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月海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感觉月薪过万很普遍?是吹出来的,还是大家真的月薪过万了。”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人和社会都没变,只是发声群体变了,月薪1万+的那群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5%,但却掌握着社会95%以上的话语权,这5%的人频发声、抱怨,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月薪1万+的人遍地跑。”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近日,36氪发布了一份中国主要城市的薪资数据,相比平均数,这份数据把目光聚焦在工资的中位数上面。(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概念,是指按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于中间的那个。)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各主要城市工资的中位数,可以看出深圳工资的中位数是5199元,上海是6378元,而所统计的城市当中新一线城市的工资中位数甚至没有过6000元。
如果把范围涵盖更广的话,三四线城市平均工资是不足5000元的。
月入不足5000,才是真实的社会常态。
1、月入不足5000的成年人
随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性,加上信息洪流的狂轰乱炸,各种繁荣业态、媒体里网红生活,充斥着我们的输入端口,让我们错误的认为,月薪过万的上层优越,才是社会的常态。
可是当我们把视线从这些月薪过万的人身上,落脚到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身上,你会发现那些月入不足5000的人,才是中国城镇青年的平均水平。
周围的朋友,毕业后大部分都回到了三线城市,做着月入不足5000块的工作。
小奧,国企库管,月入4000,去年五一,几个朋友约着一起去重庆玩,他为了省钱,不仅提前三个月就开始攒钱,还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省钱计划书:
原本每天10块的面包牛奶,硬被他改成了5块的馒头和粥;
中餐从外卖换成了每天食堂3块钱的伙食;
晚上从不做饭的他,也走进厨房,开始了烟火气的生活。
你别说,三个月后,他硬生生从微薄的工资里,攒出了4000块出来。
吴杰,公务员,月入3000,周围的朋友毕业几年都买车了,唯有他依旧采取绿色出行,说到底就是收入不足以支撑买车月供。
单位离家并不远,走路三十分钟路程,他总会说,走路才是最环保的出行方式,即节约了开支,又锻炼了身体。
你别说,还真是这样,刚毕业那几年160斤的他,没过两年,这身材就让我们羡慕。
有好几次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月薪不高,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去走,仿佛收入就被圈定在这个水平,无法突破,这是最让人绝望的地方。”
我不禁在想:“月入5000,就真的没希望了吗?”
我们不该因为看到大部分人都只停留在不足5000的水平上,就该沉沦的沉沦,该下沉的下沉,然后奉上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反正大家都是这个水平。”
千万不能忘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竞争力是呈下滑态势,当未来某个不确定事件带来爆破影响时,我们用什么去抵抗未知?
如果你不主动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只想被动等待机遇垂青,收获的也永远只是被命运收割的悲惨。
为了微薄的工资,上班不敢迟到、有事不敢请假、加班不敢拒绝,不管怎样努力,缺钱一直是首要问题。
但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如果你的想法不变,那么不论你是25岁,还是35岁,你的生活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名的《反脆弱》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两兄弟约翰和乔治,约翰多年来在一家银行任职,有一份看起来很稳定的的收入,还有其他福利。
乔治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收入时多时少,而且经常生活在不稳定之下。
对比下来,肯定约翰的收入更高。
但塔勒布却指出,约翰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中,他的能力就止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他对组织有极强的依赖性,一旦风险来临,他对抗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
就好比你是银行柜员,工作30年了,你所熟悉的也只是柜台的一些操作,一旦失业,你柜台操作的能力就很难派上其他用场。
面对未来的变化性,这类人会受困于能力基本盘的单一、对变化缺乏弹性,导致自己的收入会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一定水准,无法突破遇到的职业瓶颈。
更别提大涨幅了。
相比较,出租车司机乔治本身就生在不稳定之下,随时都会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他来说几乎毫无影响,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能力盘打造得更全方位,不丧失进取心,也有机会不断地去学习。
打造好自己的能力基本盘,随时关注变化,不局限于眼下的稳定和安逸,才是带动收入涨幅的关键举措。
3、顶级的人生,是拥有自己的高净值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被称之为“高净值人群”,他们的资产净值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他们也是可投资资产拥有额较高的群体。
对于这样一批精英人士,如果仅看到他们拥有的高额财富价值、自由可控的生活,不去关注高财富背后的净值能力,那我们也只能永远停留在羡慕的地步,脱离不了现有的阶层。
唯有洞察高收入人群背后的高能力,才能不断地自我跃迁,实现收入的增长。
在高收入人群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可以看成是收入杠杆支点,这个能力就是迁移能力。
2018年的亚洲第一主厨米田肇,从学厨到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并且一跃成为了当时最短时间拿到米其林三星的料理人。
是什么样的能力,让他实现快速成长,超越了周围的大多数人?
在他学厨之前,是学空手道的,但是不论是空手道还是料理,他都借用了读书时候学到的一套“数学思维”。
这套“数学思维”很简单,是我们耳熟能详的“XYZ轴”。
在学空手道时期,他会通过数学上的这一套思维模型“XYZ轴”,分解对手的每一个动作,并且找到关节能弯曲的最大限度,以此来找到最佳站位,攻击的最佳时机。
在做菜时期,他同样把这套算法思维,迁移了过来:有明确的步骤,控制绝对的温度,精确到盐粒大小。
正是这样:将每个控制变量做到极致的数学思维,让米田肇能够实现自己的快速超车。
采铜在《精进》中说: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有好处。
从自身平常的工作中找到不凡,萃取可以迁移的能力,多加训练,实现高净值增长,才是普通人能够快速成长和超越的终极秘诀。
▽ 写在最后
与其羡慕别人收入一年一个阶梯,不如踏实下来,专心夯实自己的能力地基,找寻杠杆支点,让实力成为自己的代名词,收入迭代和升级,也是迟早之事。
做好眼下的事,走好当前的路,用能力说话,不骄不躁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