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览(书评)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

  第一章 研究课题——日本

  一。作者通过了何种方法写了本书:

  1.与被研究的民众进行面对面接触

  2.查阅资料

  3.向曾在日本生活过的西方人请教

  4.日本人的文献(日本人有强烈的自我描述的冲动,即写生活琐事,也写宏伟的全球扩张计划)

  5.在日本编写和拍摄的影片

  6.结合文化相似性,进行文化比较,获得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线索

  7.分析最孤立的行为之间存在某种系统的联系(经济活动、家庭行为、宗教仪式、政治目标)

  二。研究的目的:

  描述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思考、行动的态度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

  一。西方国家对战争有共有的观点

  1.如果出现局部战役的失败,往往要鼓舞士气

  2.规定死亡人数到达何种比例时可以投降

  3.在对待战俘问题上应遵循哪些行动规则

  而日本人是不计伤亡,不投降主义

  二。美国与日本对战争的态度:

  1.美国人把战争归因于轴心国的侵略,认为是日本、意大利、德国三国的非法征服破坏了国际和平。当轴心国占领了中国东北、埃塞俄比亚和波兰时,他们实际上是实施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政策;他们违反了“让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条公认的国际准则,或者至少是破坏了针对自由企业的“门户开放”政策

  2.日本的观点:只要各国都拥有绝对的主权,整个世界就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因而,日本必须为建立一种等级制度而斗争,而这个任务只能由日本来完成,因为只有日本才是唯一的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等级制度的国家,也只有它懂得“各安其位”的必要性。

  三。日本对于胜利所寄托的基础是精神,美国理解的是物质

  四。日本人相信世界万事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真正的威胁来自于那些未曾料到的状况,而美国人时刻转被迎接挑战,学会生活适应充满挑战的世界。

  五。对所有日本人来说,天皇代表了一切。对皇室的忠诚与军国主义及侵略战争政策是两码事。日本人不缺乏辨别善恶的意愿,对天皇的忠诚是无条件的,而对其他的人和集体是横加批评的。

  六。面对救援行动:

  1.美国人:勇敢的行为如果能够挽救受到伤害的人,就更加是英雄主义的行为

  2.日本人: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死才是最高尚的,预防措施是毫无价值的。

  第三章 各守本分

  一。日本人信奉秩序和等级,美国人信奉自由和平等。

  二。日本人对孝道的定义,只局限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之间。最多包括父亲、祖父、伯父、伯祖父和后代。遵从绝对的长者,其他人必须服从。日本人并不在家庭生活中学习对专制权威的尊重,也不培养对专制权力屈服的习惯。无论要求多么苛刻,每个成员都必须以最高价值的名义服从家族的意志。因为这个决定与每个人的利益生死攸关,这是以共同忠诚的名义进行要求的。

  三。日本世袭的等级制度:士(武士)农(农民)工(工人)商(商人),贱民。每个层级受的限制很大,但却有秩序和安全。可以采用技巧打破等级制度,商人成为地主,通过与武士通婚成为贵族。

  四。关于农民起义:即便最后判决对农民有利,但是农民起义违背了“必须效忠”的法律,必须被判死刑

  第四章 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做法

  1.废除了大名在各藩征税的权利,权利收归政府

  2.从法律上废除了不同阶层见的不平等,废除了标志不同等级、地位的标记和服装,颁布散发令。贱民被解放

  3.废除了禁止土地转让的法令

  4.各藩间的关卡被拆除了

  5.取消了佛教的国教地位

  二。关于政治。政府对国家和人民间的义务作出了明确的划分,要求各安其位(新等级制度),普选产生的众议院代表,代表选民的意见,虽然有一定的权利对政府高官提出批评和质询,但却在人事任免、决策、财政预算等方面没有真正的发言权,也不能提出立法要求。

  三。关于宗教。国家神道教,日本政府认为并不是宗教,对永世统治者天皇的崇拜

  四。军官的晋升不是看家庭出生,而是看个人的实际能力,所以军人享有极高的声誉。军队首脑独立于平民政府

  五。关于工业。当产业组织完善,业务获得发展,政府会把企业出售给私人公司。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工业发展关乎日本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不能相信简单的供求规律和自由企业的政策。日本的成绩,是用最小的失败和浪费来建立一批它最需要的企业。日本从重工业开始发展,而不是日用消费品和轻工产业。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一。日本人理解的“义”,就是要在巨大的人情世故网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个网络包括祖先和同龄人。

  二。日本人的“恩”,有偿还的义务,一定要报恩,恩惠是一种包袱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一。人们欠恩不是美德,而报恩却是美德。人们为了报恩而致力于感激就是一种美德。只要人一出生就肩负着巨大的恩情。

  二。日本人所称的“义务”:1.报答父母的恩情,孝。2.报答天皇的恩情,忠。

  三。恩情的相应义务:

