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原文:
王玄谟①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瞀于死生而噤无一语也,必矣。
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知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薛安都之攻关、陕而胜也,鲁方平谓安都曰:“卿不进,我斩卿,我不进,卿斩我。”流血凝肘而不退,兵是以胜。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固也,张畅谓江夏王义恭曰:“若欲弃城,下官请以颈血污公马蹄。”骏听之,誓与城存亡,城是以全。由此观之,拓拔氏岂果有不可当之势哉?勇奋于生死之交,谋决于安危之顷,武帝②之所以灭慕容、俘姚泓,骂姚兴而兴不敢动,夺拓拔嗣之城以济师而嗣不敢遏,亦此而已矣。皆玄谟所引以自雄者,而心妄度之,目若见之,口遂言之,反诸中而无一虚静灵通之牖,以受情势之变,而生其心。则事与谋违,仓皇失措,晋寇以屠江、淮,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易》曰:“弟子舆尸③。”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王玄谟:南朝刘宋将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北伐,命王玄谟率军讨伐北魏拓拔氏。沈庆之、薛安都、武陵王刘骏等人也参与。②武帝:宋文帝之父,曾两次北伐。③弟子舆尸:形容大败之状。
译文:
王玄谟北伐必定失败(的结局),不用等待沈庆之这样的老成宿将上阵便可知道。如今在一千年以后,从他的言论意旨中去考察,就知道他没有不败的道理。文帝说:“观看王玄谟的陈词,令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坐着谈论就树立远大策略的雄心,不失败(还)等待什么呢?
战争取胜的因素,是谋略和勇气,(仅此)二者就够了。就勇气而论,在锋箭如雨、车驰骑骤的情况下,一对一作战,之后勇怯(可以)显而易见。(只)用语言标榜勇气的人,(那勇气仅是)浮于表面的勇气,嘴上说得多而内心虚弱,遇见敌人就一定逃跑。至于谋略,就是或许可以预先筹划。但预先筹划的,(也只是)军队进退的大概罢了。(如果)两军对垒而两相筹谋,采取控制要害侧击虚弱,说左打右,表面进攻暗中后退的策略,在心里(都十分)清楚明白,都不能够依赖战前制定(的策略)去为战时所用。只有在喘息之机,(趁着)或收敛、或放纵、或虚打、或实打意念的产生,在转眼间随机应变(,)(选择适当的战略)。(若)不能凝神聚气来在心中谋划,那么就会目眩而心无所主,争辩纷起而智慧不能决断。所以,善于谋划的人,没有(谁)能(预先)说出他的(具体)策略的。(战前)指天画地,(进行)彼此考虑,(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决定了计划,那么,临战时候的束手无策,在生死关头眼睛昏花闭口无话可说,就是必然的了。
王玄谟的勇气,(只)是大声疾呼的勇气。他的谋略,(只)是画被子摸肚皮的谋略。因此可以在战争之前,面对君主手拄笏板,掀动长髯,声音响亮惊动四周座位上的大臣们。现在也不知道他陈述的是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一从他的嘴说出,一在笔端写成,就导致了数十万人惨死在郊外的荒野里了,(更)何况又和江、徐这些写文章的人相互协助地叫喊发表意见呢!
