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读书?
1、太忙了没空读书
日常生活消耗了大量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所事事、看电视、玩游戏好像不用动脑不用消耗,看书花时间又费脑子。
在很多事情上并不是我们缺乏时间,而是我们自己的价值排序、愿不愿意去做的选择问题。阅读是可以放在每一份时间空隙里的,鲁迅有云“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解决什么时候读书这个问题,我给自己设定了2个触发机制,也就是一碰到下面2个情况,我就会去找书看:
2.一碰到某个情况,我就去读某本书,比如工作上没有头绪的时候,我会去翻看自己写的工作方法读书笔记。
阅读也是可以作为纯粹消遣的,取决于你看的是什么书。
2、不想看,没兴趣
好书越来越少?也许是吧。
书店里的经典书籍依旧畅销,书单、阅读计划在公众号文章里满天飞,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解决自己当下问题的书,并不难。
我一般是去找自己近期困惑的事情相关的、最近感兴趣的话题的书,这样读书就自带热情了,想看的内容都很容易看进去。
看书不要搞得太痛苦,太痛苦就不容易看下去、坚持读书了。
读书不太容易给你带来即时利益,长期坚持下去才有质的发展。
如果你遇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你和世界上一个健谈的人建立起了链接,他带你讨论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问和不同的生活。
3、读不懂怎么办
书籍构成了一个广阔的陌生世界,容易让人眩晕,搞不清自己在哪里。每一次和陌生书籍、高深理论的触碰,都是你思想世界的一次扩展。
当你拿起一本书时,就是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阅读会逼迫你审视自我、审视人生,逼迫你面对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看不懂这本书,不知道在讲什么,我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这时候我会画这本书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试着理清作者的思路。
进入阅读世界需要决心和耐心,去面对自己的局限性,面对陌生世界的辽阔。
4、读书有什么用?真的像你们说的那么好吗?
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知道对自己的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
每看一篇文章、一本书,你是不是会问自己“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 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你的方法看上去挺有道理的,但我不确定是不是对自己有用,如果我使用了这个方法,是要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的,在我不确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收益的情况下,我怎么能贸然行动呢?
这个答案,还是只能自己去行动,进行自我验证。问题在于,实践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你愿意付出努力去试错吗?
确实去做了,并且坚持下去,那么方法是不是适合你,自然就会明了。
阅读是某种独立于日常行为之外的活动,多数时候的阅读没有直接目的和短期成效。
阅读作为重要不紧急事件之一,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思维变化、思想深度的改变和言谈举止、外貌气质上的变化。没有短期收益、没有现成获利的事情,人们就容易犹豫、观望了。
5、下一本书在哪里?
下一本书就在你此刻阅读的这本书里。
每一个写书的作者一定会有自己的灵感来源、参考文献、推荐作者,所以下一本书和这一本书是自然联系着的。
6、读书有没有方法?最好是快捷有效的那种?
如果说快速有效的读书方法的话,那可能就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个难题,你专门去找解决那个问题的那类书,或者你看那类你很感兴趣的书籍,你本身的好奇心、兴趣、难题要求的时间节点,会让你高效地阅读的。
读书方法也不要被条条框框限制住,读书方法搞得太复杂、太痛苦了,也不容易坚持下去。
7、阅读要不要做笔记?
没必要读每本书都画个思维导图、做笔记,想看的书你会一读再读的,写的深入人心的书籍会一次又一次召唤你再看的。
做笔记的好处就是拿起来说不定就能应用,方便日后回顾,比较常见的读书笔记包括思维导图、摘抄式、读后感式、圆桌讨论式。
看书的方法、做笔记的形式还是因书而异、因人而异,最最关键的是,看完书之后自己要去实践。
作者:雨荷,个人公众号:雨荷,ID: yuhe621,保送复旦,转学港大,香港职场,讲过TED。文风清醒而有温度,我1周1篇原创第2年:时间商 | 生活商| 社交商| 5年手帐 | 经历故事
【本文为作者投稿,MBA智库(微信ID:mbalib)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申请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