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翻译】 暮色苍茫,诗人投宿石壕村,正逢官吏捉壮丁。老翁 逾墙逃跑,老妇出门探看。官吏一声吼叫,何等怒气冲冲。老妇一声啼 哭,何等悲惨凄苦。诗中采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再现县吏深夜抓丁的残 暴,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流露出作者极大的 愤慨。

【赏析】县吏横蛮霸道,咆哮如雷;老妇内心苦楚,痛哭流涕。“一何” 一词接连使用两次,加重了感情色彩。官吏一呼,老妇一啼,官吏一怒,老 妇一苦,短短十个字却刻画出两个截然对立的形象,使得悍吏耀武扬威的 形象与老妇老泪纵横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矛盾的双方,也更让人 憎恨蛮横的官吏,并同情可怜的老妪,蛮横无理的官吏也为下文老妪的诉 说塑造悲愤的氛围。诗歌塑造出一幅充满悲愤的画面。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石壕:村名,在今河南陕县东。投:投宿。逾(yú):越过,翻过。一何: 多么。长已矣:永远完了。老妪(yù):老太太。役:差事,劳役。犹得:还 能。绝:停止。泣幽咽:低微的、断断续续的哭声。

【鉴赏1】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练。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情、发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本诗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歌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练,全诗120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另外,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不仅便于在叙事中抒情,而且使事件本身显得更加逼真,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极为自然,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既富于深刻的感染力,又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鉴赏2】

     投: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一何:多么。邺城:打击安史叛军的前线。附书:带信。河阳:在黄河北岸,今河南孟县。

       杜甫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中的名篇,是关注人民疾苦的代表作,有“诗史”的价值。

       诗人因为替朋友房琯说情而得罪肃宗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是有机会往来于华州到洛阳的途中。在这一段时期中,诗人目睹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很多痛苦和灾难,怀着关心国事,关爱人民的炽热情怀,他用头脑和手中的笔写下了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和本篇,简称为“三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简称为“三别”。这六篇诗歌连同诗人的其他名作,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之作,是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历史,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因而有“诗史”之称。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及唐王朝征兵拉夫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作者当年往来于洛阳和华州时的真实见闻。

     全诗以石壕村中一家人的遭遇和命运,以点带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诗一层一层地叙述见闻,一层一层地写出了那家人的痛苦遭遇。最让人扼腕悲叹的是在叙事的最后,连一个老太婆也被抓走充军干杂役去了。结尾处作者用呜咽的哭声为我们记载了永远难以抹去的人民的苦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石壕  石壕词条  全诗  全诗词条  老妇  老妇词条  老翁  老翁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