薛安都进攻关、陕地区取得了胜利,(是因为当时)鲁方平与薛安都(立誓)说:“你不进,我杀你。我不进,你杀我。”(最后)流出鲜血凝固(在)臂肘上而没有后退,(他们的)军队因此取得了胜利。武陵王刘骏镇守彭城(非常)稳固,(是因为当时)张畅对江夏王刘义恭(发誓)说:“如果(您)打算弃城(逃跑),那么我请求用脖子上的鲜血染红您的马蹄。”刘骏赞同他的誓言,发誓与彭城同存亡,彭城因此得以保全。由此看来,北魏拓拔氏难道真的有不可阻挡的势力吗?在生死关头勇气奋发,在形势危急的瞬间决定大策,宋武帝之所以(能够)消灭慕容、俘虏姚泓,痛骂姚兴而姚兴不敢违抗,占领拓拔嗣的城池以进军而拓拔嗣不敢阻止,也是这样罢了。都是因为王玄谟(对宋武帝北伐)引以为豪,内心妄自揣测,好像亲眼所见一样,夸夸其谈北伐经略,反观其自身却没有一个心无旁念(思维)迅捷的人,来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形势与事先的谋划相违背,匆忙慌张不知所措,使敌寇进犯屠杀江淮百姓,不用等明智之人(去预测)就早已经看清楚它了。
纸上谈兵的人一定死于战争,听信这些言论而发动战争的人,一定导致他的国家灭亡。赵括使赵国灭亡的原因,景延广使晋国灭亡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道理)。统治国家的君主,(应该)赶快用刑罚正法(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就)可以了。废弃刑罚而不用,(他们)仍然会表达邪妄之说来欺骗后世的人们,(那么将)无休止地残害百姓。《周易》中说:“弟子用战车载尸而归。”说的就是纸上谈兵的人。
相关练习:
王夫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20分)
王玄谟①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瞀于死生而噤无一语也,必矣。
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知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薛安都之攻关、陕而胜也,鲁方平谓安都曰:“卿不进,我斩卿,我不进,卿斩我。”流血凝肘而不退,兵是以胜。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固也,张畅谓江夏王义恭曰:“若欲弃城,下官请以颈血污公马蹄。”骏听之,誓与城存亡,城是以全。由此观之,拓拔氏岂果有不可当之势哉?勇奋于生死之交,谋决于安危之顷,武帝②之所以灭慕容、俘姚泓,骂姚兴而兴不敢动,夺拓拔嗣之城以济师而嗣不敢遏,亦此而已矣。皆玄谟所引以自雄者,而心妄度之,目若见之,口遂言之,反诸中而无一虚静灵通之牖,以受情势之变,而生其心。则事与谋违,仓皇失措,晋寇以屠江、淮,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易》曰:“弟子舆尸③。”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王玄谟:南朝刘宋将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北伐,命王玄谟率军讨伐北魏拓拔氏。沈庆之、薛安都、武陵王刘骏等人也参与。②武帝:宋文帝之父,曾两次北伐。③弟子舆尸:形容大败之状。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以勇 以:就……而论
②侈于口而馁于心 馁:丧失勇气
③皎然于心目者 皎然:清楚明白的样子
④则目荧而心不及动 荧:眩惑,迷惑
⑤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 要领:统帅
⑥而心妄度之 度:预测
⑦赵括之所以亡赵 所以:……的凭借
⑧而戕民于无已 无已:无休止
A.①⑧ B.②④ C.③⑥ D.⑤⑦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
至于谋略,或许是可以预先筹划的
B.机操于转眄
在转眼之间机械操作
C.规无穷之变于数端
(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
D.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
不用等明智的人(预测),就早已经看明白了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夫之认为宋文帝受了王玄谟陈词的煽动,贸然北伐无疑是自取失败。
B.在王夫之看来,战场情况很复杂,事先确定的临敌谋略并不完全适用。
C.王玄谟的勇气只是浮于表面,嘴上说得多,一旦遇到实战就仓皇失措。
D.王玄谟北伐前在朝中语惊四座,颇具气势地与江、徐等文墨之士辩论。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谋决于安危之顷
②亟正以刑可也
10.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写出文章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文章第四段引用了多个战例,请结合全文简述其用意。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D
7.(3分)B
8.(3分)D
9.(5分)参考答案:
①在形势危急的瞬间决定谋略
②(应该)赶快用刑罚正法(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就)可以了
10.(6分)参考答案:
①(2分)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
②(4分)要点:
⑴第四段引用北伐获胜的战例与王玄谟失败的事实作对比。
⑵说明拓拔氏并非不可战胜。
⑶战争取胜的因素是勇和谋。
⑷王玄谟北伐失败是因为他只会坐而论兵,缺乏真正的勇谋。(1分)
意思对即可。
11.(4分)
评分参考:
中庸思想1分,对“中庸”的解释1分,联系材料进行说明2分。
附:参考译文
王玄谟北伐必定失败(的结局),不用等待沈庆之这样的老成宿将上阵便可知道。如今在一千年以后,从他的言论意旨中去考察,就知道他没有不败的道理。文帝说:“观看王玄谟的陈词,令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坐着谈论就树立远大策略的雄心,不失败(还)等待什么呢?
