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是怎样的人

  在《追风筝的人》中,卡勒德·胡塞尼用絮絮的话语揭示着生活的琐碎,人性的卑微。前尘往事犹如飘在记忆里的风筝,自以为忘了,其实它一直存在,等待合适的契机,出其不意地浮现,那一缕缕的愧疚慢慢升腾,让你重新认识自己。你终将明白,原来的自己是如此不堪一击,原来的一切不能一笔勾销,原来的心灵之债终须心灵偿还期。只有当内心的勇敢逐渐取代了怯懦,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救赎。

  一. 温暖友谊

  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贯穿于全书始终。童年时代,它如同初绽的花朵,美丽,纯真。两人常相对而坐,坐在高高的枝桠上,光着脚丫晃来荡去。换着玩破镜子,一起吃桑椹干。在院子里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折磨昆虫等。哈桑每时每刻都在温暖着孤僻自卑的阿米尔,对他言听计从,但两人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和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的友谊有着本质上的不平等,这也为阿米尔后来的背叛埋下了伏笔。他默默地为阿米尔做着一切,不仅因为阿米尔是他的主人和朋友,更因为他把阿米尔当做亲兄弟——两人吃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在种族等级深严的阿富汗,能坚守住这份忠贞不渝的友谊实属不易,然而正是阿米尔的怯懦和嫉妒摧毁了这份友情。风筝比赛后发生的悲惨不堪的往事使得怯懦的阿米尔感到深深的羞愧和自责,最终设计赶走了哈桑和父亲阿里。后因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逃到美国,拉辛汗年纪大了无法照看房子时,哈桑又义无反顾的回到曾经的屈辱之地,承担起看管房子的重任,最终不幸被塔利班杀死。他给阿米尔的信成了最后忠诚的证明。

  虽已意识到自己所处境地的危险,哈桑仍对生活抱着很大的热诚和对好友殷切的期盼。在信中,他提到了他和阿米尔的风筝,深切怀念他们的童年时光,对阿米尔送以深深的祝福,同时也对儿子索拉博寄予厚望。没有对当年不公平的责备,没有自怨自艾,哈桑的心灵永远是那么纯净和强大。哈桑用他的行动履行了他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 。可是,阿米尔再也不能见到哈桑,和他一起在冬日的天空下放飞风筝。

  二.两次背叛

  在风筝大赛中,哈桑在为阿米尔追最后一个风筝时,被阿塞夫堵住并逼迫他交出风筝,可哈桑坚定地拒绝了,宁愿遭受阿塞夫夫等人的毒打和强奸。躲在巷口的阿米尔目睹这一切,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斗争,希望自己也能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但最终却选择了沉默,始终没有出手相救。对风筝的向往,对父爱的渴望,也许哈桑必须付出点代价,哈桑的命运就像被任人宰割的羔羊。也许,哈桑的悲惨人生从他出生那一刻就已注定:母亲放荡,父亲阿里残疾,真正的父亲不敢相认,在宗教派系里倍受欺压。他所认为的好朋友阿米尔也从没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他是那么的正直,真诚,命运之神却毫不客气地抛弃了他。哈桑对阿米尔却一如既往的忠心耿耿。明知阿米尔背叛了他,他也毫无怨言地把追到的风筝交给阿米尔,独自承受着委屈。他将一切埋在了心底,独自做了牺牲品。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希望好友阿米尔开心,可阿米尔对他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倘若说第一次背叛是无奈而为之,阿米尔的第二次背叛就是精心策划的。赢得斗风筝大赛冠军后,爸爸明显地对他刮目相看,他赢得了爸爸的爱。但只有他知道,这只风筝上面沾着哈桑的血。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哈桑一如既往地勤劳,忠诚,可阿米尔再也感受不到往日的温馨, 再也回不到从前两人无忧无虑一起欢笑的时光。每天看到哈桑的身影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和痛苦,他再也找不回来昔日的快乐了。尽力想结束这尴尬煎熬的局面,他希望哈桑揍他一顿,那么他的负疚感可能就会有所减轻。可哈桑对阿米尔仍旧忠心,热情,仿佛这一切都不曾发生。阿米尔的愧疚无处发泄,于是设计把自己的手表藏在哈桑住处,污蔑哈桑偷了东西,以此为借口让父亲赶走了哈桑。在阿米尔父亲不舍的哭声中,哈桑和父亲坐上汽车走了。阿米尔曾闪过一丝念头:追上那辆汽车!可他最终没有。就这样,他与幼时就在一起的玩伴分离了,永久地分离了!

  哈桑走后,阿米尔本以为搬掉了心上的一块大石头,可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父爱,内乱开始,不得不和父亲狼狈地逃往美国。阿米尔逐渐长大,少时和父亲的隔阂日益消除,最终相处融洽,而愧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发酵。在阿米尔的心底,对哈桑的背叛成了梦靥,在每个午夜梦回的时刻,审视着自己的内心。哈桑的影子在他心头萦绕不去。尽管他得到了完整的父爱、甜蜜的爱情和令人称羡的作家头衔,但他内心依旧空虚,得到的所有东西都不能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他为曾经做过的一切真正地后悔,他想忏悔,可哈桑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其实是怯懦的表现,哈桑的遭遇让他感到害怕和愧疚,他的怯懦性格使他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勇敢地向哈桑道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阿米尔  阿米尔词条  风筝  风筝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