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普的人物形象分析
最初的匹普生活在铁匠姐夫乔的关照呵护之下,尽管受到姐姐的唠叨之烦,潘波趣舅舅的说教之苦,日子过得也还波澜不惊。但这种暂时的平衡很快就被打破。匹普到沙堤斯庄见到了美丽高傲的艾丝黛拉小姐后,明白自己原来过的竟是“下等人过的苦日子”,从此他便生活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之中。恰在此时,外力出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翁愿资助他到伦敦去接受上等教育。在这个外力的作用下,匹普重新获得新的平衡。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当匹普发现他的资助者原来是一名死刑逃犯时,他获得的那种新的平衡又被打破。最后匹普原谅了逃犯,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到海外过上了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
故事开始的匹普具有狄更斯中间层次的道德品质,即正直,无私,因而他得到了相应的奖励:生活甜多于苦。但随着这些品质的丢失,特别是他到伦敦学做绅士的同时也学会了势利,与老朋友隔绝等不诚实的言行,作者马上回报他严重的惩罚:他负伤累累,而且最终失去了“回家”的机会。但在马格威契身亡后,匹普再一次体现出狄更斯高尚、诚实、仁爱的道德品质,于是匹普又得到了相应的报偿,那就是他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
皮普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者设定的故事的叙述者,小说是以老年皮普回顾自己一生的视角展开的,但并未明显出现老年皮普的角色。皮普是一个孤儿,童年时期一起生活的姐姐和姐夫对于皮普来说是如父如母般的存在。他的童年与其他乡村穷小子之间没有任何不同,他对泥沼间凶恶的马格韦契的惧怕也十分符合一个孩子的形象,而这一次相遇是他命运转折点的开始。而真正改变他性格和命运的相遇,是在郝维仙府上与艾丝塔娜的相识。这次相遇使他因自己的贫困和地位低下而感到羞耻,因自己的衣着,举止,甚至对扑克牌的叫法而感到羞愧。
皮普的性格中有敏感的一面,正如上面所说,在郝维仙府上,对比当时高贵的艾丝塔娜,他因自身的各种细节而感到羞愧,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姐姐十分暴躁,姐夫又逆来顺受,因此他对周边的人和事物十分关注而敏感。他此时的羞愧感不仅是因为自身的贫困,因为他已经熟悉而适应这样的生活了,而造成他的不适的原因是,他在看到艾丝塔娜后就一见钟情,但他敏感的个性使他敏锐地觉察到彼此间天堑般的差距,自己是毫无希望与艾丝塔娜有任何浪漫故事的人。
皮普在城市的喧哗和上流社会的物欲横流之间迷失了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仍然具有善良朴实的那一面。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本性善良的人才会因为自己虚伪和不善的一面而深受折磨,在折磨中选择立场,是找回自我还是继续沉沦,才是造成两种不同人的原因。而皮普在这样的抉择中反复煎熬,最终找寻到了曾经淳朴善良的自己。
皮普因其敏感的个性,因此是十分具有同理心的,对于他人的苦难和快乐他都能感同身受。比如,童年时期遇到马格韦契,虽然害怕地发抖,但仍然觉得这个人可怜,给他拿食物时,也是拿的家里最好的猪肉馅饼;再如,虽然深受郝维仙的精神折磨,但他仍然为郝维仙被欺骗感情而在婚礼上被抛弃的经历感到痛苦和同情。
皮普的角色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下层形象,虽然因他人资助而生活在伦敦,但是他并没有完全融入上流社会,或者说并没有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