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中亨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故事开始富豪兄弟打赌时,哥哥认为亨利的最终结局是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会受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这个贫穷的人后,出国呆了三十天。这里,使出现了一个对人性考验的机会。亨利刚打开富翁的信封发现里面的百万大钞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他们一定是弄错了,然后他要上跑到富翁家里去归还钞票,但他从仆人口里得知一切不会有问题的时候,面对着从天而降的钱财,亨利心里更多的是担忧,他担心富翁会很着急,他害怕警察会抓他,此时,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贫穷但很诚实的亨利,他没有产生将钱财据为己有的想法,而是去归还富翁。之后,在支票带来的灯红酒绿中,亨利发现自己因为这笔原不属于自己的钱财而地位提高了,得到了人们的“普敬”、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得到了富翁的青睐、还娶了一位富翁的女儿当老婆,他的心也随之变化了。这变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诚实到去归还别人的钱财,到享受这笔钱财带来的一切,此时的亨利也备受自己内心的折磨。与此同时,恐惧也侵蚀着他,尽管他在夜深人静睡在华丽舒适的旅馆时,也害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揭开。进而一步步发展为他“既下水,就不得不泅过去,否则就会被淹死”的感叹。小说运用对亨利细致的心理描写循序渐进地刻画了亨利的变化,由刚开始诚实到后来一步一步地深陷其中。小说的这种循序渐进的人物刻画使得故事发展得合理而自然,能够使读者更好地接受剧情的发展。所以,小说循序渐进的人物刻画是小说的另一大亮点。更形象地说明了拜金主义对人们价值观的逐渐改变。
从一个流浪汉到百万富翁,他经历了什么?
故事里的亨利,是个一穷二白的青年,靠着一份微薄的收入营生。他的职业是每天操控着投资人的股票,帮他们赚得更多的钱,这就是股票经纪人。
所谓的股票经纪人就是与投资公众直接发生联系,他们的职责是接受投资人的委托后,在交易所内代为买卖,并在买卖成交后向投资人收取一定的佣金。
虽然不是收入丰厚的工作,却能让他养活自己而不至于沦落街头。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亨利将会一直在交易所工作,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亨利如往常一样下班后,驾着小船出海航行游玩。不料,他遭遇暴风雨席卷差点丧命。后来,亨利被一艘英国邮轮拯救,他就跟着邮轮去到了英国。意外发生的时候,真的不会给人任何思考的时间。
亨利毫无思想准备就漂泊到了英国,身处异乡,最困扰亨利的问题就是吃穿住行。经历过与大海的抗争,眼前的亨利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正当他为果腹犯愁,犹豫要不要捡起地上那只梨来吃,酒店的门房却打开了门,请他进酒店。
在酒店里,两位英国老绅士交给亨利一个信封,然后就请他离开了酒店。随后,亨利发现信封里放着的是一张百万英镑,却没有人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对于亨利来说,目前最紧急的事就是填饱肚子,找到稳定的住所。于是,他揣着那张面值百万的英镑,唯唯诺诺地走进饭店吃饭。
没想到,那张百万英镑却成为亨利在伦敦的通行证,不仅让他填饱肚子,找到不错的居所,还被记者采访写入专栏里,成为全城讨论的对象,而英国贵族阶层开始邀请亨利参加他们的舞会,最后他还结交到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波西娅。
从流浪汉到百万富翁,亨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他的身份,他的心理认知也发生极大的转变。
根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人类第一层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的需求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因而高一层需求就成为了人类奋斗的动力。
五种需求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级。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低级需求,也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外部条件获得满足。
亨利漂泊到伦敦时,他看到孩子啃过一口的梨子扔在街头,想捡起来吃又害怕被路人看到。这时候,亨利面对自身的生存处境是自卑的,也是无奈的,他的生理、安全需求远远超过尊重、自我实现需求。
当得到百万英镑的虚拟支票后,亨利到饭店吃饭,饭店老板对他前后态度的变化,裁缝铺经理从鄙视到卑躬屈膝,亨利得到了他人的尊重,甚至说是崇拜,他实现了从生理、安全需求到尊重需求。
后来,亨利入住豪华酒店,参加上流社会的晚会,也是在晚会上遇到美丽、善良的波西娅。此时,亨利开始变得虚伪、拜金,同时他又满足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亨利的生活从贫困潦倒到坐享其成,从无人问津到众人追捧,这让亨利的需求感迅速从低级上升到高级,而他的心理变化也从自卑、无奈到虚伪、拜金,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亨利的成功是个人因素还是社会环境所致?
