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
原文:
汉末丧乱,其道遂衰。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讌语,劳之以束帛。为时儒者,严植之等首膺兹选。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少遭父忧,因莱食二十三载,后得风冷疾,乃止。齐永明中,始起家为庐陵王国侍郎,迁广汉王国右常待。王诛,国人莫敢视,植之独奔哭,手营殡殓,徒跣送丧墓所,为起冢,葬毕乃还,当时义之。建武中,迁员外郎、散骑常待。寻为康乐侯相,在县清白,民吏称之。高祖诏求通儒治五礼,有司奏植之治凶礼。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六年,适中抚军记室参军,犹兼博士。七年,卒于馆,时年五十二。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虽在暗室,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之,卒不知何许人也。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云姓黄氏,家本荆州,为人佣赁,疾既危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植之心恻然,载还治之,经年而黄氏差,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其义行多如此。
(节选自《梁书·儒林传>)
译文:
汉代末年,政局动乱,儒家之道于是衰落了。从这以后中原动乱以至沦陷,文明礼教全都败坏。高祖为帝之后,深深为这种状况忧虑,下诏搜求学问渊博的大儒,整饬五礼,核定六律,修改历法,校正权衡。分别派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建立学校。(高祖)亲自枉驾屈尊,(到学校)向先师先圣释酒奠祭,用轻松的话语反复勉励他们,用成匹的绢帛慰勉他们。当时出名的儒者,名列俊彦人选首当严植之等人。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从小精通《庄子》《老子》,能够谈论老、庄的玄理,对《丧服》《孝经》《论语》有很精妙的理解。到成年以后,他广泛研读郑氏所注的《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别人之上。严植之少年时候父亲去世,因而二十三年间只食用蔬菜,后来因为患上了风寒病,才改变只用蔬食的习惯。齐永明年间,他初出仕任庐陵王国侍郎,升任广汉王国右常侍。广汉王被诛,国中之人没有谁敢去处理广汉王的尸身,严植之一个人赶去哭吊,亲手办理殡殓广汉工的事情,赤着脚把丧枢送往墓地,下葬后又为广汉王建造墓冢,埋葬之事办完才回家,当时人认为严植之很讲求义:,建武年间,严植之迁任员外郎、散骑常侍。不久又任康乐侯相,在县任职期间为官廉洁,百姓、属下官吏都称颂他。高祖下诏征求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研究五礼,有司上奏,严植之可以研究凶礼。天监四年,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各经博士都开设学馆教授学生,命严植之兼《五经》博士。严植之学馆设在潮沟,学生常有数百人。严植之主讲解经义,五馆的学生一定都来,听他讲授的有一千余人。天监六年,严植之迁任抚军记室参军,还兼任博士。天监七年,严植之在学馆去世,死时五十二岁。严植之从患病以后,就不肯接受俸禄,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困难,严植之死后,丧柩没有寄放的地方,他的学生为他家买了宅院,这才得以完成丧葬事宜。严植之生性仁慈,喜欢不声不响地干善事,即使在众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未曾懈怠。严植之年轻时曾在山中赶路,见到一个患病的人,严植之问那个病人的姓名,病人不能回答,严植之于是把那病人放上车,载着他一同回家,为他请医抓药,病人过了六天就死了,严植之又为他买棺殡殓,到最终也不知道病人是什么人。严植之曾沿着栅塘行路,见到一个病入躺在堤旁,严植之下车向病人了解情况,病人自己说是姓黄,家本来在荆州,为人做佣工,患上了病,病已经很重而且危险,雇用他的船主将要开船的时候,把他丢在岸上。严植之内心十分同情他,就把他用车载回家,为他治病,过了一年姓黄的人病已痊愈,他请求终身做严植之的奴仆来报答严植之的大恩。严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严植之像这样的仁义之举很多。
相关练习: 《梁书·儒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书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①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家至贫俭,躬耕供养。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太尉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就。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庾爰之以宣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太儒?”宣曰:“汉兴,贵经术,至于石渠之论①,实以儒为弊。正始②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裎③为高。仆诚太儒,然‘丘不与易’。”宣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
②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讲诵为业,谯国戴逵等皆闻风宗仰,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太元中,顺阳范宁为豫章太守,宁亦儒博通综,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由是江州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年五十四卒。著《礼》、《易论难》,皆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儒林传》)
【注】①石渠之论:石渠是西汉皇室藏书阁的名称,汉宣帝曾邀集当时诸多儒学大家在此阁中讲论“五经”异同。 ②正始:三国时期曹魏君主曹芳的年号。 ③裸裎:指脱衣露体。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并不就 ( ) ⑵庾爰之以宣素贫 ( )
⑶逮晋之初 ( ) ⑷年五十四卒 ( )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
(2)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
19.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太守 殷 羡 见 宣 茅 茨 不 完 欲 为 改 宅 宣 固 辞 之。
20.根据第①段内容,概括范宣的主要品质。(2分)
21.范宣对待老庄的态度是辩证的。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17.(4分)(1)担任职务,赴任(2)一向,向来(3)到(4)死
18.(5分)(1)家人因为他年纪还小,所以对他的话感到惊异。(重点:以、异焉,2分)(2)父母去世后,他自己背来泥土堆成坟墓,并且在坟墓旁建房守墓。(重点:没、庐、介宾后置,3分)
19.(2分)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1处1分)
20.(2分) 孝顺父母勤奋好学 安贫乐道(答出其中1点即可)
