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造句31.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自由思想,对新旧各派,采取“兼包并容”的办法,北大教授中有倾向社会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也有极端守旧的辜鸿铭等。
32. 1940年秋,陈望道去四川重庆任教时,和同时寄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曾有一次聚晤。
33. 在广州兼着大学预科校长的陈独秀,因为“正争取一笔修建校舍的款项,抽不出时间”,指派陈公博代表广东支部,包惠僧代表他个人出席“一大”。
34. 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6期,1917年。
35. 然而,若那样则陈独秀就不成其为陈独秀了。
36. 吴本人是汉语拼音化的大力推广者,而早在五四时期,瞿秋白、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就大力主张用音节字符代替汉字。
37. 不可救药的人总是很少的,比如陈独秀、张国焘、高岗、饶漱石,还有陈光、戴季英。
38. 如当时北大文科学长不羁之才陈独秀因私德而遭诟病,在这事上蔡元培也没主张抓着人家小辫不放,而是理性客观地秉持着心中的天平。
39. 就在泰戈尔访华前后,陈独秀就曾发衷《研究系之丑表功》《梁启超勿忘今日之言》等文批评梁启超。
40. 然后,奔赴上海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奉共产国际之命,来华晤见李大钊和陈独秀,讨论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
41. 但在汤尔和看来,陈独秀乃“不羁之才”,无论留在北大与否,其思想都必然走向左倾。
42. 大会日期临近,组织者李汉俊和李达,还在等待、催促广州代表,函电交驰后,陈公博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和陈独秀的一封手信来到上海。
43. 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袁枚、林则徐、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官或考生。
44. 在周氏兄弟中,陈独秀为什么主要选择与周作人通信,而不与其兄周树人通信呢?显然,周作人与陈独秀有着更为密切、更为亲近的交谊。
45. 最后,王明做了长篇发言,声称李立三犯了“托洛茨基主义、陈独秀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混合错误”。
46. *共“六大”在批判陈独秀的同时承认是*共中央的集体错误,还批判了鲍罗廷和罗易,但共产国际丝毫不作自我反省。
47. 整个庭审过程中,陈独秀态度安闲,顾盼自若,妙语连珠,常常惹得哄堂大笑。
48. 因其父陈独秀早期任皖省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恰好安徽都督袁世凯的亲信倪嗣冲奉袁世凯之命派手下打手追捕陈独秀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还声明要斩草除根。
49. 相比之下,陈独秀说话作文皆言辞犀利,本就易招人忌恨,加上私生活不加检点,我行我素,授人话柄。
50.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医学家华佗,以及什么周瑜,包青天,还有陈独秀,胡适之等等都为地道的安徽人。
51. 陈要到会上来,把莫斯科来的决议指示都实事求是摊出来,会还收得了场吗?于是只能缺席审判,把陈独秀搞下去了事。
52. 陈独秀作书,结体开张,线条生辣,章法极具作者固有的旷荡不羁之个性。
53. 陈独秀在演说中,把自己在东三省亲眼目睹的俄国士兵暴打、淫虐、残杀以及掠财等滔天罪行进行了无情揭露。
54. 1910年前后,陈独秀曾携侣旅居杭州,过了短暂的诗酒豪情的生活。
55. 当时激进者如钱玄同,曾主张废除汉字,陈独秀也主张汉语拼音化。
56. 1913年,陈独秀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随都督柏文蔚参加反袁“二次革命”失败,不仅自己遭通缉,而且家庭也被袁世凯的爪牙倪嗣冲部队占据并查抄。
57. 陈独秀狱中诗学观决非泛泛之谈,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
58. 某日,陈独秀求见,黄侃与钱玄同到邻室回避。
59. 以“黑头”壮盛之年而叹老嗟卑,正是他们这些古人的常态!古今前贤互比,36岁的陈独秀1915年著《敬告青年》因此而特别凸显其伟大意义。
60. 陈独秀贫病交加,与潘兰珍、嗣母谢氏相依为命,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