如果一个人的需求获得了满足,那么他会开始寻找新的追求。对亨利来说,入住高档豪华酒店,参加上流社会的晚会,每天过得醉生梦死就是他的新追求,就像文中所说:“我一路逛去,想买什么就进去买,然后叫他们找钱。”
可是,这种受人追捧的生活并不是无限期的。一个月后,亨利就要归还那张虚拟的支票,回归到平静的生活,甚至可能回归到从前的贫困潦倒。
为此,亨利认为不能一昧等待两位老绅士承诺的职位,必须想办法自谋出路。于是,他决定出手拯救被股票拖垮的前同事劳埃德,顺便从中抽取佣金。
亨利建议劳埃德以他的名义发售股票,而他则出面向那些购买人保证劳埃德的人品。在亨利看来,以大众对他的追捧,以及他在伦敦的知名度,要促成这桩事情并不是难事。
果然如他所料,人们得到亨利的保证后,疯狂地购入大量的股票,而亨利也从中赚到二十英镑佣金。即便两位老绅士没有兑现承诺,亨利在伦敦也不会再流浪街头。
其实,亨利有如此大的转变,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自身的觉悟,二是社会大众的追捧。如果说百万英镑从天而降,落到亨利手里是偶然,那么他利用这张虚拟支票,发家致富就是必然。
亨利曾经是个一穷二白的青年,衣衫褴褛地走在大街上,都不会有人过问。但是,大家得知亨利是百万富翁后,人人都想来巴结,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他。生活在“向钱看”的社会中,亨利明白只要有钱才能配谈自尊,只要有钱才会被人看得起。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人要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忧患就一定在眼前。这句话用来形容亨利再合适不过了。
每天沉浸在灯红酒绿的生活里,亨利依然明白自己的处境,他知道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做长远的打算。所以,亨利出手拯救劳埃德不仅仅是出于好心,更多的是帮助自己。
随着亨利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人知道亨利的存在,越来越多人渴望与他攀上关系。当亨利到饭店吃饭时,老板对他说:“任何时候想来就来,想吃什么就点什么,账可以赊着,想赊多久赊多久。”
与其说他们对亨利卑躬屈膝,倒不如说他们是出于对金钱的崇拜,而亨利正好利用了“人性对金钱的渴望”这一弱点,从中大赚一笔。
其实,亨利被两位老绅士选中绝对不是一场意外。在确定亨利之前,他们在酒店内观察过许多人,那些人“看着很诚实,却不够聪明;又有好些个看着很聪明,却又不够诚实;好些个两者兼具了,却又不够穷,要是够穷了,又不是外来的。反正不是差了点这个,就是差了点那个。”
所以,亨利是两位老绅士精挑细选的对象。从老绅士选人的角度来看,亨利身上具备诚实、聪明的优点,而这些优点也是促成亨利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个人的成功绝不可能是单方面的结果,而是自身、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但是,影响力最大的主要在于自身对于事情本身的思考和决策。
就拿亨利来说,他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灯红酒绿、受人追捧的生活,大不了期限到了之后,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可是,亨利并不是个视野浅薄的人。在这场经历的背后,他感受到金钱的魅力,并且借此机会改变了自身的处境。
亨利的存在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中短篇小说都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巧妙地将幽默与当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扭曲现象有趣地结合起来。
在《百万英镑》这部作品中,为了展现犀利的幽默风格,马克.吐温采用了悲喜结合的方式,营造幽默的氛围。
亨利是个无足轻重的、流浪街头的流浪汉,却意外收到“天上掉下的馅饼”,戏剧性地得到了一张百万英镑的虚拟钞票。
对于两位老绅士来说,亨利至始至终都是他们手里的玩物,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但是,亨利却运用这张钞票活得光彩熠熠,最后还收获到甜美的爱情,顺利地完成了人生逆袭。
马克.吐温通过亨利这样一个具备悲喜色彩的人物,来揭示当代英美社会中存在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不良社会风气。
此外,马克.吐温还运用强对比的方式,增强故事的幽默风格。
当亨利衣衫褴褛地进到裁缝店时,起初店员对他的态度是爱答不理,但在看到他出示的百万钞票后,老板立马转变了态度,对他卑躬屈膝、鞍前马后。
为了凸显形形色色的拜金主义者,作者在文中是这样描写的:“我甚至还保留着我那套破旧的衣服,时不时地穿上,这样可以重拾往日的乐事,那就是跑去买点不值钱的小东西,受人羞辱后掏出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让取笑我的人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