21.(3分) 对老庄有深刻的理解,年少时甚至崇尚隐遁,但批判以放达为时尚的社会风气。22.(2分)为了衬托(1分)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的特点(1分)。
梁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汉末丧乱,其道遂衰。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讌语,劳之以束帛。为时儒者,严植之等首膺兹选。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少遭父忧,因莱食二十三载,后得风冷疾,乃止。齐永明中,始起家为庐陵王国侍郎,迁广汉王国右常待。王诛,国人莫敢视,植之独奔哭,手营殡殓,徒跣送丧墓所,为起冢,葬毕乃还,当时义之。建武中,迁员外郎、散骑常待。寻为康乐侯相,在县清白,民吏称之。高祖诏求通儒治五礼,有司奏植之治凶礼。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六年,适中抚军记室参军,犹兼博士。七年,卒于馆,时年五十二。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虽在暗室,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之,卒不知何许人也。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云姓黄氏,家本荆州,为人佣赁,疾既危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植之心恻然,载还治之,经年而黄氏差,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其义行多如此。
(节选自《梁书·儒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B.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C.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D.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1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衣冠”常指古代士以上的人穿戴的衣帽,代指缙绅士大夫,文中指文明教化。
B.“五礼”指祭祀的吉礼,灾荒的凶礼,军旅的军礼,宾客的宾礼,冠婚的嘉礼。
C.《庄》《老》是记录庄子和老子思想的道家著作,又称《南华经》和《道德经》。
D.“起家”可指出身,也可指兴家立业,在文中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高祖心忧天下,大力恢复儒学。面对儒学衰落的境况,高祖深为忧虑,下诏寻求学问渊博的大儒,派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建立学校。
B.严植之颇有才学,受到朝廷重用。他精通道、儒之学,既能谈论老庄的玄理,又能解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被朝廷召用,多年兼任博士。
C.严植之淳朴忠厚,遵孝礼守道义。他不以自己的长处傲视别人;父亲去世,他二十三年只吃蔬食;广汉王被诛,他赤脚为之送丧并建冢。
D.严植之生性仁慈,多行仁义之举。他总默默地做善事,坚持不懈;救治病人从不问姓名,有的死后严植之还为之安葬,有的给以钱粮遣送回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讌语,劳之以束帛。
译文:
(2)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
译文:
答案:
10.答案C命题透析11.答案B命题透析思路点拨12.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凶礼不单指灾荒,一般指丧葬;嘉礼也不单指冠婚,还有宴饮之礼等。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原文有“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救治病人从不问姓名”说法不当。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高祖)亲自枉驾屈尊,(到学校)向先师先圣释酒奠祭,用轻松的话语反复勉励他们,用成匹的绢帛慰勉他们。(关键词“屈”“申”“劳”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困难,严植之夕匕后,丧柩没有寄放的地方,他的学生为他家买了宅院,这才得以完成丧葬事宜。(关键词“妻子…市…乃”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汉代末年,政局动乱,儒家之道于是衰落了。从这以后中原动乱以至沦陷,文明礼教全都败坏。高祖为帝之后,深深为这种状况忧虑,下诏搜求学问渊博的大儒,整饬五礼,核定六律,修改历法,校正权衡。分别派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建立学校。(高祖)亲自枉驾屈尊,(到学校)向先师先圣释酒奠祭,用轻松的话语反复勉励他们,用成匹的绢帛慰勉他们。当时出名的儒者,名列俊彦人选首当严植之等人。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从小精通《庄子》《老子》,能够谈论老、庄的玄理,对《丧服》《孝经》《论语》有很精妙的理解。到成年以后,他广泛研读郑氏所注的《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别人之上。严植之少年时候父亲去世,因而二十三年间只食用蔬菜,后来因为患上了风寒病,才改变只用蔬食的习惯。齐永明年间,他初出仕任庐陵王国侍郎,升任广汉王国右常侍。广汉王被诛,国中之人没有谁敢去处理广汉王的尸身,严植之一个人赶去哭吊,亲手办理殡殓广汉工的事情,赤着脚把丧枢送往墓地,下葬后又为广汉王建造墓冢,埋葬之事办完才回家,当时人认为严植之很讲求义:,建武年间,严植之迁任员外郎、散骑常侍。不久又任康乐侯相,在县任职期间为官廉洁,百姓、属下官吏都称颂他。高祖下诏征求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研究五礼,有司上奏,严植之可以研究凶礼。天监四年,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各经博士都开设学馆教授学生,命严植之兼《五经》博士。严植之学馆设在潮沟,学生常有数百人。严植之主讲解经义,五馆的学生一定都来,听他讲授的有一千余人。天监六年,严植之迁任抚军记室参军,还兼任博士。天监七年,严植之在学馆去世,死时五十二岁。严植之从患病以后,就不肯接受俸禄,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困难,严植之死后,丧柩没有寄放的地方,他的学生为他家买了宅院,这才得以完成丧葬事宜。严植之生性仁慈,喜欢不声不响地干善事,即使在众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未曾懈怠。严植之年轻时曾在山中赶路,见到一个患病的人,严植之问那个病人的姓名,病人不能回答,严植之于是把那病人放上车,载着他一同回家,为他请医抓药,病人过了六天就死了,严植之又为他买棺殡殓,到最终也不知道病人是什么人。严植之曾沿着栅塘行路,见到一个病入躺在堤旁,严植之下车向病人了解情况,病人自己说是姓黄,家本来在荆州,为人做佣工,患上了病,病已经很重而且危险,雇用他的船主将要开船的时候,把他丢在岸上。严植之内心十分同情他,就把他用车载回家,为他治病,过了一年姓黄的人病已痊愈,他请求终身做严植之的奴仆来报答严植之的大恩。严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严植之像这样的仁义之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