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作品注解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作品翻译

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作品翻译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是第一首。战乱中诗人流离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乡,借凭吊庾信,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感情深沉,诚挚感人。

这首是主要通过自身的遭遇来咏怀。从“支离”、“漂泊”里写出自己遭遇的不幸,从“淹日月”、“且未还”里写出思乡之情。结合“羯胡事主”来感慨时事。从瘐信的身世联想到自己,并以瘐信自比,自伤漂泊。以瘐信因侯景之乱淹留北魏,自己因安史之乱漂泊西南,写出同样不能返回家园的无奈何故国之思强烈。

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此‘咏怀’也,与‘古迹’无涉,与下四首,亦无关会。”意思是《咏怀古迹》借古迹以抒己怀,专咏古迹,合则为组诗,分则为咏怀。首言庾信,次及宋玉、王嫱,皆叹其才之不得用;咏蜀主刘备与诸葛武侯,感君臣际会之难;通过怀古,抒发自己的身世感叹和内心感受。

“支离东北”、“漂泊西南”,直指诗人最痛心之处,概括了无数离乱痛苦和无限愁肠。“东北风尘”指安史之乱;“西南天地”指逃亡蜀中。三四句承上,正面抒写“漂泊之感”。“三峡楼台”,说夔府山居,“淹日月”,写久滞无聊。夔南五溪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之地,因此称“衣服共云山”。久滞异地,无限痛楚,却冠以“楼台”、“日月”、“衣服”、“云山”的轻松之词,这是以乐写哀的手法。五六句宾主双关,以流水对句,转入时事。“羯胡”句追述安禄山叛乱。“词客”句以词客自比,并连带下文庾信,写自己漂泊西南。七八句承“哀时”,以庾信作结。庾信之“萧瑟”代指杜甫自身之萧瑟;庾信之“暮年”实为杜甫之暮年;“词客”之“暮年”只有“诗赋”可慰“平生”,这是自慰,自哀,诗人正是从咏古中以述怀,庾信以其绝世之诗赋“动”其“乡关”之思,杜甫也正是以其绝世之诗歌“系”其“故园”之心。

作品讲解

咏怀古迹》是杜甫又一组著名的律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从夔州到达江陵的前后。题目为《咏怀古迹五首》,而所谓的“古迹”就是指夔州的武侯庙、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庙)、湖北秭归的宋玉宅、昭君村和江陵的庾信故居。

众所周知,咏怀和怀古本是两体,虽然咏怀诗中常含有怀古的题材,怀古诗也多半是借以抒怀,但像杜甫这样明确的在“古迹”前冠以“怀古”的题目还是比较罕见的。这五首诗各咏一个古迹,然而其对于古迹的描写所占比重很小,重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换言之,诗所咏古迹都不是为怀古而作,而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清人杨伦说:“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江陵有宋玉故宅),公(杜甫)之漂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才高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杜诗镜铨》卷十三)。五首诗通过对庾信、宋玉、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的追怀,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强烈关心。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采用直接叙怀的方式,而是通过追怀古迹这种含蓄咏叹的方式来表现,所以显得更加风流摇曳,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总体风格是沉郁悲凉,工丽浑厚。

在艺术形式上,这五首诗和《秋兴八首》一样,都是作者七言律诗中具有特色的篇章。五首诗既脉络贯通互为呼应,同时又各为一章,各自独立。虽然所咏均是身世之感,家国之忧,但各首有各自的触发点,因而表现方法也无一雷同。

本篇是组诗的第一首。咏庾信在江陵的遗迹,借庾信生平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既然是咏庾信,我们有必要把庾信的事迹简单的介绍一下:庾信,字子山,河南新野人,父庾肩吾,齐梁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出入梁朝宫廷,深受东宫萧纲的宠信,与当时在东宫任职的徐摛、徐陵父子写了不少宫体诗赋,世称“徐陵体”。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兵败溃退,奔走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他任右卫将军加散骑侍郎。不久,任命出使西魏,被羁留长安,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以疾去职。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长安。

