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计民生的数据和方案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老百姓心头萦绕。收入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孩子教育,老有所养……两会进行时,这些问题更需要被重提、被重视、被分析、被了解。推荐书小编为书友们精心推荐以下书籍:
1.《摆脱贫困》
习近平/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08月
本书初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千字。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 》
文贯中/东方出版社/2014年07月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3.《消逝的村庄》
徐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04月
《中国农村农民印象:消逝的村庄》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文库。为中国农村和农民印象文库第二种。作者在调研过程中收集大量的农村和村庄的图片。作者配以文字说明,以记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农村和农民。全书分为如下专题:出版说明、第一章村落、第二章房屋、第三章厨灶、第四章巷道、第五章民俗。
4.《中国人的民生》
高连奎/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03月
从阶层和财富的全新视角,观察中国民生,以独到观点深入解析工资、住房、税收、通胀、养老金、福利、保险、生存等中国十大问题。关注普通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揭示经济问题背后最本质的原因。作者借鉴西欧国家发展模型,勾画了一幅财富分配更加均衡、民众休闲时光更多的福利社会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蓝图,探寻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可行方案。
5.《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
华生/东方出版社/2013年11月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问题是事关中国改革方向和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但同时又极其复杂,不仅在实践中出现了土地财政、地方债务、高房价等连锁问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和分歧。本书指出,目前城市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农村、农民、农业”的老三农问题,而是“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农地非农用”的新三农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从“土地城市化”真正走上“人的城市化”,并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其核心是重新调整“土地开发权”的分配,实现公民权利的均等化和人力资本的普遍升级。
6.《城乡中国(下)》
周其仁/中信出版社/2014年08月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7.《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05月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延续很长时间。
8.《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4)》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张连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01月
本书是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的跟踪调查,通过测算得出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略有提高,但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仍处于不满意区间,是拉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老百姓的综合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9.《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
蔡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07月
本书科学地回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后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从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适当容忍6%-7%的经济增长率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书对于反击“唱衰中国经济”,坚定中国经济将来中长期内健康发展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10.《智能养老》
朱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研究智能化养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著,是我国智能化养老方式研究的开创之作。作者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从分析养老服务需求与服务方式的矛盾入手,阐述了智能科技进步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特色智能化养老的基本内涵及其系统构成、中国智能化养老的发展历程和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
11.《税收那些事儿》
谷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
谷成编著的这本《税收那些事儿》以“为什么要征(纳)税——怎样征(纳)税——征(纳)税会产生哪些影响”为逻辑主线,采用精练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论证和图文并茂的行文方式,系统阐述税收依据、税收职能以及税收效应等问题,将税收遵从、税收道德、税收文化、税收转嫁与归宿等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导纳税人对税收问题做出更加理性的思考。
12.《梅花与牡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崛起》
姚余栋,李宏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从自强不息、勤俭朴素的“梅花时代”,到创新包容、与时俱进的“牡丹时代”,中国国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水平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人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如何迎接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怎样满足社会变化的消费需求? 本书从我国消费与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对比入手,敏锐地发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人口结构变迁等因素,让社会消费从高储蓄率的“梅花时代”转为需求多样化、兼容并包的“牡丹时代”,并睿智地指出,中国未来的消费需求将不仅停留在量上,且会向更高层次转化,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13.《中国的土地和劳动》
(英)理查德•H.托尼/商务印书馆/2014年11月
《中国的土地和劳动》是托尼在中国调查研究后撰写的一部著作。作者把他研究英国社会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对中国状况的研究。该书初版于1932年,当时在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蒋廷黻盛赞该书的价值,并节译其中的部分在《独立评论》第36、38号上发表。也有学者认为该书“是外国人考察中国问题最深刻最彻底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断定它“有永久存在的价值”。该书在西方学界也影响深远,至今仍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从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看,托尼的这一论著及其主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上承西方学术传统,同时又极大地影响到后来西方乃至中国学界的中国经济史研究。
14.《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
谢耘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05月
中国目前尽管已有多项全国性或跨地区的大型社会调查,并已形成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社会调查机构,但长期性的、每年一次的、标准化的,可对社会民生、社会热点问题即时反应的综合社会调查却是空白。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的方法(CATI)即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民生问题调查,涵盖教育、食品安全、环境、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就业、住房、物价、交通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建设综合民生调查数据库,形成了此书。
15.《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
田雪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06月
本书在把握“后人口转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变动基础上,就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和任务,开展边缘、交叉、综合性实证研究。特别就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与“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与“中等收入陷阱”、劳工荒与2020年收入翻番、稳增长调结构与城市化转型、人口发展战略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性重大问题,开展创新研究,提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未来人口政策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16.《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
苏振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01月
本书重点研究如下问题:人口老年化对养老模式的影响;生育观与养老观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及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比较;高校离退休人员居家养老满意度研究;城市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城市公立与私立养老机构比较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模式研究;美国养老模式的历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