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饥;视国家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饥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也。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矣!
——《谗书》
三言两语点出了封建社会窃国大盗虚伪卑劣的共同心态。“视国家而取之者”,往往都打着“救彼涂炭”、解民倒悬等种种漂亮的旗帜。然而,真的如此么?不!他们取得天下后,很快就收起旗帜,继承了前朝统治者压迫人民的“传统”,把曾经在“救彼涂炭”旗帜下调动起来跟着他拼命打江山的群氓重新踏在脚下。“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那是作者善良的愿望,比较起来,刘邦、项羽实在坦白得多,什么“百姓心”?扯淡!“大丈夫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说得通俗些,就是你当皇帝那么惬意,老子也当当看!这才是真情流露。且看刘邦,在登上宝座接受文武百官大礼参拜的时候,冲口而出: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了!思想上哪有半点救民于涂炭的影子呢?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王权,帝王“富有天下”,“不为人所窥”,很难很难的。且看刘邦,从小小亭长暴发成万乘之君,他得意忘形,才不懂得“韬晦”哩!于是,诸吕之乱、七王之乱,接踵而至,你是“彼可取而代也”,别人不也可以取而代你么?“九五之尊”,谁也垂涎三尺的。刘邦仅是一例,历史上一幕幕围绕王权争夺的丑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懂得“韬晦”的开国皇帝并不是没有。隋文帝还算简朴的,可是到了宝贝儿子炀帝(杨广)手里,奢侈淫佚了,很快断送了基业;唐太宗李世民记住隋炀帝的教训,兢兢业业,实现了“贞观之治”,然而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又忘乎所以,享乐腐化,几几乎被安禄山史思明取代了去。罗隐所设想的“韬晦”,对于这些黄袍在身的大盗来说,极难做到,他们手上集中了许多财宝和无限大的权力,其本性决定要挥霍,要滥用的,否则当皇帝干什么呢!