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托马斯人物形象分析 托马斯是怎样的人

  托马斯是怎样的人,托马斯人物形象分析

  托马斯是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塑造的一个内心在“轻”与“重”挣扎的复杂矛盾的人物。托马斯的生活态度是“轻”的。托马斯与妻子离婚,并且认为除了那个不慎之夜,儿子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睡过两百多个女人,他渴望女人而又害怕女人。他需要在渴望与害怕之间找到一种调和,便发明出一种所谓“性友谊”。双方都不要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1]托马斯得出结论: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他害怕承担责任”他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于是,托马斯自言自语到“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托马斯生活的“轻,”是脱离现实而又不愿承担责任。但当他说出“非如此不可”时,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托马斯的其它。

  一、对爱情、家庭的非如此不可。

  把忠诚作为彼此交情的必要条件的特丽莎在知道托马斯有众多情人后从未真正感受到快乐。特丽莎选择带着可列宁离开托马斯,离开布格拉到苏黎世。这时的托马斯认识到对和特丽莎在一起生活了七年的回忆远比生活本身有魅力。[2]任何女人都会使他痛苦不堪地回忆起特丽莎。托马斯说自己是患了同情症。“星期六和星期天,他感到甜美的生命之轻托他浮出了未来的深处。到星期一,他却被从未体验过的重负所击倒,连俄国坦克数吨钢铁也无法与之相比。没有什么比同情那样沉重了。”于是,在特丽莎离开的第五天,托马斯向院长说出那句贝多芬乐章的主题“非如此不可”,难下的决心。贝多芬“难下的决心”也可以解释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决心”。这种有分量的决心是与他的“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是一致的。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当托马斯对特丽莎的离开说出“非如此不可”时,那是托马斯下定了决心要选择家庭,责任等生活的沉重。但生活不会这么简单,选择沉重绝非易事,对一向“避重择轻”的托马斯来说更是如此。后来他开始怀疑只不过是六个巧合将自己推向特丽莎,这样是不是“别样也行”?那严厉、庄重、咄咄逼人的“非如此不可”,长期以来一直使托马斯暗暗恼火,他怀有一种深切的欲望,要把重变成轻。

  他除了反抗自称为他沉重责任的东西,除了抵制他的“非如此不可”,除了由此而产生的躁动、匆忙和不甚理智的举动,还能有什么呢?当了清洁橱窗的托马斯干活可以无所用心,自得其乐。不像他当医生时职业中的“非如此不可”。与特丽莎早出晚归时间上的错开使他又回到了单身汉的日子,十六个小时中他用来擦洗橱窗的八个小时里,周围都是新的女招待、家庭主妇、以及女职业,她们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次潜在的性活动约定。托马斯想从所有的职责中解脱,从一切“非如此不可中”解脱,托马斯认为自己能离开医院的手术台,为什么不能离开世界的手术台?“非如此不可吗”?托马斯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人能否永远的从生活的沉重中挣脱开来?我认为托马斯对特丽莎的非如此不可代表的是他对生活,家庭,爱情的态度,带着非如此不可去寻找特丽莎,他们有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因为那是托马斯承受了他应该要承担的责任,生活的沉重而内心是幸福的,但托马斯的反复犹豫不断找情人使特丽莎一直在做噩梦连续剧,而托马斯胃疼发作,难以入眠。两个不幸福的人搬迁到穷乡僻壤,最终车祸身亡。在特丽莎心里,幸福是对重复的追求。而难下决心的托马斯在搬进乡村前,都不能对特丽莎,即家庭,爱情负起“非如此不可”的责任。而在乡村里,与一切断绝关系,不正是选择了“轻”,而却是不能被生活承受。

  二、对职业生涯、政治命运的非如此不可。

  托马斯写了文章抨击俄狄浦斯的政治,谴责战争的幕后罪人,认为当局者应该为自己犯下的严重后果负责,不管当局者当时知道不知道这些后果。这篇文章被利用而导致托马斯被当局者迫害,这使他不仅丢了工作而且被周围的人嘲笑怀疑威逼收回他的文章,意味着伤害他的名誉与职业生涯甚至性命。而当秘密警察找上他要他签一份亲苏谴责知识份子,痛诉周报编辑的声明时,托马斯拒绝了。尽管他根本不能肯定这个选择是否合适,但他认为这是他对忠诚的无言许诺使他非如此不可。于是,他成了一名窗户擦洗工,也就是成了社会最低层的人。托马斯不是新闻记者,作家政客,更不是民族救星。对于一名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发表一篇抨击时政的文章以及收回一事为什么对托马斯来说是“非如此不可”呢?我认为正是托马斯周边的人,社会上的人都对托马斯的轻视,嘲笑,瞧不起。一向逃避沉重选择轻松的托马斯这次站在了正直这边,选择了“重”,坚决反抗当局者。

  对一个知识者来说,被剥夺用知识去来为人民服务、用知识来体现自我价值是多么的残酷。托马斯是医院里技术最好的医生,可他将永远不能在大医院里行医。托马斯原以为他的解雇会使他在医院的同事集体辞职来威胁当局。可结果呢,人们不相信托马斯的诚实与德行,纷纷认为托马斯会收回文章。托马斯这个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受得了统治者的各种政治高压,却忍受不了平民百姓媚俗的一面,受不了人们对他的轻视。作者一开始便借萨宾娜之口说托马斯与别人不同,托马斯不媚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轻”字指的正是对生命的轻视、漠视以及生命本身的脆弱性,孤独性。社会对生命的轻视、漠视,这是一切有正义感的人难以承受的。而生命本身的脆弱性以及不媚俗的托马斯更显孤单。小说表现了托马斯这么一个正义知识分子的正直坚决。从布拉格城市中著名的外科大夫到偏僻乡村的一个以开车为生的农民,托马斯的职业生涯及前途命运都从辉煌走向末路,但这不是他的过错,这是整个社会的过错,相反他以个人的力量抗起了社会对他的迫害,他选择了始终与统治者不合作的立场,坚持了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承受了普通人难以承受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就是托马斯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尊敬之处。有托马斯这样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捷克民族是有希望的。

  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指不能承受生命中不承担责任的“轻”,以及对生命的轻视,漠视的“轻”。想起季羡林先生谈起自己为什么写《牛棚杂忆》一书时说过:能够活着的时候把这本书写出来是我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老先生九十高龄写这本书,还没来得急出版他便离开了。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是他用血和泪换来的书,一生的坎坷,被劳教,批斗,见证许多荒谬至极的历史事件。感谢季老先生在耄耋之年真实地写出他在文革期间遭受的种种迫害。最不能承受的是这是难得的一本由当年经历过文革的人写出自己的经历。那些批斗别人的人呢?那些迫害,诬陷,打骂别人的人呢?文革期间有多少人的生命被漠视,践踏,难道历史能过去了就没有了吗?季老先生曾说不管是迫害人的人还是被迫害的人都对当年的遭受难于启齿。直到最近有新闻报道三名女生坦白在文革期间揭发老师奸污,四十年后的现在承认是诬告老师。承担责任虽然太迟,但毕竟是承受了。我想,我们今天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最大意义,正是思考我们该承担的责任,承受起生命之重,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生活说一句“非如此不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托马斯  托马斯词条  承受  承受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生命  生命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