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1.13死前细妆》原文
在很长一个时期,西班牙人成批地到一个废弃的宫苑门口久久排队。好不容易放进去一批,便在荒草、瓦砾中艰难行走,去寻找一座座神秘的庭院。后来,欧洲人也来排队了,美国人也来排队了,有些著名作家还想方设法在里边住一阵,全然不怕无月的黑夜野猫和碎瓦一起堕落在荒草间,而手边又摸不到烛台。
一年年下来,有关当局终于下决心,投入漫长的时间和大笔的经费来清理这个宫苑。一旦清理立即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名胜,当年康有为先生旅行欧洲,特地辛辛苦苦到西班牙南部来看它,看完写诗惊叹它的土木建筑水平,我们中国很难比得上。
这便是阿汗拉布拉宫。
今天我们一行来到这里,首先惊诧它的巨大。一层层进去,对于能否在一天之内走完它已失去信心。我一次次找岗楼边的墙根坐着休息片刻,先看宫墙外山岩绝壁之下雾灰色的城市,再转过身来看树丛中迷了路的各国旅行者。几百年过去,密如蜘蛛网的现代城市街道却不会迷失,仍然迷失在这山顶老宫的颓废中,真是奇怪。
我带了好几本这个宫苑的地图,因此不会迷失于路线,却被它的历史图像迷失得糊里糊涂。
摩尔王朝统治这方土地七百余年,早已血缘相混、语言相溶,他们压根儿没有怀疑过统治的合理性。只有早年的历史记载才告诉他们,自己的祖先当初是如何从北非漂泊过来。然而,西班牙人没有忘记,他们从一开始就酝酿着收复失地的运动,是这个运动提醒了摩尔人,事情有点麻烦。当时摩尔人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比西班牙人强大,因此有恃无恐,但那种深埋于土地深处的种子有的是时间。一百年、一百年地悄悄过去,北方的政治势力此起彼伏,收复失地的运动渐渐拥有了自己的领袖和据点,最后,变成了声势浩大的军事行为,摩尔人终于发现,自己已被包围,包围圈越缩越小,不可突围。
这儿的人要算几百年前的旧账了,最宽容的方案是自动离开。但我们并不是刚刚来了几十年,还能找到出发的地点,而是早就在这里代代生根,已经不知道天底下何处可回。于是,雄健得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造就了一批没有地域安身的子孙,凄怨动人,着实可怜。
最惊人的事情,是西班牙人打下了南方的绝大多数地方,只剩下格拉纳达一座孤城,而这场包围居然延续了两百多年!历史学家们提出过很多理由解释这场包围延续如此久远的原因,而我感兴趣的则是这两百多年两方面的文化心理走向。
摩尔人当然开过很多会议,动过很多脑筋,想过很多活路,但在无数次失败后不得不承认,这是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这种绝望在开始阶段是悲痛和激愤的,但时间拖得太长,渐渐趋于平静,而绝望中的平静是美丽的。
阿汗拉布拉宫,就是在绝望的平静中的精雕细刻。因此,它的一切讲究都不是为了传代,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进入了一种无实利目的的境界,这种境界纯净得如山间清烟,雪原散弦。
我想,最准确的比喻应该是死前细妆。知道死期已临,却还有一点时间,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于是就细细妆扮起来。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观者,不在乎评论,一切只给自己看,因此把最精微的心思也一丝不苟地投射其间。脸上没有泪痕,也没有笑容,既然毫无功利也就毫无情绪,只剩下最女性化的操作技术。
什么时候,包围的敌军会把这一切烧毁、砸碎,甚至将我们的鲜血喷洒在上面呢?这个时间很可能是明天,也可能再过百年。不管了,只顾一点点建造,一点点雕刻。这种心绪在世界各个宫殿间我没有体会过,唯有在这里体会了。
一种无实利目的的生命倾泻,一种不考虑时间逻辑的审美创造,是西班牙南部的特产,我看与这两百多年密切相关。
且来看看城外。
数百年收复失地运动的悲壮,先驱者抛掷生命的历史,使包围者们对格拉纳达城有一种潜在的敬畏。其实已经很容易攻下,但还是谋划长久、发兵数万,甚至御驾亲征。
亲征的御驾是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尔女王,他们的联姻推动了西班牙的统一,现在剩下格拉纳达是统一的最后障碍了。在这件大事上伊莎贝尔充分展现了她惊人的魄力和才智,一方面利用格拉纳达王国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各个击破,一方面又动员各地力量投入战争,甚至为了军费不惜典押自己的金银首饰。更令人佩服的是,在如此繁忙的前线营账里,她还接见了一位希望获得远航支持的意大利人,他就是哥伦布。
伊莎贝尔显然已经预见到破城后西班牙统一的必然,因此正在忧虑当一个多年追求的目标达到之后的下一步出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从哥伦布的滔滔陈述中看到了浩淼的前途。她给了这位到处求告无门的航海家一种信任的目光和语调,航海家走出营帐时举头四顾,已明白自己的归属。
此时,在格拉纳达城内,雕栏画栋正簇拥着一个年轻的皇帝,他叫阿卜迪拉,有些中国书翻译成阿蒂儿,更显其小。他父亲因爱上了一位基督徒而被废黜,自己即位后就面临着如此危局。父皇的荒唐在于用爱情背叛了政治,明明满城人民要他举起宗教的旗帜来对抗城外,因为此外再也没有别的旗帜可举,而他却把爱交给了城外的宗教。阿卜迪拉不知道父亲这么做究竟是算和解、突围,还是投降,只可怜自己不明不白地当上了替罪羔羊。但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父亲,他对自己的职责也就认真不起来了。如果他有更多的学识,又会进一步知道连父亲的不认真也来自于历史的必然,而不是偶然的个性。历史留下了太多交融的缝隙,使一切冠冕堂皇的对仗全都成了自欺欺人的表面文章。
这一切其实决定了阿卜迪拉的最终选择:弃城投降。因此费迪南和伊莎贝尔的密密层层的营帐顷刻失效。西班牙人认为是上帝赐予的奇迹,数万人听到消息后立即齐刷刷地跪于城下谢恩,而实际上,真正需要感谢一声的倒是那位明智的年轻君王。他不可能力挽狂澜,但如果头脑不清,或想摆弄几个英勇的身段,也完全有可能导致对峙双方大量生灵死亡。
年轻的皇帝找了一个边门出宫,走到远处一个山岗上又回头眺望,不禁暗暗垂泪。据说他母亲当时在边上说:“哭吧,孩子,一个男子汉守不住自己的功业,应该流一点眼泪!”
