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版本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版本二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再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
版本一翻译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版本二翻译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1)孤:幼年丧父。
(2)范仲淹
(3)范仲淹(16张)
(4)以……为:把……当作
(5)谪:贬。
(6)谗:说别人坏话。
(7)沃:浇。
(8)适:旧指女子出嫁。
(9)世家:家世。
(10)去:离开,离去。
(11)寝:睡觉。
(12)或:有时。
(13)辄(zhé):总是。
(14)啖(dàn):吃,喝。
(15)旨:要领。
(16)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17)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18)馕(zhǎn)粥:稠粥。
(19)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20)孤:幼年丧父。
(21)辞:辞别。
(22)沃:冲洗。这里是“洗”的意思。
(23)食:饭,三餐。
(24)给:提供,给。
(25)士:有志向的人。
(26)去:离开。
(27)南都:指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28)氏:姓。
(29)尝:曾经。
(30)或:有时。
(31)既:已经;……以后。
(32)再:两次。
(33)旨:要义。
(34)始:曾经。
(35)昏怠:昏沉困倦;怠,疲惫困倦。
(36)食不重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同“食不兼肉”。
(37)之:到....去
(38)遂:最终。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1]。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2],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