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一个朋友吃饭,在主管位置做了两年多的她最近很郁闷:晋岗申请被公司层面拒绝了。
她说:“肯定是我领导使绊。我们全组人都经常被他骂得狗血淋头,你不知道他脾气有多差……”
“你别想太多”,我忍不住打断了,“等弄清楚了再说不迟。”
不是我安慰她。
这几年我有个很深的感触,大多数烦恼和冲突,来源于无端的假设以及对他人轻易的定义。
很多人都为此烦恼不已,而破局的方法,其实就4个字:
就事论事。
01:
去年底,某互联网公司爆出离职员工索赔遭羁押的事件。
相比各路媒体报道,网友们的反应更加耐人寻味。我刷微博时看到大量类似评论:
“天哪,以后再也不买它们家的产品了。”
“我们公司和他们还有业务往来呢,怕怕。”
“早就觉得那个董事长的面相就不是善茬。”
……
不少大V以此为话题,探讨民族主义、资本主义、底层劳动阶层等看似很深刻的主题。
说得轰轰烈烈,其实涂抹放大的居多。
一家几十万人的大公司,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被曝光、被讨论、被指责都很正常。可这和它产品有什么关系呢?和业务有什么关系呢?和管理者的面相又什么关系呢?
以局部问题,否定全局,这是人们容易踩到的陷阱。
《礼记·聘义》有句话: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我第一次看到时想,这两句话不是同个意思么?
实际上,它告诉我们的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优点掩盖不了缺点,缺点也掩盖不了优点。看待问题时要一码归一码。
如果没有课题分离的能力,将所有信息一锅乱炖,会让你在喧嚣的声音中摇摆直至人云亦云丧失判断。
你看到公司对辞职员工的处理方式不妥,就觉得他们的产品是垃圾;
你看到上司对你态度差,就觉得是他让领导层拒绝了你的晋岗申请;
你看到公车上有人没给老人家让座,就觉得这人没教养、没爱心。
就事论事,是认知力的重要体现。
那种“一杠子打翻一船人”的判断模式,只会让人停留在低水平的认知层。
02:
再继续讲两件事。
第1件,美国Costco超市进入中国,开业当天被挤爆。
几乎每次这类新闻出来,都会有一种声音:中国人爱哄抢是否是民族劣根性?
哄抢是实情,可实际上,这情况全世界都差不多。
美国的“黑五”购物节,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哄抢暴力事件。
人么,骨子里都是趋利的。面对诱人的优惠价格难免心动。动不动就放大到民族层面是不是过于轻率了呢?
就像之前星巴克猫爪杯、优衣库kaws联名款遭疯抢,也只不过是个人的跟风行为,完全没必要上升到“民族素质问题”。
再说第2件,西安日系车主被反日游行者用钢锁砸穿颅骨。
2012年9月15日,由于钓鱼岛争端激化,国内掀起反日浪潮。这天,51岁李建利开着一辆日系车,被一名游行者用U型锁击穿头,身上留下的伤残永远无法复原。
所谓的“反日爱国者”打砸沿途的每一辆日系车,不断扯下日本品牌的广告,路边的一些涉日商铺被疯狂打砸。
“915”当天西安仅机动车损失就达两亿元,受损车辆近千台。
这叫哪门子爱国?
打着反日的大旗,毫无理性和逻辑地攻击中国人,毁坏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车子、开的店铺,把毫无关联的事强行关联,还自称替天行道。
这是为自己的戾气找个发泄口,这是愚昧而不自知。
越是理性的人,越不会随意将事情做关联。
作家吴淡如曾在书中说:
“在我看来,成功的人脑袋多半知轻重、有条理,会把许多事情放在不同的抽屉里。
比如失恋,很难短时间忘怀忧伤,可是你的工作与失恋无关。不要把工作和恋爱混为一谈,请把它们放在不同的抽屉里。”
而靠情绪驱动的人,脑子里只有一个杂乱无章的抽屉。
03:
大部分人判断一个人时,是根据他接触到的那面去定义。
但人是有多面性的,单纯从某个面去判断一个人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几年前,经典理财书籍《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申请破产保护。许多人质疑他写的书是不是骗人的。
实际上呢,他只是利用破产这种手段保全个人资产不受损,何况他还有10家公司。哪怕就算全部破产了,书中的很多观点依然具有含金量。
乔布斯也是个典型例子。
从个人生活看,乔布斯在女友怀孕后,马上抛弃了她们母女并且否认女儿丽莎的身份,振振有词地说:“我不希望做父亲,所以我就不做。”
够渣男了吧?但与他在产品上的天才创造力,是两码事。
这样单一评价的例子在日常中,比比皆是。
韩国某综艺节目邀请了几位嘉宾,分别对电视屏幕里的人进行随意评价。
因为不是面对面,他们的反应可以说很真实了。
比如,看到有个女孩纹身,他们的评价是:“我觉得她应该是那种有点儿随便的女孩,在我看来不是什么贤妻良母型的。”
比如,一位小眼睛、戴黑框眼镜的男孩出现在屏幕上时,马上就有人评价:“他看起来就是个宅男,眼神看起来很消极。”
事实上是怎么样的呢?
纹身女孩的梦想是想当画家,她能把周围的人都照顾得很好,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看起来像宅男的眼镜男孩,善于社交,有很多朋友,喜欢主动打招呼。
面对路人尚且如此,面对利益关联时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我前同事小叶说,几年前他竞聘项目总监,落选了。他非常不服气,因为那时上司经常和他有意见冲突,于是认为是上司故意卡着。
第二年,上司调岗到其他部门,换了个新领导,小叶顺利地竞聘成功了。
小叶得知后激动地向新领导表达感激。
令他想不到的是,新领导说,自己几乎没做什么。他前任上司去年帮他争取了好久,但当时公司名额有限。几番交涉,前任上司坚持将小叶放入第2年的晋升名单。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种脱离现实+以一概全的习惯,不仅让你陷入大量主观评判,而且自我假设后徒增烦恼。
04:
不知道你发现没,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想快速找突破口,就事论事,是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达纳·卡斯帕森在《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书中,提到冲突管理的办法之一:
凡事就事论事,不贴标签。比如,团队里有一个人拖延症很严重,你就事论事的表达方式是:“你没有按自己的承诺完成进度,这对其他人的工作造成了影响,请你赶上进度并且不要再让这种情况发生。如果再发生会怎样。”
但贴标签的表达方式则是:“你是不是需要提高责任感啊?”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
焦点模糊后,解决问题的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你可能会困惑,聪明人不都会懂得举一反三吗?就事论事听起来很狭隘啊?
罗振宇曾表达过一个观点:判断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主要看两点。
第1点:谈论事情,是否懂得多用概念,举一反三。
例如说到“价值”、“成本“等概念,你能抽取共同的逻辑用于多个地方。
第2点:谈论人时,是否少用概念,根据具体场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
就像我们常说的给人贴标签:中国人如何、美国人如何、北京人如何、上海人如何……用标签简单粗暴地涵盖所有人和所有行为。
本质上,它是一种思维上的偷懒。
所以,别轻易给人下定义。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在不同的场景下展示出不同的那面。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误解,是你将以一概全的假设当做全部真相。
希望我们都能少一分主观,多一分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