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看见清朝几件重案的记载,“臣工”拟罪很严重,“圣上”常常减轻,便心里想:大约因为要博仁厚的美名,所以玩这些花样罢了。后来细想,殊不尽然。
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中国不要提了罢。在外国举一个例: 小事件则如Gogol的剧本《按察使》,众人都禁止他,俄皇却准开演;大事件则如巡抚想放耶稣,众人却要求将他钉上十字架。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自己的本领只是 “幸免”。
从“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但谁也不明白。死的说“阿呀”,活的高兴着。
【析】 在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指导下,鲁迅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出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心情,他痛心地写下了 《暴君的臣民》这篇杂感,作为他对民族思考的发言。
作者首先把他读史得来的理性判断摆在我们面前,说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常常比暴君更残暴,其表现是臣民们的欲望往往超过了暴君的暴政。
史书记载说明中国如此,请看外国的两件事: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按察使》,本是站在臣民的立场,对俄国官僚的贪污盗窃、愚蠢卑劣行径予以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的喜剧,臣民认为它有损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要求禁演,俄皇却准许开演。又如耶稣,他为被压迫者谋解放,被门徒出卖后,巡抚想释放他,可他的同胞却要求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害了来拯救他们的人之子。残酷的事实明白地告诉我们: 臣民们的意识中已经把事君要忠、绝对服从化为人们天经地义的义务。谁有冒犯“圣上”的言行,他们自己就会根据暴君的法令制度来拟定罪名,且往往加之重罪,欲置人于死地为快。
透过臣民比暴君更暴的现象,作者的笔进到臣民的灵魂的深处,进一步展示他们的病态的心理:麻木、冷漠、不觉悟,只希望别人遭受暴行,自己以“幸免”为慰。这种看客意识,作者后来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有更具体的描述:“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穀,他们就看了滑稽剧。”以观赏同类遭受暴行的场面,嗅嗅那被杀的血腥味,从别人的痛苦寻求一点新的刺激,来充实自己空虚无聊生活。这是一幅令人痛苦、愤慨的国民灵魂图。
鲁迅仅用两百多字就完成了他对中国大众灵魂的解剖,面对不是看客便是牺牲的国民们,面对只会这“死的说 ‘阿呀’,活的高兴着”的麻木生活,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或哀痛,或憎恶。这正是作者愤激、抑郁的情绪感染了我们,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促进我们去自省。因此,深邃的思想见解、高度的责任感是这篇杂感的精髓。
这篇杂感以中外历史陈迹为例,有它深刻的含义:国民的精神状态所以如此,不是种性、民族性使然,而是历史的产物,是历来统治者“治心术”造成的。虽然本文没有开出疗救的药方,但它指出了痼疾之所在,强化了被压迫者的悲哀,也强化了暴君的杀人不见血的罪恶,更强化了国民精神的危机感。可以说作者为广大国民精心选择了一面历史明镜,让大家彼此看见各自与共同的痛苦,从而觉醒起来认识吃人与被吃的社会,创造全新的人生。
本文以感想的形式出现,有感即发,质朴、显露,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从读史有感,借题发挥,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进作者的思想。而且议论以警句的形式出现,高度凝炼,再结合短句的运用,直抒胸臆,表达效果因此得到加强,发人联想、深思的艺术张力也因此形成。
字数:1411
作者:董剑
知识来源: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431页.
鲁迅作品全集鉴赏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故事新编》
序言、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