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出处】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意思1】我对你心有深情,外表却总 像无情似的,只觉得在这离别的筵席 上,面对眼前的酒杯,怎么也笑不出来。 樽(zūn):酒杯。
【赏析2】总:总是;全都。樽:酒杯。
此联的意思是:本来是多情,却又好像全都无情,只觉得 痴对着酒杯,想笑却笑不成声。后用来说明恋爱的对象态度忽明忽 暗、忽冷忽热,像有情又像无情,真叫人捉摸不定。
【赏析】诗句写离别之时,凄然相对, 虽多情却也如无情一般。举樽道别,却不能强颜歌笑,使情人欢欣。作 者以自己的独特感受,道出了离别之时的苦酸实情。
注: 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人或事物 饱含感情,但因某种原因,外表却显得 沉郁或冷漠。[例]“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他的情绪,岂止是笑 不成呢? 简直有些阴郁。他唯一的主 动,是不时举起酒杯,要求与我碰杯,好 像只有酒这东西,能够排除离愁别绪。 (朱奇《各在天一方》)
【全诗】
《赠别二首·其二》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全诗赏析1】
“借物托寄”,就是借助外物来抒写内心的感情,所谓别有寄托。感情本来是抽象难以表现的,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曲折表露。借物托寄是属于后者。
杜牧在扬州要与他结识的一位妙龄少女分手了,临别那天晚上,二人对饮默坐,醉不成欢。他们相交默契,应该说是多情,此刻倒反而没有多少话好说,似乎总是那么无情,即使要强颜欢笑一番也做不到。“却似”、“惟觉”,刻画心态曲折深微,脉脉传神,说到底依然还是多情。然而这样写毕竟有点抽象,令人还难以完全猜透领会。接下去,诗人就进一步用借物托寄的艺术手法,将惜别之情抒写得简直可以捉摸了。蜡烛通宵点燃,它居然也懂得离人的心曲,还 “有心”为他们“惜别”,“替”他们 “垂泪”,而且滴滴蜡泪,一直流淌到“天明”。诗人将蜡烛拟人化了,它尚且是这样多情,那么当事人被离情别绪煎熬了一整夜的痛苦,更可想而知了。这种透过一层的写法,的确把依依难舍的惜别的主题表现得入木三分,极富感染力。
由上可见,借物托寄有似带情的比喻,其入人也深。借物而无情,则托寄浅近,难以打动人心。作诗解诗,不可不察。
【全诗赏析2】
这首诗抒写诗人与一位歌妓的别情是新颖别致的。恋人离别本自难舍,又因各种原因后会难期,此时的恋情别意,是难以用语言来宽慰和表达的。“多情却似总无情”,就是别筵上这种无语怅饮情境的描写。无情本和多情相反,经诗人用“似”字连结起来,以无情来反衬了多情,更显得情深意切。这样写比之正面描写,感情要深沉、强烈得多,可说是此处“无情”胜“多情”了。“总”字又把这种情境作了概括、强调,更见突出。作者善于体察和表现内心的深微,令人叹服。第二句顺承上句也写内心的感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说是无情,明明是有情的。平日的歌笑欢乐,此时都难寻觅了。凝重凄切的气氛,本可用笑声来冲淡一下,但是此刻想笑也笑不成。着一“唯”字,更把当时怅惘无绪的心情活脱逼真地重现出来。句中的平常字眼却触及感情深处,表情达意精切隽永。上两句从神态和感觉写离绪,三、四句转为借物喻情。蜡烛照明,烛芯燃烧,烛油流淌,都是平常的景物。可在诗人眼中,它却象坐在一旁的有心人,被这凄然伤别的场面感动得热泪洋溢。烛泪句把这对离人的别情,表现得格外鲜明。“到天明”,既是时间长,又见别情深。这结句宕出一笔,有如用镜照人,神情俱真,妙在作者不是让它机械地重现,而是赋予人的感情,使全诗情韵深婉,意境凄美,余味无穷。
这首小诗言短意长,含蕴深微,特别是构思造句都有独到之处。前人说杜牧“喜琢制奇语”,这首诗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他自己也说:“苦心为诗,本求高绝。”可见这种艺术魅力是刻意追求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