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作品原文

注释

作品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目录

作品原文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注释

①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②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③曙:天刚亮。

④演兵场:练兵场。

⑤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

⑥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作品译文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

创作背景

毛泽东十分重视民兵建设。1958年8月29日,他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同年9月29日,他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1961年,正值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猖狂叫嚣反攻大陆,并不断对中国沿海进行骚扰。因此,中国就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民兵的训练。

这首诗是毛泽东题赠给当年在身边工作的一位姓李的女机要员的题照诗。一天早晨,那位姓李的女机要员到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去送文件,将离去时,毛泽东问她有没有参加民兵组织,她回答说参加了,还从随身带着的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自己在民兵训练之余持枪而立的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了很高兴,沉思片刻,他顺手拿起一本自己读过了的介绍地理常识的小册子,翻到有空白的地方,用铅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女机要员,并对她说:“你们年轻人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

作品鉴赏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题照诗,对照片上的形象用诗的语言可以作某种艺术概括,这里作者用“曙光初照”,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用“演兵场”描述出具体环境的“空间”。在这特定的时空中,烘托出一种“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尚武气氛。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出现,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对具体肖像进行多侧面的细致的刻画,而只选择女民兵身背的“五尺枪”作为特征性的“非有机体”符号物造型的主体。枪,对于一个兵来说是第二生命。所以,枪在女民兵身上,已经充分人格化了,已经成为她作为兵的整个“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作者在从外部观照实写的基础上,又从人物的气质和神韵方面作勾勒。“飒爽英姿”,正是对女民兵最恰当的概括。题照诗,不从照片上立体形象的“形”的复现,而要在人物的“神”方面着眼。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无论如何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观和鲜明,而对照片上形象提神摄魄的勾画却正是题照诗的神来之笔。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对照片形象的直接议论。作者是反对在诗中“直说”的。他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不仅允许,而且可以成为它的某种特色。沈德潜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不在彩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碎语》卷下)因此,在“说到真马真鹰”的基础上“开出议论”,被看作是题画诗的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一种体式的特点。作者的题照诗采用议论这一特殊方法的,这种议论是对女民兵精神的一种升华。“中华儿女多奇志”,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许多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其中令世人瞩目,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里的“武装”既可实指军人的装束,也可以泛指“武装斗争”。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打扮,而是与中华民族自立和腾飞患息相关的战士的“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七绝  七绝词条  民兵  民兵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