战争取胜的因素,是谋略和勇气,(仅此)二者就够了。就勇气而论,在锋箭如雨、车驰骑骤的情况下,一对一作战,之后勇怯(可以)显而易见。(只)用语言标榜勇气的人,(那勇气仅是)浮于表面的勇气,嘴上说得多而内心虚弱,遇见敌人就一定逃跑。至于谋略,就是或许可以预先筹划。但预先筹划的,(也只是)军队进退的大概罢了。(如果)两军对垒而两相筹谋,采取控制要害侧击虚弱,说左打右,表面进攻暗中后退的策略,在心里(都十分)清楚明白,都不能够依赖战前制定(的策略)去为战时所用。只有在喘息之机,(趁着)或收敛、或放纵、或虚打、或实打意念的产生,在转眼间随机应变(,)(选择适当的战略)。(若)不能凝神聚气来在心中谋划,那么就会目眩而心无所主,争辩纷起而智慧不能决断。所以,善于谋划的人,没有(谁)能(预先)说出他的(具体)策略的。(战前)指天画地,(进行)彼此考虑,(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决定了计划,那么,临战时候的束手无策,在生死关头眼睛昏花闭口无话可说,就是必然的了。
王玄谟的勇气,(只)是大声疾呼的勇气。他的谋略,(只)是画被子摸肚皮的谋略。因此可以在战争之前,面对君主手拄笏板,掀动长髯,声音响亮惊动四周座位上的大臣们。现在也不知道他陈述的是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一从他的嘴说出,一在笔端写成,就导致了数十万人惨死在郊外的荒野里了,(更)何况又和江、徐这些写文章的人相互协助地叫喊发表意见呢!
薛安都进攻关、陕地区取得了胜利,(是因为当时)鲁方平与薛安都(立誓)说:“你不进,我杀你。我不进,你杀我。”(最后)流出鲜血凝固(在)臂肘上而没有后退,(他们的)军队因此取得了胜利。武陵王刘骏镇守彭城(非常)稳固,(是因为当时)张畅对江夏王刘义恭(发誓)说:“如果(您)打算弃城(逃跑),那么我请求用脖子上的鲜血染红您的马蹄。”刘骏赞同他的誓言,发誓与彭城同存亡,彭城因此得以保全。由此看来,北魏拓拔氏难道真的有不可阻挡的势力吗?在生死关头勇气奋发,在形势危急的瞬间决定大策,宋武帝之所以(能够)消灭慕容、俘虏姚泓,痛骂姚兴而姚兴不敢违抗,占领拓拔嗣的城池以进军而拓拔嗣不敢阻止,也是这样罢了。都是因为王玄谟(对宋武帝北伐)引以为豪,内心妄自揣测,好像亲眼所见一样,夸夸其谈北伐经略,反观其自身却没有一个心无旁念(思维)迅捷的人,来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形势与事先的谋划相违背,匆忙慌张不知所措,使敌寇进犯屠杀江淮百姓,不用等明智之人(去预测)就早已经看清楚它了。
纸上谈兵的人一定死于战争,听信这些言论而发动战争的人,一定导致他的国家灭亡。赵括使赵国灭亡的原因,景延广使晋国灭亡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道理)。统治国家的君主,(应该)赶快用刑罚正法(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就)可以了。废弃刑罚而不用,(他们)仍然会表达邪妄之说来欺骗后世的人们,(那么将)无休止地残害百姓。《周易》中说:“弟子用战车载尸而归。”说的就是纸上谈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