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杨家府演义》主要内容解读及赏析

  纪振伦

  《杨家府演义》,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今知最早刊本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本,有“万历丙午长至日秦淮墨客”序,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关于成书时间,有人认为至迟在嘉靖年间。此后重要的版本有清嘉庆十四年 (1809) 书业堂本。全书八卷,共五十八则(回),单句标目。此书作者,据万历本所刊印章,“秦淮墨客”为纪振伦,字春华;又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纪振伦乃金陵人,曾校订或作有《七胜记》、《三桂记》、《折桂记》等传奇。有人认为此书为明嘉靖时书坊主人熊大木作。无论是纪振伦还是熊大木,都缺乏足够的文献根据。

  明代演述杨家将故事的,还有《南北两宋志传》,重要版本有三台馆刊本《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世德堂刊本、叶崐池刊《新刻玉茗堂批点绣像南北宋传》等。其中《南宋志传》、《北宋志传》各十卷五十回。《北宋志传》传为熊大木作,自北汉主失政至杨宗保定西夏,主要演述杨家将故事,现北京宝文堂书店改名《杨家将演义》刊行(1980年12月版)。

  自宋代起,杨家将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北宋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一文中说:“继业有子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居士集》卷29)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话本记载。元明杂剧中有《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等等,都是《杨家府演义》中的主要情节和关目。杨家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展,到了明代,《杨家府演义》把一系列故事串连起来,并得以初步定型,所以,本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作者。

  《杨家府演义》与一般的演义小说是有区别的。它并不严格依傍史传,以虚构居多,即使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如杨业、杨延昭等,与史实也有很大距离,且杂有斗法术之类的神魔成分,称之为英雄传奇小说更为恰当。全书写北宋杨家府众多英雄抗击外敌的故事,以抗辽(契丹)为主,历经宋太祖至宋神宗共六朝,自太祖登基至神宗元丰二年怀玉上太行山止,演述杨家府自杨业至杨怀玉共五代英雄。按书中描叙的人物来看,杨家府五代主要的男女英雄可列表如下:

  全书突出民族矛盾,以杨家将抗击外敌为主线,以朝廷爱国与卖国的忠奸斗争为副线,这两条线索交错推进,表现杨家将的“世代忠勇”。第1卷从宋太祖登基写起,意欲消灭北汉,统一北方。杨业乃北汉主刘钧的妹丈何元业之子,可说是皇亲国戚。杨业调兵拒宋,屡败宋军,曾射倒太祖坐骑,幸被大将潘仁美救出。杨业娶佘氏,每当出战,杨业“打着红字令旗”,佘氏“打着白字令旗”,故又名令公、令婆,号称“无敌将军”。宋兵不断搦战,北汉主上太行山,退可守,进可攻。双方僵持至开宝九年,太宗即位,征战太原。此时杨业卧病太行山,佘氏令婆出战,射中宋军北路都招讨使潘仁美左股,成为后来潘仁美陷害杨家将的伏根。宋军包围太原,北汉主投降,杨业欲杀下太行山,被佘氏劝阻,遂提出受降的三个条件。太宗接受,赐姓杨,于是杨业“倾心悦服”。

  宋太宗消灭北汉之后,与杨业等同游五台山寺院。奸臣潘仁美撺掇太宗游览幽州昊天寺,被辽军包围。杨门七子拚死保驾,一郎渊平、二郎延广、三郎延庆壮烈牺牲。四郎延朗改名木易,以假投降为缓兵之计,使宋太宗逃出重围,后与辽琼娥公主结婚,在本书第六卷成为宋军破辽的内应。五郎延德被乱军冲散,后在五台山出家,率领五百头陀兵常救应宋军。幽州一役,杨业七子中保驾南归的只有六郎延昭、七郎延嗣。为表彰杨家将独力救驾殊勋,将金花柴郡主赐配六郎,敕建无佞府一座,并建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加以旌表。

  不久辽兵南下,潘仁美任统军都元帅,“恨令公深入骨髓”,故意奏请杨业父子为先锋,公报私仇。杨业困于陈家谷,潘仁美见死不救,引军撤退。七郎向潘仁美求救,竟被军士灌醉,缚于树上,用乱箭射死,胸前中七十二箭。杨业孤军血战,误入狼牙谷,撞李陵碑而死。

