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的写作背景介绍
1978年,古华到一个山区大县去采访。时值举国上下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全国城乡开始平反这十几、二十年来的冤假错案。该县文化馆的一位音乐干部和古华讲了他们县里一个寡妇的冤案。故事本身很悲惨,前后死了两个丈夫,这女社员却一脑子的宿命思想,怪自己命大,命独,克夫。古华听了,也动了动脑筋,但觉得只写寡妇的冤案意思不大。在之后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给了古华一个重新认识、剖析自己所熟悉的湘南乡镇二三十年来的风云聚会、民情变异。1980年7月,古华开始写作《芙蓉镇》。
芙蓉镇作品赏析
小说是以“芙蓉姐子”胡玉音作为贯串全部情节的主人公的,胡玉音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物的情感激动是小说着力刻画的重点。作者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不仅达到了历史悲剧的高度,而且达到了伦理悲剧的深度。
《芙蓉镇》以湘南一个小山镇的青石板街为中心场地,以“芙蓉姐”勤劳发家,却招致不幸的故事做“引线”,缝串起与之相关相连的一组人物,并由这些遭遇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组成一个小社会,通过这个小社会,写走动着的大时代。小说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直写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足足跨了十六个年头,举凡小小芙蓉镇的政治风云、人事浮沉、爱情纠葛乃至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
小说内容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但篇幅不过十多万字,作者一方面在结构上着意经营,只着重于写二十余年间的四个年代,每一年代成一章;另一方面,便是描写要而不繁,色彩、情调俱出,却又十分简洁,概括,重叙述,融描写于叙述之中。
小说开始描绘了一个秀美的芙蓉镇,小镇民风淳朴,有很美的芙蓉花、镇上一家煮狗肉一条街都闻着香、孩子们端着碗走街串巷。接着,写芙蓉姐子胡玉音小镇上最有特色的豆腐摊子,芙蓉姐子人长的很美,又传承了小镇淳朴的民俗,待客热情,因此生意兴隆。由芙蓉姐子引出几个老顾客来:黎满庚、谷燕山、秦书田、王秋赦,一个国营饮食店的竞争对手:李国香。然后再写这几个人的恩恩怨怨,整篇小说就围着芙蓉姐子与她的豆腐摊子转,十多万字中心很明确。
《芙蓉镇》全书大小悬念此结彼解、层出不穷,从而使小说摇曳生姿、一波三折,收到很好的美学效果。小说以人为主、以事为辅,以人为经、以事为纬,以人为纲、以事为目,一言以蔽之,以人物性格为筋骨、以故事情节为血肉,就构筑起《芙蓉镇》这幢精美牢实的艺术楼厦。这是《芙蓉镇》美学风貌的独特之处,也是古华艺术构思的独到之点。
《芙蓉镇》的写法很有特色。它的时间跨度表面上是十七年,实际上加了回溯所写到的六年,共为二十三年。然而作家只选取了其中四年,每年各写一章。时间跨度这么长,只选取四年来写,就必需采取近似电影的跳跃。而这种跳跃,不但可以避免冗长与沉闷,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并且可以使所写的四年具有充分的浓度与力度。在没有写到的年头,必要之处作者采取了一些回忆、补叙,其余的就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和生活本身的逻辑,用想象去填补。读者非但不觉得这是一种疏陋,而且赞许作家对他们艺术欣尝和再创造能力的理解。它每章七节,每节着重写一、两个人物,这一点很象《水浒》。但是又有所不同:人物的刻划不是象双水浒》那样在一个单元里基本完成,而是在各章里反复刻划,直到最后一章才完成;每节在着重写一、两个人物时,又兼顾其它有关人物。它对人物的经历,人物之间已往的瓜葛,并不是都在出场时即加以介绍,描写,而往往是在政治风云变幻、人物命运升沉的节骨眼上,需要写出人物行为的因由和情节发展的契机时,才穿插进行介绍或描写的。这种不受时间或出场顺序束缚,打破原原本本平铺直叙的写法,很容易使读者想到《史记》里描述复杂人事关系缘由的“先是”,也就是林纤称之为“理枝循干,的擂笔。但有些地方又借鉴了意识流和心理分析,或者几种写法给合起来,这样,就既无板滞之嫌,又节省笔墨,给读者的印象也更深刻。时伺跨度长,需要叙述之处自然就较多。作者的叙述语言既从巴尔札克的小说得到借鉴,又吸取了中国说书的若干特点,颇见功力。叙述中有形象,有议论,有抒情,时而客观陈述,时而大声赞叹,时而幽默讽刺,或则正话反说,或则反话正说,或则庄谐兼有不拘一格,生动活泼而又简洁洗炼。重要的还在于,这些叙述往往是对各个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生活的艺术概括,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评价。
《芙蓉镇》的叙述语言用来介绍人物的遭际命运,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时,便又创造出和具备一种“形神兼备”的美。作者从山镇坪期的变化,自然而轻巧地引出胡玉音开设的米豆腐摊子,向读者介绍了作品的女主人公“芙蓉姐子”。作者写她迎送顾客,接应四方,和顾客调笑斗口:“就是骂人、咒人,胡玉音眼睛里也是含着温柔的微笑,嗓音也和唱歌一样的好听。”以后,写她苦吃勤做,作者又借人物自己悲愤的控诉,形容是“推米浆磨把子都捏小了,做米豆腐锅底都抓穿了,手指头都抓短了”。一两句话,就把这位外秀内慧、勤劳善良的芙蓉姐子的性格、气质、风姿如浮雕似地描绘了出来,不只是以形传神,而且是以神传形,形神互衬,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