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原文: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译文: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相关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左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倦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 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①吾其还也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4.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为击破沛公军
C. 而今安在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共其乏困
B. 张良出,要项伯
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2.A(厌:满足)
3.B(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以”字,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C. “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D.“其”,前者是代词,那,后者是语气副词,还是)
4.C(C和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是状语后置句,B是省略句,D是被动句)
5.D(A.共—供,B.要—邀,C. 冯—凭)
6.B(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
7.(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4分。许,济,版各1分,大意1分)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4分。夫人,因,所与各1分,大意1分)
左传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0.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3分)
A.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B.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C.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D.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1.下列对古代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
C.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后为军队的通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既还,郑遂安 还:撤军。
B.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14.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答
10.D
11.A(国别体)
12.D项,利:对……有利。
13.B项,“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
14(1)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举,见,何功之有各1分共3分)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说,数,大意各1分共3分)
【译文】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