庾信和杜甫的身世并不相同,这首诗只是从两人都因胡羯之乱而后半生漂泊他乡这一点着眼,超越时空的隔阂,有意无意的将二人的生平编织在一起。第一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支离”,形体不全貌,“风尘”指战乱。这首诗正是安史之乱平定不久而藩镇割据正开始形成的时候。诗的开头一句就是对这种局势的概括。七个字形象的写出了当时藩镇割据、山河破碎、兵戈不息、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第二句“漂泊西北天地间”写自己漂泊西蜀夔州过着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天地间”三字是对入蜀八年以来辗转于成都、梓洲、阆州、夔州等地漂泊生涯的形象描写。开头两句即对仗,从“东北”到“西南”,从国家形势到个人遭遇,不仅用笔苍劲老练,意境开阔苍凉,而且忧国忧民之感与身世漂泊之情也都寓于其中。

三四句紧承二句,具体描写漂泊西南的生活和心情:“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指代夔州,“楼台”则指诗人居住的西阁,“五溪”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居住之地,在夔州以南.上句说,自己身滞山城,欲归不能,一天天的徒费光阴。下句说,夔州乃僻远之地,华裔杂居,使人更添故国之思。前半首大笔扫过东北到西南的广阔空间,落到眼前三峡五溪的滞留之地,本是写杜甫自己因安史之乱而漂泊西南的境况。东北风尘指的是安禄山从东北的范阳作乱。但梁朝的侯景之乱也源于东魏的河南,相对江南的梁而言也是发自东北。漂泊西南当然是指杜甫入蜀到滞留夔州这段经历。但庾信在侯景进入建康以后,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相对原来的政治中心而言,也是再西南方向。久留在三峡楼台消磨日月的是杜甫,同样也是在江陵呆过三年的庾信。只不过两人一在三峡内,一在三峡口,而五溪离夔州和江陵都不远。所以上半首句句自叹半世漂泊不定,淹留在这蛮族杂居之乡,又句句映带着庾信类似的身世遭际。

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同时又兼写自己。“羯胡”指梁朝叛将侯景,“词客”指庾信。庾信出使被留,虽位居开府但由于家破人亡,羁留异地,内心仍十分痛苦。“词客哀时且未还”正咏此事。正是有了前半首的牵和,后半首过渡写庾信,从字面看似乎突兀,但意脉却很顺畅。安禄山和侯景一样,都是羯胡都是不忠于主的无赖小人,哀时而至今未能回乡的词客是庾信也是杜甫。所以,五六句实际上是对自己和庾信的共同遭遇的总结,也是这首诗咏怀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体为咏古迹,所以结尾还是落到庾信,同时又和颈联两句相衔接。“萧瑟”是形容庾信被北朝羁留长达27年失去故国的处境和心情。“江关”即乡关,故国。《周书/庾信传》载: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做《哀江南赋》以致其意。结尾两句即化用上述之意,书写庾信对故国的深沉怀念。同时,又以庾信自比,抒写自己暮年漂泊心怀故国的情思。全诗至此结束,结的深刻婉转,沉痛凄恻。

概括而言,这首诗主要是抒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前四句写当时国家的形式和自己漂泊的生涯,即为后文伏笔。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虽即事自喻,却又妙在自然贴切,不漏痕迹。最后两句写出庾信,点出诗题。从结构言,此诗前半首以咏杜为主,映带庾信,后半首以咏庾为主,映带杜甫。前后对称,杜中有庾,庾中有杜。这就巧妙地运用七律的章法结构完美的表现了借庾信以咏怀的主题。

英汉对照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

Du Fu

Forlorn in the northeast among wind and dust,

Drifting in the southwest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Lingering for days and months in towers and terraces at the Three Gorges,

Sharing clouds and mountains with the costumes of the Five Streams.

The barbarian serving the ruler in the end was unreliable.

The wandering poet lamenting the times had no chance to return.

Yu Xin throughout his life was most miserable,

In his waning years his poetry stirred the land of rivers and passes.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咏怀  咏怀词条  杜甫  杜甫词条  古迹  古迹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古文诗文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参考翻译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