  自第六卷至第六卷前半,主要演述杨六郎(延昭)征辽故事。杨业死后,潘仁美诬告杨家反叛。六郎潜回汴京,上疏太宗。忠臣寇准勘问潘仁美害死杨业、七郎真情,拟问斩罪。因太宗“被谗言昏惑”,免潘仁美死罪,断六郎充徒郑州一年。后由八大王设计,终于杀了潘仁美。宋真宗即位,辽国萧太后挑起边衅,约宋将于晋阳比武。六郎徒限已满,即与八娘、九妹随寇准赴晋阳,大胜辽将,建退辽之功。真宗乃命六郎为高州节度使,六郎固辞,自愿任佳山寨巡检微职,因“佳山与幽州相近”,可以“直捣贼穴,收其土地,以绝万世边患”。辽国派遣奸细王钦,此时已居宋朝枢密使要职,故意将老弱不堪征战的军士拨归六郎。于是佳山寨附近的“草寇”孟良,芭蕉山的焦赞,胜山寨的陈林、柴敢,都“归顺朝廷”,成为六郎的得力部将,共同镇守佳山三关,“扯起杨家金字令旗,威震幽州。辽人畏惧,边患少息”。内奸王钦唆使枢密副使谢金吾诬告杨家,真宗命拆毁杨府天波楼。六郎与焦赞私离三关,焦赞在汴京杀了谢金吾一家老小,结果焦赞被充军邓州,六郎被发配汝州监造官酒。不久,真宗又听信谗言,令胡延赞往汝州取六郎首级。朝臣设计营救六郎,使他隐匿杨府。消息传到佳山寨,满寨号哭,孟良等人又“上反太行山,称为草头天子”。

  内奸王钦的阴谋初步得逞,又暗受辽国萧太后旨意,愚弄真宗往宋辽边境观看“甘露琼浆”,辽军伏击,并包围真宗二十余日。真宗出于无奈,下令赦寻六郎,提兵调将,解围救驾。六郎召集旧部,包括岳胜、孟良、焦赞等二十一员指挥使救驾,大胜辽军。真宗授六郎为三关总管节度使之职。辽国又联合西夏等五国,聚集精兵,大举南侵;又在吕洞宾的帮助下,排定七十二座天门阵,变化莫测。六郎之子宗保遇神授破天门阵兵书,杨四郎在辽国作为内应,五台山杨五郎率五百头陀兵助战,又得木阁寨穆桂英参战。这次大战,双方倾国出动,杨家将四郎、五郎、六郎以及宗保,杨家女将令婆佘太君、柴太郡(六郎夫人)、穆桂英、八娘、九妹,反辽投宋后与六郎结亲的黄琼女,以及六郎之女杨七姐等投入战斗,英勇壮烈。柴太郡怀孕参战,阵中产儿;杨宗保十三岁挂大元帅印;佘太君不顾年迈,率先攻打通明殿;穆桂英大破青龙阵……内奸王钦是萧太后派遣的间谍,原名贺驴儿,在宋朝十八年,此时潜回幽州,向萧太后献计,愿纳辽国九州,但须遣十大朝臣到飞虎谷交纳。真宗轻信,遣八大王为首的十朝臣前往,被辽军围困。幸得辽国驸马杨四郎作内应,五郎头陀兵出动,由宗保救出十朝臣。六郎攻破幽州城,萧太后自缢身死。四郎在辽国十八年,终于回到宋朝。王钦扮作道士出逃,被宗保抓获。孟良至幽州取杨业骸骨,焦赞先到,被孟良误杀,发觉误杀后孟良亦自杀,成为“两个英雄梦一场”的结局。

  第六卷后半至第七卷,宋仁宗景祐年间,邕州侬智高称王,进攻柳州。狄青引兵迎击侬王,失机大败,长净关失守。由包拯推荐,宗保接替狄青任元帅,其子文广任先锋。自此杨家府与狄青结怨,朝廷中形成包拯与狄青之间的忠奸斗争。文广困陷柳州,危在旦夕。宗保之女宣娘往救乃兄,以神术杀死侬王,平定邕州。班师回京,仁宗许舍三件宝物往东岳庙酬愿,被焦山“强贼”女将杜月英抢去,宗保荐文广领兵前去夺回宝物。为取回宝物,文广连配焦山杜月英、宜都窦锦姑、燕家庄飞云等三个女“强贼”。文广自东岳回京,与长善公主毕婚,全家受封。狄青见状,怨恨杨府,即遣家奴师金行刺杨家诸将,事发被捉。宗保惊惧,即交代后事,须臾而卒。狄青因杀尽杨家将的阴谋未能得逞,又生一计,向仁宗进奏:“文广违逆圣旨,先婚贼寇三女,罪当弃市。”仁宗允奏,幸得包拯力救。文广即纳还官诰,奋身一跃化为白鹤,飞回家中复还人身,隐匿于家念佛看经。

