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

  蔡先生说:“八十回后,贾府发生重大变故----‘事败,抄没’。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不归,很久音讯隔绝,吉凶未卜。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那一年事变发生于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就‘泪尽夭亡’。宝玉回来已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往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象所代替;绛芸轩、潇湘馆也都已‘蛛丝儿结满雕梁’。”蔡先生论证黛玉“眼泪还债”是出于对宝玉的爱和关心,而不是如程高续书中所写黛玉临死时误解和恨宝玉负心,论述详尽精当。正如戚序本第三回末脂批云“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黛玉所抽芙蓉花签曰“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皆此意也。黛玉“眼泪还债”出于她对宝玉无限的爱,而不是恨他负心,宝玉没有负心,熏玉是宝玉的知己,也不会误解他负心。脂批云“盖宝玉一生行为,颦知最确……”八十回中黛玉一度对宝钗的忌妒完全是两码事,“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钗黛之间的磨擦就不存在了。又黛玉死时宝玉不在贾府,所以《枉凝眉》中说“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第三十七回探春给黛玉取“潇湘妃子”的别号时说“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第二十八回中“宝玉听了忙撤身出来,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实际上是一种“语谶”,所以这段话后有脂批云“何苦来,余不忍听。”正叹后来黛玉死时宝玉不在也。可是蔡先生认为宝玉离家是由于贾府事败被抄家,宝玉被捕入狱,“淹留于‘狱神庙’不归,很久音讯隔绝,吉凶未卜。”却值得商榷。

  贾府既事败被抄,为什么宝玉后来又能够回到大观园“对景悼颦儿”呢?这与前八十回中透露的贾府被抄时景象极惨,“忽喇喇似大厦倾”终至“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情况不合。事实上黛玉死时元春尚在,贾家还没有大败。这从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和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所暗伏的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奉元春旨意完婚可以看出。(参见拙作《贾芸和小红》)从第七十回中各人放风筝的先后次序所暗伏的黛玉之死在探春远嫁海外为王妃之前可以看出。(参见拙作《放风筝的启示》)从林黛玉所作《五美吟》的排列次序也可以看出。(参见《探佚拾零》)

  “狱神庙”一回关联着宝玉和湘云的金麒麟姻缘,那是在宝玉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以后的事,距离黛玉之死已经很久了。详见拙作《史湘云嫁贾宝玉说》《贾芸和小红》。“狱神庙”似是“岳神庙”而不是“监狱”,我在《贾芸和小红》中已加以辨证。“狱神庙”既牵涉着宝玉和湘云的姻缘,那就说明宝玉在“狱神庙”时已经弃宝钗出家了,那离贾家被抄没也已经有了时间,这也可见“狱神庙”不是监狱。宝玉既已出家,怎么会坐监狱?和尚住在庙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黛玉死于宝玉离家后次年春末(宝玉离家在秋天,下面论及),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这两句诗前八十回中就出现了三次,是点睛之笔。《唐多令》中云“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而《枉凝眉》中云“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句句有事实依据而非泛拟,“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正说宝玉秋天离家,黛玉哭到次年春末泪尽而死也。

  周先生说黛玉当投水而死,有这种可能。因为黛玉是“潇湘妃子”,而娥皇、女英正是投水而死。此外元春归省时龄官唱《相约》《相骂》二出戏出《钗钏记》,《钗钏记》中女主角史碧桃就曾经投水自尽,而《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不过,黛玉是否投水还需进一步研究。但她当死于春末而不是中秋节。“冷月葬花魂”当是宝玉秋天回来后“对景悼颦儿”之感想,那时潇湘馆已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正秋景也。且晴雯已死于秋天,如果再写黛玉死于秋天,那就太死板了。依我看,将来宝玉和湘云分手倒可能在八月十五,所谓“寒塘渡鹤影”也,所以脂评说“用中秋诗收”。“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的史湘云大约正是在月儿团圆的中秋节与贾宝玉“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