  1.义务,无论如何努力,无论经过多久,都无法偿还的:忠、孝、敬业

  2.情义,必须根据所接受的利益数量偿还,并且有时间限制:对社会的情义、对自己名誉的情义(复仇)

  第七章 情义难当

  一。情义和义务的区别

  二。日本人对于复仇的热衷,源于对君主的情义,对自己的情义

  第八章 洗刷污名

  一。履行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意味着要消除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因为诽谤会玷污自己的名誉,因而必须消除。主要做法是,报复、自杀或其他,绝不能淡然处之

  二。道德的定义,只要是维护情义、洗刷污名,那就不能说这个人犯了侵犯之罪。

  三。日本人对竞争的态度,在竞争态度下,人们往往对对手异常敏感,觉得自己正处于一种被侵犯的状态,而将精神放在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上,因而不能专心的工作。

  四。日本侵略的理由,需要得到世界的尊重。而当战败,他们意识到侵略不是赢得荣耀的方法。维护情义采用两种方法:1.侵略。2.遵守互敬关系。战败后转向了第二种方法。

  第九章 人情世界

  一。日本人的爱好:洗热水澡、睡觉、吃饭、浪漫的爱情(性享乐),同性恋、手淫、酗酒

  二。日本民族的道德优越性,日本人天生善良,值得信赖,没有必要再与自己性恶的一半进行战斗。

  第十章 道德困境

  一。近代以来,日本人试图建立某种能够凌驾于一切领域的道德标准,“诚”

  二。《军人敕谕》五条训令(天地之正道,人伦之纲常):

  1.最高的道德,忠

  2.按照军衔遵守礼仪

  3.勇气,从不轻视弱小者,也从不惧怕强大者

  4.勿空守私情

  5.勤俭

  三。以耻为主的文化和以罪为主的文化 ,美日。耻感文化依赖外部的约束力来行善,罪感文化则借助于从内心确认罪恶。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一。自我修炼的概念:

  1.培养能力的

  2.可以给予更多的东西。

  二。修炼就是磨掉身上的锈,使人变成一把明亮而锋利的剑

  三。禅宗为例的教派,强调自助,教导人们潜力只存在于自身,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增强潜力。”禅并不是一无所知,只是相信求知在一切经典、文献之外。你并不是来求知的,你只不过是来求解佛经的罢了。“

  第十二章 儿童教育

  一。儿童幼年期不受约束,老年人不受约束。

  二。儿童经历,造成日本人害怕受嘲笑和遭到别人轻蔑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

  一。战败十天后报刊文章

  1.我们必须坚信,军事上的失败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毫无关系,应当把军事失败作为一种动力

  2.日本必须获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因而,日本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赢得别人的尊重

  二。怀疑耻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希望在国民中发展出新的自由,即从对世界的批评和排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菊与刀》读后感(二):矛盾综合体

  据说这本书是历任美国总统上台之前必读书目之一,是了解日本人性格最好的参考书籍。不过很多人说毕竟这本书是二战以后写成的,距今快70年了,书中很多描述已经不能代表现在的日本人了。我觉得说这话的人还是不太懂得日本人的国民性,短短几十年,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是很难改变的。

  菊与刀代表什么?菊花本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日本武士阶层及武士道精神的图腾。作者本尼迪特将这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意在说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民族特质。菊与刀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两种心态,所以日本人既可以像菊花一样儒雅、高贵、忧郁,也可以像刀一样暴戾、果敢、嗜血。这充分表明了日本民族矛盾的性格特质。

  日本是个弹丸岛国,四周环海,地震,海啸频发,因此他们很早就有忧患意识,认定如要实现国土扩张,只有采用暴力手段从他国夺取。所以自明治维新时期就觊觎清朝领土,从甲午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他们始终崇尚的是使用武力征服弱国。他们的军人各个崇尚武力,刀是他们暴力文化的象征,而一旦遭到失败和屈辱,他们会选择剖腹自尽,像菊花一般凋谢。

  所以日本军人在二战当中就是一朵彻头彻尾的奇葩。即使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他们也绝不投降,要么拼命到底(如神风敢死队),要么剖腹自杀谢罪天皇。因为这样的性格特质,日军是决然瞧不起俘虏和弱者的,因此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虐杀俘虏。如果不是那两颗原子弹投在广岛长崎,我想日军会战斗到底,这就是他们的民族特性——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敬佩。

  即使是生于和平年代的现代日本人,也是综合矛盾体。上班时间他们各个表面上都是西装笔挺彬彬有礼,一旦下班喝了酒一个个就原形毕露,丑态尽显。很难想想这会是同一个人的举止行为。

  但是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先进科技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同样我们也不能低估日本政客的军事野心,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学又不得不防的怪邻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菊与刀读书笔记一览  一览  一览词条  书评  书评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