有给定的标准。
人生最关键的,从来不是奋斗,而是取舍。有所选择,有舍才能有得。
朋友小林在去年1月10号,买了一张回老家的车票,这也意味着她将要结束持续5年的北漂生活。
大学毕业后,小林从家乡北上,满怀希望地憧憬着自己在这所城市的未来。为了节约生活成本,花1500和朋友合租。在一家新媒体公司找到一份文案策划的工作,每天早上5点起床,坐两个小时的地铁,朝九晚五地奔波,一年到头却也没有攒下什么积蓄。
北漂的第三年,回老家过年的时候,小林才发现当初选择留在家乡创业的同学,在这样慢节奏的生活里,生活质量已经提高不少,这在小林的眼中似乎是遥远的另外一个世界。
就在去年年底,小林打包好行李,选择结束北漂生活。房价、物价飞速增长,一个月之内换了三个住所。她自嘲:“本地挣钱本地花,一分莫想带回家。”
再回忆起自己这段北漂经历时,她说了一句话:“在大城市永远都是漂着,你没电了,还有一大批青春又有活力的新电源源源不断地送来。”
3、提高抗风险能力,制定“ABZ计划”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如是分类抗风险能力的三种状态:
脆弱状态:玻璃杯很硬,掉到地上,可以看作弱。表面坚强,其实脆弱;
强韧状态:塑料杯不够硬,有韧性,掉在地上刚好完好无损,可看作强;表面软弱,其实强韧;
反脆弱状态:像九头蛇一样,砍掉一个头长出两个头,一个杯子掉在地上变成两个小杯子。
年轻人无论选择漂着还是不漂,都要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才能自如更换赛道。要想达到反脆弱状态,制定ABZ计划是首要任务。
ABZ计划,也叫ABZ理论。
A计划,就是当下你的主业、主航道,是需要你花80%的时间和资源去精进的事业。
做好A计划的同时,要并行B计划:找到自己的“斜杠”,将兴趣爱好变成副业,是能帮助你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最后,就是保障性的Z计划,Z计划就是所谓的底线计划,即你的资产规划,如理财获得的利息、收益等。
很多年轻人的弊端就在于,没有自己的ABZ计划,以为现在的工作足以支撑一切,忽略了以后的变动,缺乏危机意识。才会在结束自己“城市飘”生活的时候,像王漫妮所说:“总得有终点的出发才叫出发吧,我现在根本就看不见我要去哪啊”。
长期满足于当下的行动,花100%的时间和精力在A计划上的人,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抗风险能力低,拒绝学习和改变。就像玻璃杯,看似坚硬,实则不堪一击。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提出“路径依赖理论”: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没有另辟赛道欲望的人,往往会被黑天鹅事件所颠覆,失去长久以来A计划累积的所有价值。(后台回复“路径依赖理论”,可查看更多)
所以,要在A计划有效实行的情况下,摆脱路径依赖,找到自己的“斜杠”,把握一切可以让你弯道超车的机会。例如,喜欢和文字打交道,那么可以考虑输出一些文章,或者是出一本书。《三十而已》里面的钟晓芹,就是很好的例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最后竟然卖出100万的高价版权,成为三个闺蜜当中最值得羡慕的人生赢家。
△
写在最后
《新世相》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话:
“人的矛盾是:我们既要作出选择,又担心放弃的那个才最好。真正外漂的人,感觉自己可以一往直前,其实不知道该怎么走、走的对不对;而在老家的人,看似压力小一些,但环境的擎肘,总是让人感到憋闷。
所谓羡慕别人的生活,就是自己生活遇到问题,想去逃避。但是无论过什么生活,大家都是在犹豫、徘徊中往前走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都没有分对与错。无论是选择稳定,还是选择闯荡拼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站稳脚跟,累,都是常态。
就如《北京女子图鉴》中这句话说的:“在北京,你绝不会因为一分努力就能在国贸随便刷卡,也不可能因为两分努力就能体面生活在三环里。你只有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才有机会在这里过上理想的生活。”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那段漂泊的经历呢?来评论区跟小智君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