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①,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②:
明道若昧③,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④,上德若谷⑤,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⑥,质真若渝⑦,大白若辱⑧,大方无隅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B10,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B11,夫唯“道”,善贷且成B12。
〔注释〕 ①勤:积极努力。 ②建言:立言、设言。指有这样一种说法。高亨认为:“建言殆老子所称书名。《庄子·人间世》引法言,《鹖冠子·天权》引逸言,《鬼谷子·谋》引阴言,《汉书·艺文志》有谰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证明书曰言,古人之通例也。”(《老子正诂》)但无法证明“建言”为书名。 ③昧:黯,不明。 ④夷:平坦。颣:《说文》:“颣,丝结也。”引申为不平之意。 ⑤上:高也。谷:溪谷,喻指卑下。 ⑥建德若偷:俞樾说:“建,当读为‘健’……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健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老子平议》)故“建”通“健”,偷与建相反,为怠惰。 ⑦渝:《说文》:“渝,变污也。” ⑧辱:��。《玉》:“��,垢黑也。”“大白若辱”:王弼本在“上德若谷”句下,然高亨说:“此句疑当在‘大方无隅’句上。用‘德’字诸句相依,其证一也。用‘大’字诸句相依,其证二也。《庄子·寓言》引《老子》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盖读者依《庄子》移此句,而不知《庄子》引《老子》固时有变动也。”故依高亨之说移置“大方无隅”句前。 ⑨隅:角。 ⑩大:“有高妙之意。故大音、大声皆高妙之音声,《庄子》‘大声不入于里耳’,可证。”(高亨《老子注译》)希:读为稀,少的意思。KG1〗⑪隐:幽隐不可见。 ⑫贷:《说文》:“贷,施也。”
〔赏析〕 本章老子承上章“反者,‘道’之动”而讲到道和德与物相反十二事,如“明道若昧”、“建德若偷”;再由道之微妙玄奥讲到各种人对“道”的理解与态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土闻道大笑之”。最后老子讲到只有隐于无的“道”才能善辅万物。
对于本章之旨,吴澄说道:“此详言上章反者道之动也……建言有之以下十二事,皆道之与物相反者也”。这十二事就是本章中自“明道若昧”至“大象无形”的十二句古代成语,按魏源分为:“明道三句,言其体道也;上德五句,言其成德也;大方四句,又广喻以赞之。”(《老子本义》)
如同上章的“反者,‘道’之动”中含有辩证法一样,本章的十二事也含有相当深刻的辩证法;若将“道”作道路之“道”解,这“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的辩证法是:光明的前进大道在事物结局尚未揭晓之前总显得若昏若暗,在总方向上是前进的道路总有局部的倒退和曲折,总起来说是平坦的大道却有着局部的险阻和崎岖,这样就使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上带有“若昧”、“若退”和“若颣”。
若将“道”作本体之“道”解,这其中的关系就如李嘉谟所言:“明道者自明,非光之明,外不得而见,故若昧;进道者自进,非力之进,外不得而知,故若退;大白不污其性,苟性不污,和其尘可也,故若辱;广德必有见于大,苟见于大,虽欲使之止,不可得也,故若不足;建德者内立自性则接物必简,故若惰。”(引自魏源《老子本义》)
因为“道”外不得见又不得知,非廉隅可得能察,也非声音可得而知,更非形器可得而执,所以在微彰之间的人闻“道”是将信将疑的,而只信其所闻役其所见,知彰不知微的人闻“道”是大笑并非之,只有知微知彰的人闻“道”才“勤而行之”。然而,就是这种与常实相反并隐于无的“道”能推其贷物,而物无不赖之以曲成,所以老子讲到“不笑不足以为道”,“‘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如将这种与常实相反的“道”用于实际生活,就会出现如古语所说的:“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良贾深藏若虚”实际上是一种保身手段、延生方法,这犹如为保其种延其嗣的昆虫变色、鸟兽隐文一样。由此再返到《老子》本章,这“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也同样是喻说有德者不可突兀超群,广德者不可气象盛凌,唯有这样才能自保。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