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出处】唐·白居易《卖炭翁》

 

【意思】可怜卖炭老人身上衣裳正 单薄,但他生怕木炭卖价太低,宁愿天 气更冷些。

 

【鉴赏1】 可怜的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里,身上穿的衣服还是那么的单薄,心里却在担心天气若是不够冷,炭价会跌得很低贱,因此宁愿天气变得更寒冷,好多卖些煤炭来当做买米钱。白居易是有名的社会诗人。这首诗描写卖炭翁生活的贫困,在饥寒交迫的严冬中,仍在为生存而挣扎奋斗。这首诗充分显露出贫者不向生命低头的坚强意志; 在此诗字里行间中,也充分流露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仁者胸怀。

 

【鉴赏2】卖炭翁身上的衣服破旧单薄,让人怜悯。但他心里却担忧炭 不值钱,希望天气更加严寒。人若“衣正单”,就应当希望天气暖和而免受 其冻。但卖炭翁却“愿天寒”,因为卖炭的钱是他和家人的“身上衣裳口中 食”。只要天气越冷,富贵人家为了取暖,便不会再狠心计较卖炭的价钱, 那样他才能卖多一点钱。如此反常的人物心理,实在让人觉得“可怜”与 心酸。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细致地揭示了主人公难言的艰苦生 活以及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诗人在此对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寄寓了深刻 的同情,揭示了中唐时期统治阶级压迫剥削贫苦农民的社会现实。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卖煤炭的人 或其他人为了买卖好,多赚些钱,宁肯 多吃苦多受累。[例]但我看到他有些 佝偻的样子,不免担心他搬了沉重的煤 球爬楼,是否吃得消。当他明白了我的 这种担心后,笑说:没问题,吃卖炭翁这 碗饭,还能怕爬高楼么? 只是每层楼要 给每块煤多加一分钱的……从他的话 中,我却仿佛听到了白居易在《卖炭翁》 中的两句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贱愿天寒”,卖煤人如何不知道楼高难 爬,只是为多挣几个糊口的钱罢了。 (南北王《卖炭翁》)

 

【全诗】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①伐薪(xin新):砍柴。②苍苍:黑白相杂的颜色。③辗:即“碾”。磨轧的意思。④翩翩:轻快的样子。黄衣使者:唐代宦官品级较高的穿黄衣。他们自称的皇帝派来的,故称使者。白衫儿:宦官中无品级的穿白衣。⑤敕 (chi赤): 皇帝的诏令。⑥直: 同“值”。

 

【解析】

 

这首《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最著名的作品,它的主要艺术技巧是“直书其事”。所谓“直书其事”,就是通过对现实的忠实叙述,用事实说话,不发一句议论,把作者的爱憎完全寓于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之中。白居易许多“新乐府”诗往往“卒章显其志”,以议论收尾,而这首《卖炭翁》却直书其事,在叙事中结尾,而不著一断语,因而显得更为含蓄有力,发人深省。

 

这首诗描写的是唐朝中后期百姓所受的“宫市”之苦。诗中情景正如“新乐府”序中所说,“其事核而实”,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宫市”,是皇帝派太监(宫使)到市场上公开掠夺人民财物的无赖方式。过去宫庭所需的日常用品由官府承办,从唐德宗贞元末年起,改由太监直接办理。太监和爪牙经常在市场上巡视,看见合意的东西就压价强买,随便给点霉烂的绫纱之类就算付钱,有时甚至公开掠夺。韩愈《顺宗实录》说: “名为宫市,而实夺之。”他还记述了一位农夫到市场卖柴,碰上宫市,柴被抢走反被索讨“门户钱”的事实。白居易这首诗通过一个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以个别表现一般,深刻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对受害的人民寄予了深切同情。

 

这个主题的呈现,不是通过直接的议论、抒情和批判来达到的,也不是通过比兴寄托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铺陈叙述、直书其事来实现的。全诗就像讲故事似地娓娓道来。开篇,便介绍和描写卖炭翁,一个忍饥挨饿的老人,在充满艰险的深山里艰苦繁重的劳动情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展现了老人花白的头发、沾满灰尘、久经烟熏火燎的脸和被木炭染黑的粗糙的双手。这些极富特征性的细节描写使老人的形象丰满、充实、亲切。“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句巧妙地揭示了老人的赤贫状况,点明烧炭卖炭是老人一家赖以换取衣食的唯一生计,是仅有的依赖和寄托。这是全诗的诗眼。它既把我们引入对老人命运的关注之中,同时又为下文描写宫使的罪恶作了有力的铺垫。

 

序幕拉开后,矛盾开始出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老人虽然只有单薄的衣衫蔽体,却担心天气不够寒冷,木炭卖不到好价钱。这反常的心态,揭示了生计的窘迫之至,希望的强烈之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盼望已久的大雪天终于来了,天还没亮,老人就驾着炭车,冰雪跋涉、牛困人饥,满怀着期望来到市场门外,在泥中暂歇。这是叙事的深化。

 

突然,作者笔势一转,“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一问一答,恰到好处地描写了老人头昏眼花,看到骑马的宫使由远而近的疑虑和确认。气氛骤然紧张,传达出酝酿极致的希望,在这瞬间面临破灭的惊恐。这两个走狗“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他们手拿文书,口喊“皇帝有令”,不由分说,调转车头向北,就把炭车向皇宫赶去。“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怜的老人,整整一车炭,一年的辛苦劳动,就这样被掠夺走了。全部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面对蛮横的宫使,可怜的老人又能说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老人一年的辛苦所得,仅仅是系在牛头上的一段绫纱!故事在这里进入高潮,作者却就此打住,戛然而止,没有任何一句多余的话,却力胜万钧,满含着作者对“宫市”罪恶的血泪控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刻的命意,直书其事的技巧,使《卖炭翁》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

 

中国古典诗歌里有叙事诗的传统。《诗经》六义中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其中“赋”就是指铺陈直叙。郑玄注《周礼·大师》说: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说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其它如刘勰、钟嵘等都认为赋是以“直书其事”,“体物写志”为特征的。赋作为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在《诗经》里就有广泛的运用。汉乐府运用赋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形象鲜明、情节动人的叙事诗,如《病妇行》、《孤儿行》、《东门行》、《陌上桑》、《孙雀东南飞》等,真实具体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貌。唐代诗圣杜甫以其严格的写实叙述的手法,创作了 “三吏”、“三别”等著名的叙事诗,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树立了他在唐诗里的“诗史”地位。他的直书其事、严格写实的创作方法历来受到后人的好评,如王嗣奭评《丽人行》说:“本是讽刺,而直叙富丽。”白居易的这首《卖炭翁》正是继承了古典诗歌中赋的传统,直书其事,对“宫市”之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具有一种和“诗史”比肩的价值。直书其事手法在宋诗中也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苏轼的 《吴中田妇叹》、《荔枝叹》便是直书其事的范例。

 

(罗学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天寒  天寒词条  全诗  全诗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可怜  可怜词条  
古文诗文

 击鼓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