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人生最重要的法则,3.5亿年前就存在,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过去几年来在欧美网络上爆红,被戏称为“龙虾教授”,这得名于他最知名也广受争议的“龙虾理论”。

本文想借助这个略显奇葩的理论来说说:为什么“自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安身立命的唯一选择?以及如何通过自强安身立命?

文章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过于现实,甚至有可能会刷新你的认知,但绝对值得一读。以下,Enjoy:

作者:魏知超 王晓微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01、最古老的自然法则

人之所以要自强不息,是因为一个很浅显也很残酷的基本事实,那就是“不平等”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基本处境,“不平等”是大自然的铁律。

乔丹·彼得森喜欢拿龙虾举例来说明这一点:

龙虾有很强的地盘意识,把任何一群公龙虾放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它们都会开始划地盘。

地盘最后如何划定?当然是靠拳头(准确地说是爪子)说话—最能打的那只公龙虾占据最好的一块地盘,同时也会占有与地盘内几乎所有母龙虾交配的权利。

而打输的那些公龙虾只能占据小一点的地盘,只占有更少的交配机会。也就是说,(公)龙虾社会其实是有社会等级的。

而且,只要通过武力区分出社会等级,赢家和输家在行为上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差别:赢家时时刻刻都张牙舞爪,而输家从此畏畏缩缩。

赢家表现得张牙舞爪,是由于它们的神经系统会因战胜其他龙虾而分泌大量的血清素(serotonin,一种神经递质)。高血清素浓度会激发出个体的攻击性,让那些赢家龙虾表现得很亢奋,展现出趾高气扬的身体姿态。

而输家龙虾神经系统里血清素分泌得很少,它们就会相应地显得垂头丧气。

有趣的是,血清素同样也是人类大脑里至关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它广泛地影响人的驱动力(食欲、睡眠、性)和情绪。

你知道哪些人大脑里血清素浓度最低吗?抑郁症患者和处在社会底层的人。

如果我们暂时把“非常态”的抑郁症放在一边,只考虑普通群体,那么我们会发现,处于社会高层的精英和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与龙虾中的赢家和输家在神经系统血清素浓度的对比上居然非常相似。

事实上,人类一旦在社会竞争中落败,表现出的行为的确就像一只输掉战斗的龙虾:失败者会像输家龙虾一样畏畏缩缩,垂头丧气。

更耐人寻味的是,如果让输家龙虾吃一些本来用作治疗人类抑郁症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升神经系统中的血清素水平),它们居然也能重新变得生龙活虎。

人类和龙虾这两种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生物之间居然有这样的相似性,这意味着什么呢?

乔丹·彼得森说,龙虾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3.5亿年。

3.5亿年前,地球上连树都还没有进化出来。连树都还不存在时,等级制度和不平等就已经存在了。而神经系统对血清素水平的调节,显然是进化赋予生物应对这种不平等处境的一种机制。

所以,人与龙虾之间的相似性说明人类大脑中处理等级地位的那部分机制十分古老。“对不平等的感知”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控制系统,它调节着我们的各种感知、思想和行动,强烈地影响着我们身心的每一个方面。

如果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处境长期得不到改善,那他们就会抑郁,生病,甚至短命。

0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吗?

关于不平等和竞争,当然会有反驳者说:

每个人不都是独一无二的吗?

每个人不都应该寻找自己的价值吗?

承认每种价值,承认每一个个体的独一无二,不就能消除不平等吗?

的确,价值多元化是世界进步的方向。但在乔丹·彼得森看来,值得追求的价值再怎么多元化,一旦我们成年后进入社会,只要我们赖以谋生的那个行当里有两个人以上,那这两人之间就必然会有高下之分,就必然会有等级,也就必然会有赢家龙虾和输家龙虾。这时,哪来的什么独一无二?

我们都渴望平等,但乔丹·彼得森强调的其实是,绝对的人人平等只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

所以像“本宝宝天下最棒”这样的理念,归根结底都只是让人们暂时感觉良好的自我欺骗。

竞争总是要来的,所以人总是要自强不息。只有把自己的爪子练得壮一点,打败更多龙虾,抢一块好点的地盘,才有可能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命。

人生最重要的法则,无非就是周星驰的那句“努力!奋斗!”,如此而已。

这是一条简单得你可能都看不起的常识,却是一条3.5亿年前就已经开始运转的常识。

03、行动指南,龙虾教授的人生十二法则

乔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则》这本书里提出了人安身立命的12条法则,可视为“自强派”的行动纲领。

法则1:站直了,抬头挺胸

像赢家龙虾学习,力争上游。

法则2:把自己当成一个值得自己帮助的人

彼得森在论证这12条法则时的基调是:世界很残酷。

如果你想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下去,那就得照顾好自己,尊重你自己,把自己当作一个有潜力的人,要认识到你对爱你的那些人很重要。

照顾好你自己,不是因为“你最棒”,而是因为这是一种责任。

法则3:跟那些想要你变好的人做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需谨慎。

法则4:要跟昨天的自己做比较,而不要跟今天的另一人去比较

力争上游的心态虽然自带与他人比较的含义,但你心底明白这一点就好,多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别人比,既能保持奋进的心态,又能减少焦虑。

法则5:在孩子面前要多一点理智

家长跟孩子在一起时,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还更容易烦躁。应该跟孩子定好各种会被奖励和会被惩罚的行为规则。

规则不但能培养孩子的教养,也能规范父母自己的行为。

法则6:在批评这个世界之前,先把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条我们都懂。

法则7:要追求有意义的事物,而不是为各种权宜之事奔波

小孩子才整天要快乐,我们这些成熟的大人得惦记点意义。

法则8:要说实话,或者至少不要撒谎

彼得森说,意义是与真相关联的,而谎言是意义的对立面。

说谎会使你脱离意义,从而与现实本身脱节。你可能会因为说谎短时间地逃脱惩罚,但仅仅是很短的一段时间。

法则9:要假设正在跟你对话的人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即谦卑心态与换位思考。

法则10:语言表达务必精确

语言是一件强大的武器。无名者远比可命名者可怕。

只有用语言精确地描述出一件事物,你才可以对它做点什么。

法则11:不要在孩子们玩滑板的时候打扰他们

这一条是讲如何培养男孩的男子气概。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父母越来越把男孩子养得身娇肉贵了,但彼得森认为大部分男孩子应该(其实他们自己也愿意)通过各种有点危险的活动来磨炼自己。

所以孩子应该适当放养。

法则12:在街上碰到一只猫时,可以摸一摸它

这条怪怪的法则说的是:当悲剧摆在面前而你又有点无能为力时,你必须睁大眼睛,去关注那些能突出生命中救赎元素的小机会,让生命重新变得有价值。

关于作者:魏知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UC Davis)访问学者,科普作家,影评人。著有心理学科普畅销书《进击的心智》和《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入选豆瓣年度好书) 。本文摘编自《进击的心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数人  数人词条  法则  法则词条  忽略  忽略词条  大多  大多词条  年前  年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