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读者M向我诉说:上周过节,同事有份报告请他帮忙找资料,他节日都没休息,帮同事找了很多数据和资料,昨天同事又来请他把这些资料整理成PPT,说资料是他找的,他更熟悉,让他帮忙,M非常不舒服,本来帮忙找资料就已经花了很长时间,现在感觉同事的工作都要他来做了。更要命的,他们公司里,经常会有人请他做这个那个,他自己工作本来就很忙,再帮其他人做工,实在太累了。
M是位习惯帮助他人的人,非常乐于帮助他人,拒绝他人觉得担心把关系搞坏,但是他自己都感觉是不是同事觉得他“老实人好欺负”。
这段时间我和公司各团队经理回顾去年一年的管理,有位Leader N向我诉苦,带人太累了,每天像保姆,她总想帮助下面的小朋友,但小朋友经常在等她的资源,做单做不出,她要去BD所谓好客户,找人找不到她要给候选人名单... ...她也理解不能让“猴子爬到背上”,但总觉得自己既然能帮助团队,就不要太计较了,但是真是很无力啊,关键是自己怎么忙,小朋友们都不大行,之间还为争夺资源而闹矛盾。N也是位很好的Leader, 付出很多,但绩效并不太好。
职场中有些人在工作中无私奉献,成了“职场老好人”不仅令自己疲惫,而且往往伤及你希望帮助的人,让人遗憾的事非常常见。
亚当·格兰特有本著名畅销书《Giveand Take》,不知道为啥中文译了个这名字《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即使你没读过,也听说过,我们要当个给予者,不要做索取者。在职场中,确实我们要尽量做给予者,因为这样会让资源扩大,不要看索取者看似很占便宜,到处伸手,但资源会孤立,没有增值,不会扩大,所以成功者都是给予者,现在很多领导力课程中,也强调管理者要做服务型领导,多给予,少索取。
但在职场上,总有些"索取者"占了很多便宜,有些索取者甚至把每次互动都视作推进自身利益的机会,不断占别人的便宜。按格兰特的说法:如果你不保护好自己,他们会将你洗劫一空。他们毫不犹豫地占用你的时间。
亚当·格兰特虽然力主在职场中大家要做给予者,但他和雷布·雷贝利还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战胜 “奉献疲劳”( Beat Generosity Burnout)。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将慷慨与无私混为一谈。
自我保护型给予者是慷慨的,但他们知道自己的限度。他们不会答应所有的请求,而是寻找那些影响力大、成本低的给予方式,让他们的慷慨能延续下去,能一直保持愉悦体验。
无私型给予者十分关心他人,却不怎么在乎自己。他们少有或根本不加防范,因此十分容易被索取者利用。他们忽视自己的需求,因此精疲力竭,反而陷入帮助他人力所不逮的怪圈。
全世界的工作场所中都大量存在协作超载现象,无私的给予者是最大受害者。那些一贯有动力和能力伸出援手的员工,得到的“回报”只是大堆的帮助请求,以及足以将他们淹没的会议和电子邮件。最后,他们很容易身心俱疲。
各行各业中,那些为组织贡献最持久的人(即提供最直接帮助、最积极主动,以及提供最佳建议的人)珍惜他们的时间,因此,也可以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高效给予者并不等于,在任何时间满足任何人的任何需求,而是要确保帮助别人带来的收益,高于你个人的损耗。
我们都要做高效给予者,也就是要自我保护, 找到不须耗尽自己时间精力,就能给予的方法,是慷慨但并非无私的选择。
二、不要被动给予,有求必应
如果疲惫是给予必须付出的代价,这肯定不可持久。
格兰特和雷贝利研究如何降低给予的成本,并放大帮助他人的益处。他们发现组织中75%到90%的帮助行为都是被动的:有人提出请求,我们回应。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奉献疲劳”。
当你给予时,请发掘自己的乐趣和技能,就不会觉得压力太大了,还能产生更大影响。
不要觉得自己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如果所奉献的与你的兴趣和技能一致,那么你的压力就会小很多,给他人带来的价值也更大。你并非迫于压力帮忙,而是主动选择帮忙,这对你的动机、创造力和心情都有好处。
也就是你只在你的专业领域帮助他人,就不会让人“因为你人好,而好欺负”,就如同M一样,他肯定不会既擅长帮人收集数据,也能帮别人做PPT,整理文档,M如果就是树立了自己的专业形象,帮助他人的专业价值也会更突出。
三、自主决定帮助他人的时间
如果占用你太多时间,给予便成了苦差事。大量低价值的请求会侵占了本应用来产生更大效率或影响的时间。比如对M和N,全力以赴响应个人帮助请求,需要在夜晚和周末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或追求个人充电和发展的时间。
