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五律·喜闻捷报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作品原文

五律·喜闻捷报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释

①五律:即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每首八句。

②蟠龙:在延安城东北七十多里,是一个古镇;“度”通“渡”,过的意思。

③大野入苍穹:大野,一望无际的原野;入,溶进;苍穹,即苍天。

④佳令:美好的节令,这里指中秋节。

⑤鸿音绝:音信已断绝。鸿即大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

⑥凯歌奏边城: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九月中旬,又收复青化砭、蟠龙等城镇。

作品译文

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随着一支从南中国的红土地上走来的队伍,中秋佳节悄然而至。一轮明月,傍着如霞似锦的晚云,脱颖而出。家里的音信已经彻底断绝了,妻子儿女的书信也无法收到。明月下频频抬头仰望天空,正是边城高奏凯歌时。

创作背景

1947年初国共内战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处于被动状态,敌强我弱。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的战事已经扭转,各大战场的人民解放军相机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同年9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离开陕北佳县张家崖窑,迁移至佳县神泉堡。中秋节之夜,毛泽东漫步于神泉堡附近的黄河边,回想起这一年多来战局的重大变化,想起当年撤出延安的第一仗青化砭战役的胜利,以及人民解放军所取得的养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等节节胜利,想到军队对西北战场主动权的完全控制,不禁思绪万千,将凯旋后的喜悦化为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妻子儿女思念之情,于是作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于平淡中见雄奇,于温婉中见豪放。

首联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这是只有用水墨画才能画出的陕北黄土高原秋天的晚上。走在黄土高原上,犹如一履平地,只有当眼前突然横亘一道沟壑时,才意识到自己是置身在海拔上千米的地球隆起处。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样的秋日晨昏,在这黄土地上不知已重复了多少万年了;在这秦塞古渠之畔,也不知上演过多少场城头换旗的悲喜剧了。而人民解放战争在这里拉开了大幕。

颔联中的四时更替,节令轮回,本是自然规律,并不因人们的聚散来去而改变。但是,在这位三军统帅诗人的眼里,佳令明月是胜利之师带来的。作者借景寄情,对革命战争胜利进展的喜悦,溢于言表。中秋赏月是中国人的美好传统。自然美、生活美与人情美,同一时刻在千千万万人的眼屏上定格。明月是一斟人们用真、善、美的心灵勾兑的醇酒,明月是一方寄托着人们美好情思的素笺。千里共婵娟。征人游子虽然和关山遥隔的故土、亲人共享一轮明月,但还是觉得“月是故乡明” ,禁不住牵动万里归心。

颈联中 ,作者的感情突然涓细起来。月到中秋,家山万里,在胜利的喜悦中,在战后的平静中,他生出缕缕乡思来。有人认为,“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两句是作者写战士,写战士征战的疾苦和怀土思亲之情。这样解释,反映人民领袖悲天悯民和革命战士舍家报国的情怀,自可聊备一说。

尾联使诗的意境得到最高的升华,诗人的感情由涓涓细流又汇入了浩瀚的河海。如果说,这前面句子中出现的明月是独照伊人,那么到这里便化成了满天星斗,普照人间。此时此刻,毛泽东最终想到的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愿望。而广大人民此时真正翘望的不是中秋明月,而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佳音。可以告慰江东父老的是,“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人民解放军在秦塞古战场又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边城奏响凯歌之日,正是人民额手相庆之时。

作品点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胜群:毛泽东这首词的意思非常明了,推己及人或由人及己,从心里发出感慨,太在情理。在《卜算子·咏梅》中,能看到毛泽东的诗学中有一种追求严酷美感的倾向。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喜闻  喜闻词条  五律  五律词条  捷报  捷报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