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笔记》读后感(一):自由
看完《金色笔记》的最后一行,简直长舒一口气,这本书消耗了我几乎一整个周末。
《金色笔记》是我读的莱辛的第一部书,第一次读是高二,那时莱辛拿完诺贝尔文学奖不久,作品都被摆在书店相当显眼的位置,而我在某个阴天的下午,战战巍巍的买下了这本厚达700页的《金色笔记》。
我简直惊异彼时不足17岁的自己竟能耐下性子看完这本书,依稀记得看完之后便迷上了莱辛,可能是把她当成了女性主义的某种标杆。少年时毕竟是可爱的,时隔近7年重读这本书,敢断言当年我并没有看懂,甚至现在依然不能说完全明白,可那时就那么简单的喜欢上了这位作家。
我买的这版《金色笔记》如今在市面上已难见到,然而作为一个爱书成痴的人,我的书甚至连腰封都还保存完好。腰封上除了大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外,还有着这么一句话:“从情人到母亲的故事,被全球数百万人当做女性独立的教科书”,也许当年就是因为这句话才买下了它,曾经是个激进的女权分子。现在看来,这句话却是有点好笑的,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塑造的人物安娜,因为外界把关注点放在她的小说《战争边缘》有关爱情的部分却忽略她关于种族隔离的种种思想,而拒绝出售小说的改编权;然而在现实中,莱辛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她在《金色笔记》中对自由女性作出的探索和拉扯,依然被概括成“从情人到母亲”这样夺人眼球的社会身份。物化大概并没有结束,女性依然没能独立。
这是一本阅读起来非常困难的书。《自由女性》这部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被割裂成几部分,穿插进了主人公安娜以第一人称记录的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形成了这本书最后的体系。黑色笔记是安娜对自己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回忆,红色笔记是她对政党逐步失望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安娜创作的一部爱情小说,《第三者的影子》,而蓝色笔记是安娜的日记。这种支离破碎的组织方式,就已经给读者造成不小的阅读障碍了,更何况,莱辛的表述并不属于清晰流,语言隐晦暧昧,交织着大量梦境或幻想的碎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看到最后只觉脑中塞满信息,却理不出任何头绪,也许我们可以用书中主人公安娜对自己所写小说的评价来定义这本书,“这是给少数人看的小说”。
初读时,感觉《金色笔记》像是用小说形式表现的《第二性》,可读到第二部分之后就渐渐发觉这种想法过于天真,莱辛的“自由女性”和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终究不是一种东西。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创造了安娜,安娜在《第三者的影子》中创造了爱拉,而当你把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层叠在一起,这三个人的形象也会逐渐重合,最后你会发现,爱拉就是安娜,而安娜就是莱辛。如果你曾了解莱辛的背景,会知道她经历过几段失败的感情,在某一阶段曾热衷于政治,这些经历都被投射在了《金色笔记》的主人公安娜身上。安娜是一个离异独自抚养女儿的女性,她热衷政治,和大批左翼分子来往,为政党做事,却又因在信奉的政党中找不到她要的意义而逐渐失望;她和不爱的人生下女儿,离婚后和深爱的男人同居五年又被抛弃,精神上陷入很大困境,之后和数位有妇之夫有过情人关系......安娜的挚友摩莉和她的境遇基本相同,这让她们互相喜爱,有时又互相怨恨,她们称自己为“自由女性”,然而,自由?我却感受到了压抑。
搜索有关《金色笔记》的论文,会发现有很多跟“女权(性)主义”相关。说这部小说是对“女性自由独立”的探索,我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女权主义”这一点,却觉得值得玩味。诚然,《金色笔记》的探领域索正好是现在人们谈及女权时喜欢的两个卖点——“政治”和“性”,然而这种探索的结果却显得有几分消极。
首先,在政治里,安娜从个人角度并不相信她所加入的政党的一切,然而受到周边的感染,出于某种情怀她还是兢兢业业的为政党做事,但是她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用黑色笔记中安娜自己的描述来说,“我起的作用是’领袖的女友’——用来调和各方面的矛盾,那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作用。当然,如果我跟这些人当中的某个人关系特别好,那我所起的作用就只会导致分裂”。在非洲时他们的小团体里还有另一位女性,大美人玛丽罗斯,关于她有这样一个细节:男人们觉得玛丽罗斯说的某些话很愚蠢,让她感受到了一种容忍并为此不安,于是恳求道“我并没有说我说得对”,这种恳求让男人们重新对她和颜悦色,并说:“当然,你说的很对,像你这样漂亮的人是不会说错话的。” 可见,参与了政治又如何?在政治中,男人乃至社会对女人的考量也不能摒除性征。讽刺的是,在这细节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些我们在生活中已然很熟悉的事。
其次,是“性”。安娜除了生下女儿的那次婚姻以外,其他的情感关系似乎都属于伦理道德所不齿的,她持续的和有妇之夫偷情,而她也把她的经历如实的反应在了她创造的“爱拉”身上。无奈的是,所有以“性”开场的情事,最后都会以爱和纠缠收场,爱拉(也是安娜)想证明自己与男人那些”可爱而乏味的普通女人“(即他们的妻子)有所不同,然而事实是,对于男人来说,她和她们并没有任何不同——终归没有逃脱成为“他者”的命运。安娜是矛盾的,她极力表现出对婚姻以及婚姻中隐忍女性的不屑,然而她最终还是渴望家庭,她自己也发现,只有在女儿简纳特面前,她才能够保持一个正常的、负责的成熟形象,因为此刻她是一个母亲,她需要这个身份,约束自己的同时,也是肯定自己。
所以我不知道怎样评价《金色笔记》和“女权主义”的联系,在我眼中这更像是一位女性探索独立过程中的自我拉扯。在蓝色笔记(日记)中安娜详细记录了她和精神分析治疗师的对话,以及她的一些梦境片段,我深信梦是一个反映真实思想的载体,而安娜的数个梦境无疑表达了她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以及她对探求自由精神之路的恐惧。安娜将自由女性的精神寄情于政治和性,似乎都没有得到一个积极的响应,而她的好朋友摩莉也再次走入了婚姻。小说的最后,两个“自由女性”互相吻别,后来将会如何读者不得而知,安娜到底寻获了怎样的人生意义,也许我们只能靠莱辛之后的人生来脑补了。
在查阅有关莱辛的资料和生平时,看到莱辛说:“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也许世人把莱辛当做女性主义的先锋,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资料中还有这样一句: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我无法考证这言论是否真实传达了莱辛的本意,但我却愿意相信这是真的,《金色笔记》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反映。这句话也似乎让我懂得,为何莱辛写出《金色笔记》,而波伏瓦写出了《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