  宋神宗宁熙五年,西番新罗国王李高材侵犯边境,遣西夏人张奉国(号八臂鬼王)率兵五十万攻莫耶关。神宗命丞相张茂率军迎击。张茂告发文广诈死,“三朝不出,欺君罔上”。幸得周王保奏,令文广领令出征,其子怀玉为先锋。文广先降纳静山“草寇”杨顺、刘青,初战告捷。丞相张茂又使离间计,写假书一封,称文广投降李高材。神宗将杨家府大小男女尽皆捉拿,下令满门抄斩。周王揭穿张茂阴谋,杨府家属幸免于难。文广之姐宣娘听说文广在白马关被围,即聚集家兵,率杨府十二寡妇西征,经过激战,双方斗法,砍了李高材,杀死了螃蟹精八臂鬼王张奉国。

  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当李高材侵犯边境危急之时,神宗不得已罢丞相张茂为庶人;待事平之后,张茂恢复相位,“圣上甚是宠爱”,于是“国事日非,家邦渐渐危矣”。元丰二年端阳之夜,怀玉把脸搽黑,扮作强人,杀死张茂全家。时文广已老,卧病不起,对此全然不知,被怀玉移入安云车内。怀玉集合全家及护卫家兵,竟往太行山。待神宗命羽林军捉拿杨府全家时,扑了一个空。周王两上太行山,劝怀玉回京,遭怀玉严词拒绝。怀玉回顾自杨业至今,“世代性俱刚介,不肯阿附权臣”,“圣主不明”,屡遭迫害,故决心耕种田地,自食其力。

  这部小说的主旨很明确:突出表彰杨家将的“忠勇”,写他们个个忠心为国,抵抗外敌骁勇善战,同时鞭挞那些卖国求荣、争名逐利的奸臣。书前秦淮墨客的原序说:“自令公以忠勇传家,嗣是而子继子、孙继孙……即妇人女子之流,无不摧强锋劲敌,以敌忾沙漠,怀赤心白意……”,并指出“盖非勇之难,忠而勇者实难”,这些话点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杨家府男女众将的共同点是“忠勇”,所以全书以忠奸斗争和民族矛盾贯穿始终。“忠”,表现在杨家将刚介正直,忠肝义胆,赤心为国,与奸佞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因而一无例外地受到奸臣的陷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勇”,表现于他们抗击外敌英勇善战,为国捐躯,前赴后继,与朝中那些贪生怕死、营私舞弊、昏愦无能的奸臣形成鲜明的对照。正因为此,全书充满着壮烈的悲剧色彩。

  表现忠奸斗争和民族矛盾,是明代许多长篇小说的普遍主题,曲折地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政治现实。自从“英宗失政”,明王朝江河日下。一方面,政治黑暗,朝政腐败,厂卫特务横行,奸佞专权,任意诛杀大臣,封建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国内农民、流民暴动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外患不断,倭寇从海上骚扰入侵,鞑靼、瓦剌威胁北方边境,满州崛起。明代中叶以后讲史类小说蜂起,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小说家们为了避开厂卫特务的迫害,用历史题材托古讽今,憎恶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歌颂民族英雄,以描写古代英雄人物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愿望。明乎此,我们对《杨家府演义》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