  总之,黛玉死时元春尚在,贾家并未大败。她死于宝玉离家后的第二年春末夏初。

  蔡先生说:“八十回后,贾府发生重大变故----‘事败,抄没’。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不归,很久音讯隔绝,吉凶未卜。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那一年事变发生于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就‘泪尽夭亡’。宝玉回来已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往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象所代替;绛芸轩、潇湘馆也都已‘蛛丝儿结满雕梁’。”蔡先生论证黛玉“眼泪还债”是出于对宝玉的爱和关心,而不是如程高续书中所写黛玉临死时误解和恨宝玉负心,论述详尽精当。正如戚序本第三回末脂批云“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黛玉所抽芙蓉花签曰“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皆此意也。黛玉“眼泪还债”出于她对宝玉无限的爱,而不是恨他负心,宝玉没有负心,熏玉是宝玉的知己,也不会误解他负心。脂批云“盖宝玉一生行为,颦知最确……”八十回中黛玉一度对宝钗的忌妒完全是两码事,“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钗黛之间的磨擦就不存在了。又黛玉死时宝玉不在贾府,所以《枉凝眉》中说“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第三十七回探春给黛玉取“潇湘妃子”的别号时说“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第二十八回中“宝玉听了忙撤身出来,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实际上是一种“语谶”,所以这段话后有脂批云“何苦来,余不忍听。”正叹后来黛玉死时宝玉不在也。可是蔡先生认为宝玉离家是由于贾府事败被抄家,宝玉被捕入狱,“淹留于‘狱神庙’不归,很久音讯隔绝,吉凶未卜。”却值得商榷。

  贾府既事败被抄,为什么宝玉后来又能够回到大观园“对景悼颦儿”呢?这与前八十回中透露的贾府被抄时景象极惨,“忽喇喇似大厦倾”终至“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情况不合。事实上黛玉死时元春尚在,贾家还没有大败。这从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和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所暗伏的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奉元春旨意完婚可以看出。(参见拙作《贾芸和小红》)从第七十回中各人放风筝的先后次序所暗伏的黛玉之死在探春远嫁海外为王妃之前可以看出。(参见拙作《放风筝的启示》)从林黛玉所作《五美吟》的排列次序也可以看出。(参见《探佚拾零》)

  “狱神庙”一回关联着宝玉和湘云的金麒麟姻缘,那是在宝玉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以后的事,距离黛玉之死已经很久了。详见拙作《史湘云嫁贾宝玉说》《贾芸和小红》。“狱神庙”似是“岳神庙”而不是“监狱”,我在《贾芸和小红》中已加以辨证。“狱神庙”既牵涉着宝玉和湘云的姻缘,那就说明宝玉在“狱神庙”时已经弃宝钗出家了,那离贾家被抄没也已经有了时间,这也可见“狱神庙”不是监狱。宝玉既已出家,怎么会坐监狱?和尚住在庙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黛玉死于宝玉离家后次年春末(宝玉离家在秋天,下面论及),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这两句诗前八十回中就出现了三次,是点睛之笔。《唐多令》中云“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而《枉凝眉》中云“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句句有事实依据而非泛拟,“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正说宝玉秋天离家,黛玉哭到次年春末泪尽而死也。

  周先生说黛玉当投水而死,有这种可能。因为黛玉是“潇湘妃子”,而娥皇、女英正是投水而死。此外元春归省时龄官唱《相约》《相骂》二出戏出《钗钏记》,《钗钏记》中女主角史碧桃就曾经投水自尽,而《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不过,黛玉是否投水还需进一步研究。但她当死于春末而不是中秋节。“冷月葬花魂”当是宝玉秋天回来后“对景悼颦儿”之感想,那时潇湘馆已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正秋景也。且晴雯已死于秋天,如果再写黛玉死于秋天,那就太死板了。依我看,将来宝玉和湘云分手倒可能在八月十五,所谓“寒塘渡鹤影”也,所以脂评说“用中秋诗收”。“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的史湘云大约正是在月儿团圆的中秋节与贾宝玉“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

  总之,黛玉死时元春尚在,贾家并未大败。她死于宝玉离家后的第二年春末夏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  黛玉  黛玉词条  时间  时间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