一个王朝,一段历史,居然结束得这样平和,因此,连阿汗拉布拉宫里最细微的花纹直到今天还在完好无损地微笑。
那一天,是一四九二年一月二日。
半年之后,哥伦布的远航船队出发。西班牙开始谋求自己新的形象。
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年轻的皇帝阿卜迪拉弃城出走时对胜利者提出一个条件,把他出走的那扇边门立即用墙砖封上。我在宫墙四周细细寻找,想找到那扇被封住的门,但宫墙太长,我又缺少线索,连一点可疑的痕迹都没有找到。
《行者无疆1.13死前细妆》读后感
读完余秋雨的《死前细妆》,让我对西班牙的这座古老的城堡发生了深厚的兴趣!
《死前细妆》描述的是摩尔人在西班牙建造的宫殿,当年摩尔人从北非辗转到此,扎根生存,并取得好几百年的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班牙人振兴起来,开始了收复失地的运动,于是将统治者摩尔人一步一步地包围起来,最后将他们围困在一个山头,一座城堡中。不得不佩服西班牙人的耐心与智慧,只围困不攻打 ,这种围困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是持续了二百多年,处在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对峙之中。
这种随时可能毁灭的格局,让摩尔人处在了一种绝望式的安详中,他们把过剩的精力,用于建筑上。反正是等待中,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总得找个消磨时间的事来做做,求不了名,得不了利,不如把毕生所学,都用在这等待中。阿尔罕布拉宫,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被建筑美容师们,精雕细琢出来的。在建筑过程中,心中没有所谓世俗的束缚,没有留名青史的私欲,只想一展平生所学,在只知今天不知明天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地盘建得尽善尽美。于是在这儿,你可以看到最细致的花纹,你可以看到最华美的装饰,你可以看到最壮观的殿堂,处处都是不慌不忙富丽堂皇华丽精美的建筑,让人在惊叹建筑师的智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出自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其实最让我感叹的不是宫殿的华美,而是西班牙人的伟大。一场围困可以持续二百多年,用足够的耐心等得铁树开花,等得云开雾散,等来柳暗花明,不损城中一砖一瓦,一牲一人。摩尔年轻的国王弃城投降,引无数人竟折腰,纷纷跪地谢恩,这是多大的恩典,国家统一了,从此永有宁日!
所以余秋雨说:阿尔罕布拉宫中最细微的花纹,直到今天还完好无损地微笑!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
西班牙人对人不对事,只要收复失地就好,完整地保存了摩尔人遗留的建筑,这也要有宽广的心胸才行。西班牙人只此一举,就让我心中赞许,很是佩服!能把一个国家中的古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不仅仅是宽广的心胸,还要有独到的眼光,更要有这个保存的能力!不毁于国家的盲目,不毁于个人的愚蠢,不毁于时代的冲动,不毁于现代的诱惑,真的是太了不起了!战争可以摧毁一切,没有战争,才有保存的前提。维护世界与人心的和平,才能得到国家的安稳,国民的安宁,建筑的安全!
我们国家的建筑是多么华丽精美,却有许多毁于战争毁于欲望毁于冲动,我们的圆明园我们的阿房宫,都是!看着别人的建筑来怀念曾经的拥有,这样的感觉更悲怆!西班牙拥有无数名胜古迹,处处洋溢着浓烈的历史氛围,单从他们对阿尔罕布拉宫围而不打的态度上,就让人们没有发出毁灭的叹息,可以坦然面对全世界,以一种智者之姿!
我没有亲临布尔罕拉宫,但这座古城堡已经在我心中光芒万丈,把对一个国家的尊重都投到了这儿,虽然在建筑时,是处在随时毁灭的状态中,现在却以一种安宁之态放出异彩,是一种和平的姿态,一种智慧的展示。城门洞开之时,就是它们复活之日!
《死前细妆》,知道要死,细细地把自己打扮好,喜欢这样的说法!正是人们的无欲心里,才会留下这些永不磨灭的光辉建筑,是人类智慧的又一火花,辉映着世人凝视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