  本书的思想倾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全书笼罩着浓厚的忠君观念,忠君与报国不可分开,但是,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忠君与爱国的矛盾。当忠君与国家安危相矛盾时,杨家将往往以国家利益为重。如杨六郎受到陷害而发配到汝州,不久又被赐死,他口称“君王听信谗言,下命赐死,吾岂敢辞?”但当汝州太守以“值今国家多难之秋”为理由劝他,他即潜逃回家,决心“付理乱于不闻”。及至边情紧急,出于保国大义,又走上抗敌前线。又如杨怀玉率全家上太行山,宋神宗派周王上山劝说怀玉回朝,怀玉严辞拒绝:“圣朝调遣,拜命而行;倘或来宣入朝受职,将臣碎尸万段,决不遵依。”明显地置国家利益于忠君之上。小说中的皇帝,无论是太宗、真宗,还是仁宗、神宗,都是“无道昏庸之君”,他们宠信奸佞潘仁美、王钦、谢金吾、狄青等人,而八大王、周王、寇准、包拯等朝廷忠良与奸臣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尽管潘仁美、王钦、谢金吾等得到了可耻的下场,但杨家将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奸佞专权使得“国是日非,邦家渐渐危矣”,杨家将空有报国之志而不得驰骋,这是这部小说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也是影射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政治现实的。第二,书中抗击外敌的骁将,几乎都是所谓“草寇”。重要人物如孟良、焦赞都是“剧盗”;真宗下令拆毁三关要塞,大将岳胜反上太行山当“草头天子”;以至杨门女将之中,杨宗保夫人是打家劫舍的“木阁寨主”的女儿,杨文广的二夫人杜月英、窦锦姑、飞云也是“强贼”出身。作者对这些草泽异材并无丑化,他们“归顺”后个个都能“忠勤报主”,正气凛然。正如鲁迅所说:“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故或造野语以自慰。”(《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还曾指出:“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小说歌颂这些“草寇”抗击外敌,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由于《杨家府演义》以整理加工民间口头创作为主,由“讲史”嬗变而来,在人物刻画、结构安排方面尚嫌粗疏,但保存了说话艺术的故事性和生动性,显示出独具的质朴之美。

  这部小说演述杨门五代英雄的传奇故事,只用了十八万字左右,就小说整个间架而言,结构上不够谨严,接榫处时有脱节,甚至前后矛盾,次要人物驱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是,在情节的处理、材料的选择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

  第一,情节段落内部的处理相当紧凑、集中。全书大事有宋太宗招降杨业,朝廷忠奸斗争,征辽、征侬智高、征李王等等,相互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小说后半部尤其如此。然而,作者对一个具体战斗过程的演述,对一个相对独立的情节段落内部的材料处理,却能详略得当,颇具匠心。作者写一次战斗过程或一个事件,不作面面俱到的描叙,而是用浓墨重彩集中描叙一、二个人物。如全书的主要部分征辽,主要描写六郎、焦赞、孟良、穆桂英,一个情节段落描叙一人,构成若干个情节段落。讨救兵,集中写孟良;杀谢金吾,集中写焦赞;求降龙木,集中写穆桂英。再如破辽国七十二座天门阵,详写穆桂英破青龙阵、令婆攻打通明殿,避免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性和生动性。

  第二,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这部小说以加工民间口头创作为主,并参照已有的话本和戏曲作品改写,并不直接依据史书改编或摘录复述史书。正因为此,小说的主要情节带有浓厚的传奇性和神异色彩。不少情节荒诞不经,不合情理,但有些子虚乌有的故事情节,如杨业撞死李陵碑、十二寡妇西征等,充满传奇色彩,写得也生动感人。

  第三,戏剧化的情节处理。这部小说在写人物斗智斗勇或人物之间的误会时,情节和场面描写富于戏剧性。如穆桂英擒杨宗保,经过一番周折,两人终于结成百年之好。全书从整体上说,笼罩着悲剧气氛,然而不少情节处理得很有喜剧效果,这是本书在情节处理上的一大特色。如杨六郎被辽兵赚入双龙谷中,危在旦夕,孟良到五台山向五郎求救,五郎要以八大王的“万里云”为战马。孟良星夜回京,八大王拒借,情况紧急,令婆佘氏忧心如焚,悲哭不已。紧接着就是一个富于喜剧性的场面:孟良心生一计,在八王后花园放火,乘乱偷得千里风,跑马出城,被八大王发觉,骑万里云追到,于是转入孟良赚得万里云,“扬鞭勒马而去”,“八王跌足懊悔”的喜剧场面。全书富于喜剧效果的描写随处可见,如兄妹晋阳比武、六郎三擒孟良、文广与飞云成亲等等,都是一些具有浓厚喜剧意味的情节段落。小说也有壮烈的悲剧场面,如杨业受命抗辽,奸臣潘仁美“只要设谋报复私仇,不想误国大事”,使杨业陷入辽军重围,坐视不救。七郎向仁美讨救兵,仁美喝令军士将酒灌醉七郎,“缚于树上,乱箭射之,胸前攒聚七十二箭……”杨业退入狼牙谷,被辽将射伤左臂,走入李陵庙,题诗一首,绝食三日不死,最后撞死李陵碑。又如内奸王钦致六郎于死地,消息传到佳山寨,岳胜等满寨大哭,三关被拆毁,边防废弛。再如,正当宋真宗大封征辽功臣,孟良前往幽州望乡台取回杨业骸骨时,不料焦赞先至,孟良误杀了焦赞后自杀。作者安排悲剧场面的意图很明显:杨家将不死于外敌之手,而死于朝中奸臣的陷害;杨家将屡屡击败外敌,却不能消除边患,原因在于奸臣的作梗,皇帝的昏庸。

