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诸葛亮在战争中选拔和培养的接班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因马谡失街亭而遭致失败,但得到姜维,却是这次战争的重要收获。尽管诸葛亮并没接受费祎的祝贺,因为费社企图以他得到姜维的收获来减轻他对自己指挥失误的自责。然而,这丝毫不能说明诸葛亮不重视姜维归蜀。诸葛亮在得到姜维后,拉着姜维的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寄望之厚,无以复加。
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诸葛亮生前,他协助诸葛亮北伐,累立战功。诸葛亮逝世之后,能够继承诸葛亮遗志,坚持北伐并运用诸葛亮的战略战术,重创敌人的杰出人物,正是姜维。姜维是以诸葛亮的接班人的形象出现在《三国演义》之中的。
做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作者对姜维是肯定的,歌颂的,并尽量使其与诸葛亮的崇高形象相接近。诸葛亮有绝顶的智慧才能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诸葛亮料事如神,指挥若定; 姜维也有诈降赚曹真、背水败王经、斗阵破邓艾、弃粮胜魏兵的光荣纪录。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曾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遗志而九伐中原,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同样感人至深。
然而,在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形象之后,再塑造相同类型的姜维形象,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是无可企及的,他的道德人格也是无可企及的,这便决定了姜维形象只能是诸葛亮形象的影子或陪衬,他的所作所为也就被当做了诸葛亮的流风余韵。恰如爝火不能与太阳争辉,江河不能与海洋比大一样,姜维的形象也不可能与诸葛亮形象媲美,自然也就难以达到诸葛亮形象那样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和征服读者的艺术效果。
我们这样评价姜维形象只是就总体效果而言,并不意味着否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也不排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样是《三国演义》中成功的艺术典型。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坚持统一中国的思想,进一步发扬了诸葛亮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说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蜀方实力颇为强大,存在着统一中国的某种可能性,北伐也就较能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那么,姜维九伐中原之时,蜀方实力已大大削弱,完全没有统一中国的可能,因此,姜维伐魏容易遭到朝野的反对,需要有更顽强的意志和更锲而不舍的精神。姜维第一次北伐,尚书令费祎便表示反对,其理由是:“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而费祎同姜维一样,也是诸葛亮遗命重托之人,于此可见姜维北伐之不易。后来征西将军张翼也以“蜀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为由,劝姜维停止北伐,姜维不同意张翼的意见,他认为:“昔丞相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然且六出祁山以图中原; 不幸半途而丧,以致功业未成。今吾既受丞相遗命,当尽忠报图以继其志,虽死而无恨也。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待何时?”仍然坚持北伐。姜维的北伐尽管没有取得多少实际的效果,但它却显示出一种精神的力量,表现了一种追求理想、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性格,而这正是被作者所肯定的姜维性格的一个主要特点。
姜维的智慧不及诸葛亮,因而在九伐中原的过程中常常因失算而给部队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与伤亡。与郭淮交战,曾有鞠山二城断水之困和牛头山抄袭被阻之劳;与邓艾斗智,也有武城山遇伏不能安营之苦和断谷受困损兵折将之辱。诸葛亮指挥战争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而姜维指挥战争则常有智竭计穷、捉襟见肘之感。在陈泰领兵于山僻小路截住亲自断后打算退回汉中的姜维,使姜维“人马困乏,左冲右突,不能得出”的时候,在邓艾、钟会两路夹攻蜀汉,姜维面对驻守阴平桥头的魏兵“进退无路”,会合张翼、廖化后仍然“疑虑未决”的时候,我们都很容易看出姜维与诸葛亮的明显差距。不过,正是这种努力学习诸葛亮而实不及诸葛亮,才真正形成了姜维形象的典型特征,并增强了这一形象的真实感。如果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还可以为人们从理想的角度予以接受的话,那么,继续将姜维理想化不仅会损抑诸葛亮的形象,而且会成为作品的累赘而被读者所厌弃。因此,《三国演义》在塑造姜维形象时则采取了基本写实的手法,使其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因而更容易以一个符合真实的人物为人们所接受,姜维形象也因此脱离了诸葛亮形象的笼罩而获得了独立的意义。
惊人的胆略是姜维形象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刘禅已经投降并派蒋显至剑阁向姜维传达投降敕命之后,姜维仍不忘恢复汉室江山,他利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不仅协助钟会收拾邓艾,而且怂恿钟会反叛曹魏和镇压忠于曹魏的将领,以扫清兴复蜀汉的障碍。虽然后来因自己的心疼病发及钟会做事不密等原因而使“巧计成虚话”,但他的惊人的胆略已得到充分的表现。作者也以魏兵“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来证实,可见作者对姜维这一性格特点的重视。姜维的这种胆略与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几十万大军的胆略同样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尽管诸葛亮的胆略中具有更多的睿智色彩和浪漫情调,而姜维的胆略中则具有较多的现实意识和悲壮情怀,但它们却都是值得赞扬的。
《三国演义》塑造姜维形象的意义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去理解。其一,烘托了诸葛亮的形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集中歌颂的一个人物,他的智慧,他的才能,他的品格,他的精神,都足以效法当世,启迪后来。如果诸葛亮逝世之后,他所开创的事业戛然而止,他的影响也扫地净尽,那必然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同时也会伤害读者的感情。作品正是运用以宾衬主、烘云托月之法,借姜维形象进一步突出诸葛亮形象,从而收到“浪后波纹,雨后霡霂”的艺术效果。其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表达。《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歌颂了坚持理想、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塑造姜维形象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品质和精神。姜维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同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三,完善了作品的整体结构。《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斗争,侧重于魏蜀的争战,并以此为主线结构作品。诸葛亮逝世后,塑造姜维形象,描写姜维九伐中原,使得作品结构匀称和完整。没有姜维,《三国演义》还不知该怎样收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