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太宗造句
121、於是它阴魂不散,天天到皇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 122、二世只能闻喜不能闻忧而忧患骤至;唐太宗闻过则改则盛世太平。 123、宋太宗《戒石铭》有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124、太宗又命驾将临之,司空玄龄以上饵药石,不宜临丧,抗表切谏,上曰:朕之此行,岂独为君臣之礼,兼以故旧情深,姻戚义重,卿勿复言也。 125、元太宗三年(1230),桃源十二世孙古山徙居青阳,曾任廷署之职,是为青阳庄氏肇基始祖。 126、唐太宗颇能以诚待人,他对曹操的诡诈欺人作风深为卑视。 127、高宗即位,追赠太尉,与房玄龄、屈突通并配享太宗庙庭。 128、想来这位太宗皇帝与他哥哥一般无二,天下少女任他予取予携仍不满足,却偏偏喜欢他**室。 129、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130、这个诤臣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而裴矩的本事就在于,他向唐太宗直谏就能为其所接受,切中时弊,一语中的,并不光是脸红脖子粗就能做到的,这是要有胆有识有才的。 131、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纳谏如流,使得唐朝国运蒸蒸日上,唐太宗更是成为一代有为之君。 132、太宗按辔徐行,观贼营垒,谓侍臣曰:“高丽倾国而来,存亡所系,一麾而败,天佑我也!”。 133、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则不同,是阎罗殿的大管家崔判官亲自跑来接的!只见他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 134、一日,魏征又当众顶牛起来,太宗拂袖退朝,《资治通鉴》记载他对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显然,太宗对魏征的杀机已起。 135、唐太宗李世民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下,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136、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137、无怪乎,在太宗朝出现了许多敢于直言不讳、面折廷争、犯颜极谏的大臣,魏征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典型。 138、此外,还有顺德碧江、新会古井慈溪村和龙田里、东莞市栅口乡、南海西樵儒林乡等5支太宗派赵氏。 139、不久,有人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140、当裴矩在太宗李世民手下干活时,又仿佛像是突然间服了牦牛壮骨粉,头颈一下子硬了起来,好几次犯颜直谏,典型的诤臣模样。 141、不过,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但从与唐太宗的关系看,却是太宗的腹心。 142、太宗治政有为,爱读书,喜好诗赋,重视文化事业,改变了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 143、宋太宗起,以至清末,各级衙门立有一块“戒石”,上刻“戒石铭”以警戒官员:“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144、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 145、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146、参见唐人笔记《隋唐嘉话》,例: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 147、后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唐太宗具有“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 148、宋太宗始终没有忘记当时宋皇后急召赵德芳进宫即位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宋皇后死后,宋太宗甘冒天下汹汹之口的议论,下令不准以皇后礼下葬的原因。 149、唐太宗以为是讪谤,大怒,欲治皇甫德参讪谤之罪。 150、为此,金太宗还曾两次“奖励”宋徽宗和宋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