实际上想要持续慷慨付出,珍惜你的日程安排都至关重要。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你要缩减帮助别人的时间;可能更多的是要调整节奏,明智地分配时间。
很多人认为“日行一善”可以让心情愉悦,实际上集中时间帮助他人会效果更好。日行一善好似杯水车薪,对情绪没有作用,就是一个分散注意力的杂音。但如果你每周固定帮助5个人,就会觉得每周都做出了改变,而且在剩余时间里你可以更灵活地推进自己的工作。比如N如果愿意分配资源给下属,完全可以有一定纪律,在固定时间给下属统一分配自己的资源,也能避免下属之间猜疑领导资源分配不均。
四、寻找能一举帮助多人的方法,扩大帮助的范围,也能扩大你的影响力
如果树立了专业形象,经常有人问你同类问题,可以批处理常见请求,比如整理出固定的Q&A。
我自己是通过在公号写文章,经常有人问问题时,我可以把公号中相关的文章给他们,这样可以解决掉很多共通问题,又不会耗费太多私人时间。
我自己觉得现在建的微信群也是好办法,微信群里可以选择回答问题,但受众会更多,而且很多问题群友互相之间可以解决。
五、选择值得帮助的索取者
并不是所有索取者值得帮助。而且中国古话就有“斗米恩,升米仇”的说法,不是所有帮助都能有回报甚至获得善意反馈。
而且据大量调查,虽然索取和给予是可以有意识训练的习惯,但男性更容易成为索取者,而女性更容易扮演无私给予者的角色。女性更须注意停止一味无私奉献,设立边界。
因为正如格兰特说过,给予者很容易被索取者利用。他们往往太过轻信,把每个人都往好处想。
如果他们仔细观察,就能学会识别那些暴露自私秉性的线索——摆出觉得别人理所应当帮自己的做派;把成功都归给自己,把失败推给别人;媚上欺下,口蜜腹剑,过河拆桥;说得多做得少。
虽然说日久见人心,时间一长,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自然能见分晓。
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给予者没有足够多时间。如果需要花数周或数月才能发现有人在利用你的慷慨,早就为时已晚;同样地,那些真正需要你帮助的人也蒙受了损失。
为防止奉献疲劳,你须磨炼自己在优先处理请求和分辨诚意方面的技巧。最成功的给予者会像急诊分诊台护士那样工作:如果有人就医,他们不会马上给出诊疗计划,而是先收集信息来判定病情的轻重缓急,找出最适合提供治疗的人,同时评估是否有有用的简单治疗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决定如何,甚至是否进行救助。正如卡洛琳·麦格劳提醒我们的,“你没有义务与任何人互动。”
中国智慧也是一样的就是“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我们应该帮助他人成长,而不是纵容巨婴,伸手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但是对于只索取不给予的伸手党前途有限,我们不必过于纠结。
“无论你多么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给予额度,总会发现供不应求。你如何才能决定, 谁真正需要帮助,让你值得为他们花时间?”
六、高效给予者的七大习惯
亚当·格兰特认为高效给予者的七大习惯,很值得学习:
1.优先考虑与你切身相关的请求——如果很重要就帮,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
2.选择符合你利益和优势的方式,以便保留精力并提供更大价值。
3.更平均地分配付出的工作量——当你没有时间或技能时,不妨让别人来帮忙;而且要小心,在确定谁来帮助和如何帮助时,避免强化性别偏见。
4.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在不忽视自己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别人。这一条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
5.通过寻找一举能帮到多人的方法,扩大你的影响力。
6.把你贡献的时间分成几天或几个时段,而不是分散在整周时间里。你能够更 高效、更专注。
7.学会分辨贪婪无尽的索取者并敬而远之。他们不仅会耗尽你的精力,还会伤及绩效。
职场中我们要做慷慨专业的人,但不要做职场老好人,这往往是好欺负的代名词。
慷慨意味着关心他人,但并不以忽略自己为代价,专业代表我们有边界,会保护自己。愿所有奉献都得到善待,愿我们都能成为高效给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