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新年疫情发展并不太平,国内把每位病例活动轨迹都公开在网络上,等于清晰还原一个人的工作生活,经常引发很多评论。在上一周,北京几例新冠病例行动轨迹流调曾经引起热议,因为有几位的流调显示出工作生活的艰辛,其中就有32岁女士白天全职上班,晚上兼职在在大件中转场搬运,10点工作到2点,感动了很多”打工人”,这还不仅是个例。
很多人在朋友圈转发了多个感慨的文章,无非说打工人有多辛苦,在北京生活有多不容易。
不过,32岁女性搬大件行李一晚上200元收入,这种努力非常值得钦佩,但不值得仿效,这种工作无法持久,如果是夫妻两人都是做这种体力活,除非是准备做成一个夫妻生意,否则尽量避免。
如果不是为了换换大脑或应应急,尽量不要长期做简单工作哪怕是兼职。
搬运、送快递、发传单等工作,能给你短期带来经济收入,但这种工作基本能力要求是什么呢?如果不需要太复杂的基本能力,可替代性极强,基本就是简单体力活,出卖的是简单劳动,辛苦除了偶尔让人感动和同情,没人会认为你有多厉害。而这种工作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体力,而是技术含量太低,技能积累太少,送十年快递,搬十年重货,发一万张传单,也不会让你时薪因为你的经验提升多少。反而会因为体力的衰退,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会与更年轻的人竞争,也会与更快捷的机器人竞争,你如何能保持竞争力?
你只有一个身体,一份时间,如果不能把时间多卖几次,你的时间体力的成果无法复制,如果工作再是“单机操作”,与他人交流单一的活,无法享受网络协同的杠杆效应,是没有复利可能的。
有些技能,比如写作,做PPT,学编程,做P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时间重复多卖几次,而需要沟通,无疑会让你能参与一个更复杂的网络,这些都可以杠杆化你的能力。
从事体力劳动不可耻,这世界总不是人人擅长读书,如果正职工作是从事体力工作,也要尽量选择有积累,有技术的工作,这种工作的“基本功”是可以有复利可能的。
到大城市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但机会多,资源丰富,我们更应该利用的是更大的网络,找到更有力的杠杆,扩大视野,做能放大能力的工作。
现在仍然有很多人选择容易上手的工作,前一段时间,有朋友找我想为孩子找工作,女孩子海外留学,背景也不错,但朋友说,女孩子辛苦读书就是为了以后工作不再辛苦,说家里也对孩子要求不高,最好找一个简单,轻松的办公室工作。
从事办公室工作没有太多基本功积累的比比皆是,我曾经在XX厅工作时盖过一个月左右图章和文印工作,我办公室有位老师当时做这份“体面的”工作好几年,已经盖了多年图章了,她教我如何准确端正,轻巧细致地盖好每一个章时,我真是不寒而栗,青春就这样在这些琐事中过去,哪怕在“再好”的单位里,安全感来自何处?前几年,我了解到,这个工作早被取消了编制,这位老师因为无法胜任任何一份工作,被调到机会食堂……幸好还在编制内,但这个”编制”有意义吗?
很多人告诉我希望到体制或者国企内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不要总是要学习新知识,淘汰太快。
非常遗憾的是谁也无法保证现在稳定的工作永远存在,正如我的那位负责盖图章的前同事,这位老师也是名校毕业,按她当年的说法,觉得考大学就是为了进体制,进了体制就为了不奋斗……
在时代飞轮前进的碾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微尘。不跟随前进,只能被时代抛弃。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从来只有保持竞争力,始终学习,让自己时刻不落后于时代的进步。
你的竞争者不仅是那些比你更年轻,知识结构更新,性价比更高的人,还有无时不在提升,永远不知疲倦的新技术。
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时刻考虑:
1) 复利:能力会不会不断增值?能不能把时间卖出多次?
2) 杠杆:能不能用杠杆扩大自己的价值?能不能参与到一个更大的网络中?
3) 技术:是不是你的工作会有机器会比你做得又好又快?你的哪部分能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你做的工作,有这样几个特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