  正因为《杨家府演义》的情节处理富于戏剧性,以叙描悲剧或喜剧场面见长,所以有关“杨家将”的传统曲目就特别多。在小说《杨家府演义》出现以前,元明杂剧中就有一批有关杨家将故事的曲目,小说作者显然采撷了这些戏曲中的情节,形成了小说具有戏剧化情节的特色;又因小说的情节处理具有戏剧化的特色,又为后世的戏曲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应该说,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如今我们看到,《杨家府演义》中的主要情节段落,几乎都已编成传统剧目,搬上了舞台,这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倾全力描叙一个人物在一次或几次战斗中的表现,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一个情节段落重点描叙一、二个人物,不作面面俱到的描叙。如巾帼英雄穆桂英,作者主要是通过三个情节表现的: 一是打败孟良,捉得少年英雄杨宗保,并“强逼成亲”;二是桂英领兵投奔六郎,六郎因她“引诱”儿子宗保,出马交战,结果反被射中左臂,落马被擒;三是辽国与西夏联军排出七十二座天门阵,穆桂英大破辽军铁门阵,又破青龙阵,救出柴太郡。通过这三次真刀真枪的拼杀,三个激烈的矛盾冲突,一个英姿飒爽、所向无敌而又深明大义的女英雄形象就凸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重在演述故事,在情节的进展中,在人物的行动中刻画人物,一个情节段落只侧重描叙一个或两个人物,所以能钩画出人物的特点,像杨六郎的“忠勇”在于忍辱负重,与杨业的“忠勇”在于宁折不弯有所区别。孟良与焦赞都是读者喜爱的人物; 这两个形象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特有的传奇色彩,他们的共同点是重义,且能“忠勤报主”,但两人的个性迥异。作者善于选择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情节和细节,安排富于喜剧性的场面,使孟良的机智诙谐、随机应变、胆识过人,焦赞的忠厚朴实、有勇少谋、豪爽耿直、嫉恶如仇的个性特征,鲜明地区别开来。当然,这部小说的描叙还不够细密,有些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流于脸谱化。如岳胜是贯穿全书主要部分的重要人物,由于作者没有安排足以表现其个性特征的情节和细节,这个人物形象仍然不够鲜明。文广之姐宣娘是后半部的重要人物,只以“法术”取胜,形象就显得苍白,缺少血肉。至于书中的“忠臣”,无论是寇准还是包拯,都是脸谱化的人物。

  《杨家府演义》明显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小说的影响,这主要反映在某些情节安排和细节描写相似、人物形象塑造相类等方面。举例来说,杨六郎三擒孟良,有如《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再如整个征辽过程中的不少情节,像陈家谷、飞虎谷宋军被困,与《水浒》卢俊义兵陷青石峪相似。这类模仿《三国》、《水浒》的情节,还可举出不少。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焦赞随六郎回汴京,与《水浒》李逵大闹东京相似,焦赞这个形象分明又是一个李逵。本书第六卷以后,转入以神魔故事为主,与《西游记》的某些情节如出一辙。如第八卷八臂鬼王张奉国与杨文广、宣娘斗法,“文广忽变出十余个文广,围住奉国。奉国大惊……遂亦化十余个奉国接战。”宣娘与八臂鬼王激战,与《西游记》第6回二郎神、孙悟空斗法又何其相似。

  从总体上说,《杨家府演义》的艺术成就并不高,但这部作品流传极其广泛,书中许多情节和人物为人民所喜闻乐道,说明这部小说也自有其不容忽视的优点。另外,本书对于研究中国演义小说的发展,以及对于传统戏曲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内容  内容词条  
有感名家名作

 《谈写日记》原文及鉴赏

 我从来不爱写日记。  十二三岁的时候,先生教我写日记,先生说:“日记就是记每天的事的。你们每天记一篇,到了星期六交给我看。”于是我开始写日记了。日记上写些什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